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

2013-02-01 22:47张厚勇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十堰市集团化职教

张厚勇 梁 双 刘 影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 湖北 十堰442701)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尽快构建校际、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政产学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的机制,实现中职教育跨越式发展。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功运行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建的背景

2010 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提出“十堰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基础性公益事业新目标。至此,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特色生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 作为加速推进十堰由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人才强市转变的重点发展目标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使经济增长模式由依靠劳动者数量型转变到依靠劳动者质量型。

农业职业教育是我校的传统优势。 在这种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策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优先部署,明确了“以促进学校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引领全市农业科技发展为导向,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主导合作、深化改革、和谐发展’的方针,优化全市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新时期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的指导思想。 按照服务全局、回应社会、推进改革、体现创新的思路,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基本的办学模式,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5 月17 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由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牵头与县市两级农口部门、 科研院所、涉农职业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46 家成员单位组建了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建立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鄂西北模式”,为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探索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时明确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十堰市地处鄂西北, 属山区农业大市, 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集老、少、边、库、贫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明显,农业基础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高素质的劳动力十分匮乏,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现有村干部、专业户、留乡青壮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十分渴望接受系统的农业专业教育, 渴望掌握脱贫致富的过硬本领, 但因原有涉农学校办学体制机制问题和工学矛盾,他们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我市农业行政部门、科研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涉农院校等各方面力量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不能资源共享,职责不能很好地发挥,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转化利用,服务“三农”的叠加效应较弱。 而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且又留得住的实用人才,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做工不进城”,尽快发家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机制研究

2010 年4 月,十堰市农业局、教育局下发了《关于组建十堰市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 这个框架性文件确立了组建职教集团的原则、方式、目标、程序和支持政策,全面启动了十堰市职教集团化改革。

模式内容 十堰市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统筹,龙头带动;校际合作,校企结合;以城带乡,互利共赢”,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具体而言,以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为龙头和基地,以龙头学校的品牌专业为纽带吸收相关行业、 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充分发挥集团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 形成整体优势, 集中精力搭建好四个平台。 (1)搭建起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平台,共同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 (2)搭建起人才资源共享平台,让学校教师走向农技推广和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农业科技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实现成员间的人才优势互补。(3)搭建起交流平台,建立集团网站,收集、整理和交流农业职教和科技信息,组织集团成员参加学术交流,共谋事业发展。 (4)搭建起服务“三农”的合作平台。 加强校县、校乡(镇)、校所(站)、校企、校社(协会)、校校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普及推广的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教育培训范畴,实现“农科教”一体化。

组建方式 在组建方式上,职教集团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依托,吸纳有意为农业职业教育做贡献的涉农学校和研究院所、农口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在全省范围内联合组建,与十堰市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组成公益性农科教联合体,实现了中职教育集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就业齐头并进的全方位发展新局面。

组织管理 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十堰市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组织架构。 为了加强集团内的组织机构建设,十堰市职教集团制定有关的集团章程,并设立理事会和秘书处作为管理机构。 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凡自愿遵守职教集团章程,愿意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教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集团;集团成员单位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产权性质不变、教职工身份不变。 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 理事长由龙头学校的一把手担任,副理事长、理事由成员学校的一把手担任。 职教集团定期召开理事会,研究、安排集团工作。 理事会作为集团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和修改集团章程; 制定集团年度工作方案;审议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集团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议案。 秘书处设在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负责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

政策支持 为了推动职教集团化进程,十堰市农业职教集团在十堰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十堰市职教集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政府统筹,龙头学校负责统筹、协调、督导职教集团工作的“政、校联盟共管机制”,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教集团的发展。如扩大职教集团相应的统筹权和管理权;允许职业教育集团自主制定集团内各层次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自主选用教材,自主开发课程;积极鼓励、优先支持集团开展多方合作办学,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特色

