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中心血管系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3-02-01 08:16:29徐旭林陈建国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理学科

徐旭林,王 芳,陈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 湖北 43003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心血管系统是一个结构与功能复杂的系统,内容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是医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学好心血管系统基础知识,保持学习热情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了“以器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1-2]。现在就整合课程中心血管系统模块教学的教学实践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心血管系统模块教学模式的优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孤立地强调学科中的问题,忽略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如教授药理学的时候,学生对正常的心血管解剖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生理改变机制已经遗忘,同时由于药物的理论性知识繁多,学生感到药理学枯燥难记,没有学习兴趣;并且不同的学科内容在不同的学期进行,在讲授后面内容的时候,往往要重复前面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造成了学习内容大量重复。

现将心血管系统基础知识以心血管疾病为基础,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生理—药物治疗”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知识串联起来,从心脏血管的大体解剖、微细结构,到结合形态构造来解释其生理功能,然后过渡到病理状态,分析病理结构及病理生理改变,最后到疾病的合理用药。体现了结构与功能、宏观与微观、生理和病理等多方面的有机综合,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优化了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不再彼此孤立、脱节,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

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以疾病为基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拼凑在一起,而是在内容上进行有机重新组合。因此教师要打破课程之间自成体系的状态,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机衔接和脱节的现象。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当模块负责人,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学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衰等为基础调整教学方案,将相关的内容合理安排。如讲授心力衰竭疾病时,先介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结构,再介绍其组织超微结构,随后重点介绍心脏的生理功能和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然后介绍抗心衰药物,这样以疾病为基础的模块式教学使学生对心血管系统基础知识有整体的认识,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种教学方法使用。

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学生记不住复杂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和繁杂的药物及作用机制。因此仅仅只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进行相应的整合[3-4]。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辅以小组讨论(Group-Based Learning,GBL)和问题导向型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式。对于GBL,是围绕不同的疾病,将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查阅资料文献,分组讨论发言,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对于PBL,是以典型的综合性临床心血管疾病(慢性心衰等)病例为原型,结合各学科的学习目标,改编成供学生使用的病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疾病的防治方法、治疗药物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提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请临床医生结合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分析,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后阶段的临床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综合应用。

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能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实验课教学更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整合,我们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3],将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实验进行融合,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制备心衰模型,确定观察指标,选择治疗药物等,并进行预实验来改进完善设计方案,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思维的创新。

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的知识储备局限于本门学科,课程的整合应该是知识的全面整合,因此授课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心血管系统整合教学理念,宏观地理解整合后的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增补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心血管系统中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备课时要参考不同学科的教材。要加强上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参加其他学科教师的随堂听课,了解其讲授的内容和进度,更好的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避免脱节和重复。

三、心血管系统模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完美无缺的,以疾病为基础的心血管系统模块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的难度比较大。

由于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同时都是心血管系统,因此介绍不同疾病时,有些内容有重复,如介绍心衰疾病的时候要介绍心脏的解剖和生理,在介绍缺血性心肌病的时候也要介绍心脏的解剖和生理,因此针对不用的疾病,讲解的内容应该有所取舍,侧重点应不同,这些都要求授课小组的授课教师进行协调和商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

(二)需要进一步与心血管内科整合。

为了更好的对接基础和临床,使理论教育与实践密切结合,应进一步将心内科与心血管系统基础进行整合,使心血管基础和临床融会贯通形成完整体系,同时增加临床见习部分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心内科医生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缺乏统一的教材。

心血管系统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的内容都进行相应的整合和修订,编写系统的、完整的、适合整合课程的教材。

(四)考核方式需多元化。

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学科比较多,心血管系统又是医学教学的重点,心血管系统的重点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考试的时候,有些学科的分值分布存在有不合理的地方,可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提高整体分值,合理安排考试内容;同时,多样化考核方式,如加入以病例为基础的综合题,让学生根据学科进展写综述等,灵活全面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四、结束语

心血管系统模块教学优化了课程体系,使心血管系统基础知识更加全面系统,有利于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多种教学方法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实践。相信经过多轮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心血管系统教学会更加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郑 军 ,马建辉,吴雄文,等.医学整合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8.

[2]马 丁 ,钱 坤 ,陈 红 ,等.应用OSCE初步评价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81-82.

[3]谢 娜 ,王 芳 ,陈建国.以器官系统整合为基础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浅[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47-48.

[4]马建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5):1-3.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理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8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