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超
(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11)
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为其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体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学校。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操培训等一般在企业进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企业参与办学,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职业学校无须购置繁多的设备建设培训车间。
移植德国成熟的双元制在我国并不现实。因为课改的迫切需要,不少学校将注意力转向大力置办设备建物流实习室以解决师生的技能培训问题。且不论学校有无足够专项资金,购进的设备是物有所值还是闲置,先了解一个德国的物流培训案例也许会使我们看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
在德进修期间,有一则物流计划沙盘推演培训,培训方案主要针对生产物流的分析与改进。由沙盘推演引发方案中各岗位库存的变化,通过计算每轮的库存成本盈亏,分析物流计划的合理性,改进计划并再次演练推论,直至将物流计划中库存达到一个合理的范围。该演练活动方案的培训特点如下。
操作性强 演练活动在室内开展,操作平台即为按推演流程排列的课桌。教具主要是印着各工作岗位活动规则和工作内容的塑纸板、代表不同零部件的各式卡片。所有培训条件的准备简单易行,投入非常小。方案中提供的岗位角色有供应商、预生产、预装配、总装配、货运、销售、订货处理中心、采购、客户,各个角色都有对应的游戏规则。每个工作岗位可安排2~3个学生,一个方案可容纳18~29个人参与。
体验性好 演练项目中有按各岗位需要确定的运作规则,有代表实物流转的卡片,有必要的单据填写,有库存计算与分析,有方案改进与论证。这里的单据处理不是静态的数据填写和传递,而是动态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判断交织出的变化性结果,其目的也由处理单据本身延展到对物流方案的合理化探究过程中,改变了一般的物流软件“人机对话”训练在小组合作、问题分析、改进论证等能力养成方面的欠缺。学员边演练,边讨论,情境性强,过程和结果直观,能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实战度高 该方法完全针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可根据物流企业实际岗位结构和工作流程提炼出模拟框架,并按照企业运作规则推演,最终分析其原有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而改善。该方案的设计者曾多次运用这种方法模拟并改进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案。
这个沙盘推演没有任何机械电子设备参与,但与著名的“啤酒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将物流过程的硬操作淡化,摈弃表象纷扰,提炼出物流活动的脉络,对较完整地理解物流过程有极大的帮助。反观国内曾流行过的造价昂贵的物流沙盘模型,观瞻有余,内涵不足。对比后的反差,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职业教育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需要适当的实习设施与设备,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项目课程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是物质条件,这样会造成课程改革的“唯设备论”,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对于课程改革,先行一步的应该是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虽然这些分类标准不同,但实际上反映了课程资源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那些进入课程并与培训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实习设备、实习企业从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
只有经过有效的加工处理,一般资源才能转化为对课程有用的东西。开发课程资源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培训内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资源需要开发,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关键。教育技术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以最少的篇幅、最少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最经济的设备完成培训任务。因此,不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挖掘内涵,再多的物质条件都谈不上真正的课程资源,反而是课程资源的浪费。德国的职教教师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物流计划沙盘推演便是典型一例,这对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有极大的启示。
一定的课程资源是任何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见,课程改革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课程资源是职业学校及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寻求必要的校企联合办学和建设物流实习室的过程中,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关注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
物流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根本任务,这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指针。以校内资源利用为例,学校在开学之初发放新课本这样一个活动,经过开发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关于配送内容的课程资源。
