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2013-02-01 13:25陈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十堰市办学农民

陈平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 湖北 丹江口 442701)

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陈平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 湖北 丹江口 442701)

湖北省十堰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十堰市利用科技学校打破固有办学模式,让适龄留乡农民较系统地接受中等农业学历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解决农村较高素质的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依托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了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养网络,创立了适应区域特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培养体系

湖北省十堰市依托汽车产业的强劲拉动,城区综合实力一度名列全国城市50强的第22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50强的第5位。但所辖5县1市却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在《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万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 000人。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是区域内唯一一所农校,必须担当起为十堰广大农村及农业系统培养实用人才的任务。自建校以来,主要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也围绕学生就业展开,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农技人员和乡镇干部,为十堰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生源基数的减少,城镇化建设推进,学农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农业专业规模不断萎缩,出现了涉农教师纷纷转行、农教资源闲置的现象。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此,学校于2009年组建了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创新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打破单一办学模式,广泛开展联合,构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教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集团化办学,建立了广泛联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一)根据十堰实际,重新定位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服务面向,创新培养模式

找准定位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给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学生不愿学农务农而农民渴望学习知识的局面,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理念,改革职教模式,拓展办学功能,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瞄准农业、农村和农民,确立了服务“三农”促发展、发展专业为“三农”的办学方向。

扩大培养范围,明确培养目的 将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准备或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创业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

创新培养模式 针对实际,实行 “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实践教学为主、分阶段完成学业、多元化评价”的培养模式。即结合生产实际由学校分阶段在学员所在乡镇或单位组织教学,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与巡回指导,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经考核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

(二)构建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创业“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网络

政府、行业、企业多头参与,联合办学 一是建立政校结合的培养体系。依托组织部门,与组织部门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联合办学,主要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及后备对象。二是建立校企(社)合作的培养体系。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协会、专业村)联合办学,量身培养企业(农业合作社、协会、专业村)技术骨干、职业农民。三是建立综合培养体系。与农口部门(农广校)联合办学,与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骨干”、“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领路人”。

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创业“五位一体” 学校(农教集团)设立农村人才教育处(含农科教研室、集团秘书处)和继续教育处,具体实施各项农村实用人才教育教学。在各县市设立工作站或分校区,在乡镇、专业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教学点。每一个教学点安排1名校内教师为辅导员、1名乡镇领导为联系人、村支部书记(企业、协会负责人)为班主任,做好学员的组织、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依据不同产业配备一个专家组,联系教学点,联系学员,跟踪服务。每一个市县重点建设好3~5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培养5~10个典型户,培训一人,辐射一片,带动一批,致富一方,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生力军。根据农民的要求,为他们生产经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最快地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提高素质。

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双带工程”和专项技术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整合农教资源,突破制约农教发展的师资和实训基地瓶颈

集团化办学 由我校牵头联合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涉农职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46家成员单位,组建了十堰市农业职教集团。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由二百多名专家、能工巧匠构成的“教学师资库”;建立了一支五十多人的能做会讲的核心师资团队,让农业专家、种养能手、创业典型等进课堂、到现场,弥补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保障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教学需要。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规模较大、实训条件良好、辐射作用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如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公司、郧县红绿合作社、石鼓核桃基地等建立了十多个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实训基地,改善了学校农业专业的实训条件。

(二)组建农业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专业建设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 成立了由十堰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市农业战线专家、县乡基层领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围绕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500万亩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家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和生态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等实际设置专业,加强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养殖类(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种植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柑橘方向、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蔬菜方向、茶叶生产与加工、现代林业技术经济林方向、烟草生产与加工)、农村综合经济管理等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三)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双带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

“送教上门、工学结合”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从2009年4月起,学校围绕茶叶、核桃、中草药、山羊等十堰市特色产业,开办了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4个专业。在全市47个乡镇设立了73个“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教学点,建设了8个教学示范点,开展“送教上门”、科技服务活动。使3 980名农民不离乡、不脱产,在家门口就受到系统的免费农业中职教育。这项措施深受各界欢迎,开辟了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极大地促进了我校传统涉农专业的发展。

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十多种专项培训 近三年来共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13 883人次,其中342名农村青年通过“农民创业培训”后,成功创办了自己的种植、养殖、加工等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及市农业局的肯定,逐步成长为省级品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十堰区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完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建立覆盖十堰乡村的新型农民培养网络,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体系。让适龄留乡农民较系统地接受中等农业学历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提升区域内农民的整体素质,以解决农村较高素质的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释放中等农业学校积累的资源存量,帮助学校走出发展低谷,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作为一种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探索在更广的范围开展联合办学,尤其是加大与国家、省市农业人才培养规划结合的力度,整合区域内农教资源,提高学校服务能力;二是深入研究不同培养体系下培养目标实现的最佳路径;三是着力做好教学示范点建设,从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创业等方面积累经验,形成成熟的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1]王静宇,冯炳强.中职学校服务三农模式的研究[J].教苑荟萃,2010(21).

[2]白春梅,白建娟.农村中职学校为“三农”服务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4).

[3]阳耀芳,夏春波.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破解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4]刘洪银.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5]王妮,崔益丹.浅析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6]周艳红,凌云.职业院校应树立“大职教观”[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7]刘菊.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8]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

[9]陈遇春,朱宏斌,刘彬让.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4(5).

G710

A

1672-5727(2013)08-0004-02

陈平(1965—),男,湖北罗田人,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农村人才教育处教务主任,丹江口市农业局科技副局长,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研究》(文件号:鄂教职成函[2012]7号);湖北省2011年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新型农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管理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1A018)

猜你喜欢
十堰市办学农民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先劝后罚”,该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八一、赏石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