发挥集团优势,建设“两库一基地一网络”,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依托集团,重点建设好“两库一基地一网络”。 一是选聘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农技专家以及基层的能工巧匠、乡土人才组成农业教育师资库;二是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制定“菜单式”教学模块,建立教学模块库,并组织编写“种、养、加”实用学习教材;三是内外联动,依托集团建立一批紧密结合型的“种、养、加”实训基地;四是学校与各县市区组织、农业、林业、畜牧、劳动等部门协同合作,广泛吸纳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人员、返乡农民工、闲置人员、再就业创业人员、乡镇基层组织干部、企事业单位待就职人员以及致力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等多层次人才,形成覆盖全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拓展办学功能 学校依托集团,开展多元发展、集团带动的“三个工程、一个基地”人才培养,按照着力“三个突破”、增强“六个能力”的办学思路,拓展办学功能。 三个工程即“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一基地指以集团学校为基地,涉及“创业培训”、“星火计划”、“退耕还林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元化办学模式;牢牢把握“三个突破”,即着力突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突破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学生生源不足的瓶颈, 着力突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公益性、共性技术。“六个能力”包括自主创业能力,政、产、学、研四结合能力,决策咨询能力,科研协作能力,科研服务能力和院所管理能力。依靠集团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一体、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送教上门、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学分制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实施“双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 (1)“位点下移、送教上门”。把学校办在农民家门口,学校与各县市区组织部联合开展“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在县市区设分校,在乡镇、专业村、农业企业、合作社(协会)设教学点。 (2)“工学结合、动态教学”。 采取学分制管理、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培养模式,采用“农闲时集中授课,农忙时现场教学、巡回指导”等教学方式,既有深入浅出、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理论教学, 也有田间地头手把手的现场指导,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力争用3~5 年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 (3)“学习教材本土化、教学计划菜单化”。 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和产业特点, 组织专家、 专业教师编写简明实用的乡土教材;依据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4)“评价体系多元化”。 重视学员以前的学习经历,将专项技能培训、操作成果、工作实效、生产经营成果等纳入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员。 (5)“学员实施全免费”。 学校免收农民学员全部学费,免费发放教材;同时,送教下乡,免除了学员路途奔波和误工损失,保证了学习时间。

校企联盟,产教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职教集团把学校育人和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资源有机融合。同时,注重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1)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 由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建立实训基地,采取通过项目引进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吸引资金,通过租赁利用社会资金,通过合同制聚集社会资源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实现集团内成员单位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提高了职业院校办学效益,又使企业赢得了社会经济效益。(2)实行“订单教育”。各职教集团密切与行业、企业及劳动、人事等部门的联系,千方百计搭建就业平台,全方位实施“订单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3)扩大“工学交替”规模,开展“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职教集团还大力推行“学习一顶岗实习一再学习”、工学交替、前校后厂等模式。

校际联盟,资源共享,推进集团内成员学校教学一体化 职教集团搭建了职业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良好平台。 成员学校相互影响,由单纯竞争转向既竞争又合作;成员学校通过明确责任与权利,整合和调动优势资源,加以自由的组合和实施,开展专门的教育服务,由“单体作战”转向“集团作战”;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府指导下,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示范性职业学校带动普通职业学校、 高等职业学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 职教集团把教学作为校际合作的重点,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在教学方面初步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带动了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职教集团实现了职校在师资、专业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打破校际间的教学封闭状态,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教研交流,提高各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十堰市走出一条具有鄂西北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新路。这种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来组建多元合作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新形势下依靠企业把职教做大做强的全新探索, 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通过职教集团化办学,十堰市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城乡、校际、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提供平台的同时,又促进了职业学校在招生、就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等多方面实现“全覆盖”,提升了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的发展空间,带动了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有鄂西北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职教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6):63-68.

[2]李坤,杨柳.职业教育集团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的组建模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83-88.

[3]卢崇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43-46.

[4]徐丽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3-45.

[5]彭新宇,邹群峰.浅论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42-46.

[6]贾建国.农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分析——制度互补性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62-66.

猜你喜欢
十堰市集团化职教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先劝后罚”,该赞!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八一、赏石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