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的哭喊、手脚乱动、不合作、无法安抚等现象,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1]。所以,临床上怎样才能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现将就我院关于全身麻醉患儿的数据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共对54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主要是腺样体、扁桃体的切除手术。其中,女32例,男22例,年龄4~13岁,体重11~50 kg。术前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随机把54名患儿划分成两个组,即:芬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各组27例。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对照组:1 mg/kg的丙泊酚、2 mg/kg的氯胺酮、1μg/kg的雷米芬太尼、0.06 mg/kg的卡肌宁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按照具体的手术时间,在雷米芬太尼中追加0.02 mg/kg的卡肌宁。
治疗组:丙泊酚1 mg/kg、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μg/kg、卡肌宁0.06 mg/kg以静脉推注的方式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将1μg/kg的芬太尼以间断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入。
1.2.2 评分方法 患儿恢复意识后,对其进行麻醉和疼痛的描绘评分。麻醉评分标准:6分无反应;5分为入睡,然而在出现强声刺激时反应比较迟钝;4分为入睡,然而能够在强声刺激下出现反应;3分仅对指令有反应;2分表示合作、安静;1分表示焦虑、焦躁不安、或两者都有。
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完毕的时间为15~50 min,停止用药到拔管的时间为8~20 min。苏醒期躁动,芬太尼对照组5例,雷米芬太尼治疗组6例,术后疼痛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的3例明显低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的7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基本无差异。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芬太尼对照组的时间短。
雷米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药,是哌啶的衍生物,特点是起效快、消除快。其突出的优点不同于其他阿片类药物,在手术中增加雷米芬太尼剂量,无论是短小手术中,还是长时间手术中,其药效时间并无明显延长,有助于手术结束之后帮助患儿从麻醉中清醒过来[2]。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和干预,可分术前、术中、术后三大步进行。术前:探访、沟通。手术前与患儿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解除患儿和家属的恐惧、焦虑感;告诉他们麻醉过程是无痛的,降低患儿的心理压力;术后口腔会出现不适感,但无疼痛,提高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术中:麻醉管理。控制用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在患儿入室之后,通过注射咪唑来使其情绪得到稳定,随后再开展其他的操作,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用心理暗示或恰当的语言来鼓励患儿,使其放松,更利于麻醉诱导[3]。术后:及时停药、术后镇痛。在恰当的时候,终止麻醉药的输注;并确保术后镇痛的及时性。考虑到雷米芬太尼的特征,术毕前5 min左右是停药的最好时机。雷米芬太尼的作用能很快的消除,在手术之后会出现继发性的痛觉过敏症状,这就使患儿术后的烦躁与痛楚增加。所以,终止用药之后的术后镇痛,应给患儿输注芬太尼1μg/kg,疼痛评分出现中度疼痛以上的患儿,应加用曲马多1~2 mg/kg。丙泊酚同样具有镇静作用,可避免术后因麻醉衰退,而引起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清理的应激反应。同时,可减轻患儿术后的恶心呕吐现象,以及降低雷米芬太尼的疼痛程度。为了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应给患儿的苏醒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降低各种不良刺激对患儿的影响。总而言之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引发了患儿的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为避免出现躁动,也为了保障麻醉的质量与安全,建议使用术前干预与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方法。
[1]赵颖新,王平,王海南.小儿骨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0(10):1239-1240.
[2]俞淑敏,沈时霖,仇健樱.对佝偻病诊断标准中部分指标的几点看法.中华儿科杂志,2009,40(1):52-53.
[3]刘梅,尹芳革,王宇.小儿佝偻病骨碱性磷酸酶测定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2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