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庆军
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运用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更显现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多媒体以其技术先进、资源广博、穿越时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动静逼真等优势,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在全新的课堂境界中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锻炼着多种能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凸显其空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快速地实现信息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身临其境的声、像、图、文并茂的崭新教学天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使语文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使营造出的语文课堂情境更适合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听和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家知道,“听”是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听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营养;而“说”是对知识的输出、表达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交流,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传统教学就是让学生听听教师读课文,听听教师读“拟声词”,听听教师讲解,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至于“说”,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说”。通过如此简单的“听”“说”来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听”“说”能力不会太强,只能是不深不透,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所学内容。当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时,效果就迥然不同了。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类具有震撼的听觉、生动的视觉的课文时,笔者通过播放预先准备好的网络视频—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给学生展示了视觉、听觉盛宴,那场面的壮阔、那鼓声的浑厚、那汉子的豪放、那激情的热烈,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通过多媒体视频氛围融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走进教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然后将视频与课文内容结合,选择课文的精彩句段,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选择学生代表发言—“说”:通过听觉、视觉之后的感想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媒体融入、师生参与,通过听说训练,品味内容、理解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读和写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家知道,“读”与前面提到的“听”也是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前人关于“读”的重要性和方法有很多阐述,如“博览群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等,可见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读的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文章的写作多么重要;而“写”是对知识的输出、书面表达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书面表达,也是考试、生活、工作应用文之需。古时在总结科举中第的原因时有“三篇文章写得好”之说,也说明了当时写的地位。传统的课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范读、领读、边讲边读,学生听读、跟读、自由读;而对于“写”,更是简单:教师命作文题,学生照题写文,有时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稍作指导。这样模式化的读、写,很难培养出超强的阅读能力和高水平的写作能力。当语文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快速提高。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笔者将传统的讲读与现代教学装备结合,利用课件中的范读与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利用预先整合制作的图片和动画课件展示孔乙己不同时期的形象以及不同的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自己制作的课文中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字词、句段、符号等,通过直观展示与分析使学生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借助多媒体资源库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使文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细致入微到人物的表情、神态、衣着褶皱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特征,挖掘人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和社会原因。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自己搜索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以及当时的科举制度等,以便更好地验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这是对课堂的有效的拓展阅读,使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加相关的阅读机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指导。
多媒体技术在写作课指导中发挥着空前的优势。例如在教《孔乙己》一文,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笔者就渗透了指导学生怎样写好人物的相关内容。比如写人要抓住人物特征,从分析孔乙己人物特征讲到领导、工人、农民、军人、商人、教师、学生的特征,然后联系到本班教师、本班学生的特征,让学生现说现写,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