王兴旺,尚建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上海 201620)
图书馆馆藏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运转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于馆藏的评价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于2007 年专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指南》,并对馆藏评价进行了定义:馆藏评价(Collection Evaluation)也称藏书评估、藏书计量,就是对图书馆现有馆藏体系所具有的各个属性进行检测、评定,包括对馆藏数量、馆藏结构、馆藏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馆藏使用效果等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总体评价。 本文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利用前沿信息计量工具,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来展示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动态过程、特点和规律,以期对我国的馆藏评价研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笔者于2012 年8 月9 日在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检索条件为:主题=图书馆and 题名=馆藏or 藏书or 文献or 资源and 题名=评价or 评估or 评定or 评测or 测度,1980-2012,全部期刊。 共检索到761 条记录,笔者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清理,删除与馆藏评价研究不相关的文献、研讨会等非研究文献、个别作者发表在不同期刊上的雷同论文,清理后得到685 篇有关馆藏评价研究的文献。
本文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文献计量方法,对表征论文外部特征的时间、期刊、作者、机构等字段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引文分析,对文献被引次数进行统计找到高被引文献,即影响力较大的重要文献;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对文献关键词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找到其中的高频词,统计高频词在同一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次数,以此来分析我国馆藏评价研究中的研究热点等。
图1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笔者对全部685 篇文献的出版年份进行统计,其时间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 根据图1 可把我国的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1982-1986 年:起步阶段。 我国学者对于馆藏评价的研究源于1982 年庄和陶发表的译文《藏书评价》(译自G.Edward Evans1979 年著的《Developing Library Collection》),在随后的几年间,陆续有一两篇研究成果出现。
1987-2001 年:缓慢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每年都有6 篇左右的相关文献出现,其中在1995 年猛然出现16 篇相关研究成果,这与数据库的出现并带来对电子文献的评价有一定的关系。
2002-2008 年: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网络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并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电子文献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带动了馆藏评价研究论文的大量出现。
2009 年至今:平稳放缓阶段。 在馆藏评价研究逐步趋于成熟之后,随着各种评价指南、标准等的发布,这方面的研究热情有所降温,进入了研究的成熟期。
图2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发文15 篇及以上的期刊分布
如图2 所示,有关馆藏评价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图书情报类学术期刊中,其中发表15 篇及以上论文的期刊有13 种,共发文290 篇,占到全部馆藏评价研究论文的42%,这一方面说明了馆藏评价研究论文的期刊聚集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期刊对馆藏评价研究的关注度较高。 发表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论文最多的是《图书情报工作》,其次是《现代情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建设》等,这五种期刊发文量均在30 篇左右,大大超出其他刊物。
图3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发文3 篇及以上的作者分布
图4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作者合著分布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作者非常广泛和分散,其中撰文3 篇及以上的有29 人,见图3,他们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4%,是从事馆藏评价的主要研究者;撰文最多的是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发文时的单位)索传军教授,发表了7 篇相关论文,是馆藏评价研究方面比较权威的专家。对发文2 篇及以上的作者之间的合著情况进行分析,其合著网络如图4 所示。可见,我国的馆藏评价研究团队比较分散,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比较单一,交互性不强。在馆藏评价研究方面有两个比较大的学术团队:一个由唐山学院图书馆的刘翠英、李丽燕、王振良、韩剑虹、薛梅、季双琪、杨枫、孙婧等组成的团队,该团队集中在近两年一共发文3 篇;一个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高华、刘洪、李文林、邵怡、李睿、曾莉、宋宇等组成的团队,该团队集中在近四年一共发文6 篇。
图5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发文4 篇及以上的机构分布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机构分布也非常广泛和分散, 其中撰文5 篇及以上的机构有11 家, 如图5 所示,他们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0%,是从事馆藏评价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成果最多的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发表了10 篇相关论文,是馆藏评价研究方面最为活跃的机构。同时可看到,进行馆藏资源评价研究的基本都是高校图书馆,这也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视程度。
表1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20)
在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方面,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显然影响力较高,被引次数在20 次及以上的文献共21 篇,见表1。 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当时担任佛山科技学院图书馆的肖希明馆长2002 年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论文《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标准》,该文在信息网络方兴未艾之时指出了馆藏评价标准应该与时俱进,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标准,是后来研究数字/电子资源评价标准的奠基之作。仔细查看这些高被引论文会发现,多数是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数字馆藏、电子资源等进行评价,这反映出随着电子文献在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对其评价也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焦点。 此外,业界对于如何评价网络资源、教学评估对于馆藏建设的影响以及在教学评估背景下如何评价馆藏也非常关注。
对全部685 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出现频次在15 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有29 个,如表2 所示。 这29 个高频词可以大致上反映我国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的一些热点所在,如电子资源、评价指标和体系、馆藏建设等方面。 “高校图书馆”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这表明高校图书馆相较公共图书馆更热衷于馆藏资源评价研究。 根据这些高频词笔者制作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在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方面的三大研究热点:
(1)电子/数字资源评价。 显然,图书馆的数字馆藏/数字资源/电子资源是评价的重点,也是热点。 此外,与“电子/数字资源评价”研究密切相关的服务绩效、绩效评估及指标等也是研究的热点。
(2)馆藏评价与文献资源建设。 如何利用馆藏评价来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也是馆藏评价研究的一大热点,围绕这一热点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有藏书建设及质量、高校评估、教学评估、图书馆评估、图书等馆藏资源的采购/采访、馆藏文献的统计与分析等。
(3)评价指标、标准、方法及体系。如何对馆藏进行评价当然是馆藏评价的研究核心,这就涉及对评价指标、标准、方法及体系、模型的研究,其中层次分析法是使用最多的评价方法,也是研究热点。
表2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高频词(出现频次≥15)
对我国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主题文献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我国的馆藏评价研究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经历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单一的藏书评价,再到21 世纪初迅速崛起的电子资源的评价,再到多种馆藏类型的综合评价,目前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我国馆藏评价研究的热点,主要在电子/数字资源评价、馆藏评价与文献资源建设、评价指标/标准/方法/体系这三大研究领域。 同时,在馆藏评价研究的这一系列发展历程中,众多图书情报方面的期刊、机构、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快了我国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发展步伐,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馆藏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图书馆馆藏的评价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自身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馆藏评价的方法、体系,积极推进馆藏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最终为我国图书馆馆藏建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护航作用。
[1] 戴龙基.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66.
[2] 庄和陶.藏书评价[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2(2):61-62.
[3] 肖希明.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标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21-24.
[4] 罗春荣,曹树金.因特网的信息资源评价[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45-47,52.
[5] 李培,刘淑华.论网上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J].图书情报工作,2000(9):28-30.
[6] 孙兰,李刚.试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J].图书馆建设,1999(4):66-68.
[7] 吴志德.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5):21-23.
[8] 邱寄群.高校教学评估与图书馆藏书量指标的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206-20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