首先,这种资源在客观上具备了配送活动的基本元素。学校分发给各班的课本、各种作业本在专业、年级和人数、报到日期等方面有较大差别,而各班级需要教科书、作业本的时间、种类、数量上的差异性符合配送的基本特质——客户的个性化送货需求。
其次,从主观上看,发放新课本是身边常见的事,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据此开发出的培训项目只是按照配送的要素和流程展开,整个活动并不复杂。所以,对学生来讲,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门槛较低。由于培训的全过程是在真实情景下进行的,组间的竞争、组内的合作具有真实感、立体感。诸多不确定因素对配送活动效率和准确性的影响,使对抗富于变化,而成功对抗的保障则是组内的有效合作。如此,合作和竞争机制使培训活动变得紧张而有趣,将大大吸引部分课堂上“听不进去”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在趣味中活动,在活动中达成情感和能力目标。
最后,培训条件繁简两宜。整个活动首要的是作为配送中心的足够大的室内场地,至于其他方面,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以是四轮手推车、课桌、纸、笔、计算器;也可以应用条码设备、叉车、托盘、货架、计算机等专业设备进行机械化、电子化作业。两种训练方式各有优点,前者主要侧重于流程实现与分析训练,投入小;后者则软硬兼施,训练更全面。
将书本发放按配送中心运作的模式展开训练,实施要点如下。
分组 在教师指导下将实习班分为两个小组(人员均衡搭配),分配好总体任务——各负责学校一半班级的书本配送。要求模拟两个配送公司开展竞争性业务。
准备工作 确定岗位设置和作业流程。各组推荐一名“经理”,负责整个公司(小组)的运作。在“经理”组织下,“公司员工”查找相关资料,商议设定工作岗位,明确岗位任务,确定工作流程并分工到人,每名培训人员预先制作出对应岗位的物流单据,诸如入库单、验收单、盘点单、订单、拣货单等表格备用。
主体任务 从书的接运到发放,包括后期个别书本的调换或补充,时间将持续一周左右。主体任务包括接运点验、搬运、书本分类、分区堆码、拣货、补货、送货、盘点、盘赢盘亏以及填写相应的单据,各岗位员工依照单据指令执行具体任务,单据的传递与“货物”的流转必须办理交接手续。“经理”在教师指导下巡视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并认真记录,及时调整、修正错误环节。
评价与改进 两个“公司”(小组)书本配送的考量指标为账货相符率、收发货差错率、商品损耗率、及时供货率、错误送货率、盘差次数比率、盘点数量误差率等。根据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数据量化指标,针对结果,“员工”进行自我分析,查找问题根源,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方案,由“经理”整理成稿,制作PPT并在训练总结会上汇报。
教师角色 在整个训练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与“经理”的联系对“公司”(小组)活动进行过程控制和关系协调,保证训练项目的有效开展。
整个训练活动可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对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分配的初步认识 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岗位划分与分工,必然要调查了解配送基本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也是需要学生研究和分析的。设置岗位及工作范围的合理性完全可以通过后续的配送运作体现出来,不恰当的岗位设置会造成人力分配不均的情况,影响整体效率。学生完全可以在活动中不断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对岗位设置和资源分配的认知。
个体实际操作与团队合作的一体化体验 这是一个典型的物流配送,尽管是简单的由接运到送货的配送过程,但整个培训内容几乎涵盖了配送的基本工作岗位。学生不仅锻炼了岗位技能,更主要的是体验了真实物流作业的流程。通过轮岗作业,学生还能够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提高。而且,与物流软件操作不同的是,它融合了训练岗位的单据填制传递和“货物”实体流转,是一项结合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性训练。学生从熟悉岗位职责开始,到完成各项任务,无一不是在团队协作的前提下进行的。
绩效管理方法的自主性锻炼 对团队活动的评价完全采用企业物流活动的评价指标,用以发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评与他评使学生多一些定量分析和理性思考。效率是否低下?存在什么错误?产生在哪个环节?程度几何?原因在哪里?如何改善?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研究表明,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切身体会使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上,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此案例培训目标系统、具体,学生能够理解其完整的价值和意义,有较大的学习动机。真实环境下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知识应用和能力发展自然地融入配送流程训练中,因此,是一个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培训项目。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学校图书馆开发课程资源。如分析图书馆书架布局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按照货物分类,存储分区的原则分析图书馆存放书籍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藏书编码;库存图书的盘点等。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正确的解读并精心开发,课程改革思路将会更加开阔。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0-282.
[2]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29-236.
[3]刘书梅,韩茜,严涛,张志彬.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20).
[4]王书林,朱德全.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