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校明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教改的路径选择
俞校明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高职教育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被质疑,缺乏沉淀的高职教育改革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稳中求进式推进才是高职教改的良方。从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教改的时间阶段三条技术路线解读高职教改的研究路径,并以五年一贯制为例,对上述研究路径进行分析,认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立为高职教育勾勒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高职教改;研究路径;五年一贯制;技术路线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对高职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变迁的结果。但目前高职教育界的普遍做法是疾风暴雨式地推进,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推进过快容易导致不扎实、不稳定,甚至出现反弹和反复,而且从工作成效来看,导致许多事情浮于表面,浅尝辄止,项目的检查验收走过场。近十年来,最主要的高职教改活动与项目是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以及一系列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与弊端,缺失公平公正;重立项、轻验收,缺乏实践检验;搞平衡,缺指导,难以令人信服,如此等等。所以,目前要做的是控制节奏。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至今充其量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不潜心实践,不充分沉淀,三五年时间就忙着鉴定特色,辐射推广,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又如,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项根本性改革,它的实施需要许多政策层面的制度予以配套与保障,专业、行业、地区等都应该具有选择性,不能一刀切。
如此观之,高职发展中的一些工作走入了误区。
如上所述,现在一些工作需要回头看:有些事情可能操之过急,需要补课;有些事情可能当初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考虑不够细致和周到,需要加强指导。笔者认为,主导高职教改的发展路径有一个探索、确定和扩散的演化过程,一切教改都应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沿着三条技术路线交织稳步有序展开。
(一)从教改的方向来看
国家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一方面,需要大至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小至学校的顶层设计予以制度规划和经费保障等,特别是公平、公开、公正、透明、专业化指导的制度设计与氛围营造是顶层设计成功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各基层教学单位、各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有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进行总结,积极推广。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适当时机给予项目升级、确认、规范、保障,不要让教师这个教改的主力军成为阻力军。
(二)从教改的内容来看
关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立交桥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规范和扩大,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高职甚至应用本科间的课程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人才培养。高职培养的是具有通用知识与通用技能的专门人才,所以通识教育教到什么程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总之,高职教育的通识教育不可或缺。只讲技能型人才,不讲高素质;只讲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绝对是错误的。通识教育教师不占据主导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缺少发言权。两课、计算机、英语、形势政策、就业、体育、军事等几乎占了通识教育的全部课时。选修课带有随意性、层次不高,学生选择余地不大。“高职教育从文化意义上说,主要评价标准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递。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把眼光狭隘地聚焦于学生暂时性的就业率,甚至因此而牺牲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如哲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消失,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经济上,同时也是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①这段话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阐述。同时要研究如何创设虚拟学院,辅助实体学院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女子学院、网商学院、公关学院等虚拟的教学组织与机构,与实体机构并行,完成学生某方面通用或基础技能的培养,不仅仅作为选修课折算学分,还要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作为实体学院的一分子,同时,必须至少参加一个或两个虚拟学院,完成规定的技能实践与考核,使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加彰显高职学生的“高等性”特征。而虚拟学院则以工作室的方式设立,制定工作室相关制度,同时完善教师考核奖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虚拟学院工作作为工作量的组成部分予以考核和奖励。
数据分析、整合重组(必要时甚至需要行政嫁接)是针对专业群调整、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改革 首先,是专业设置问题。考虑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滞后性、专业稳定与需求变动性,专业设置需要眼光敏锐、理念先进、做法务实、面向企业、特色鲜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目标: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人才高地。所以,专业的设置要结合这个规划和本区域、本省的经济发展结构与支柱产业发展实际。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总量控制、预留空间、末位调整、自主优化”的原则,着手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初步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于末位专业,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成因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专业需要调整培养定位,有的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师资和教学条件,有的专业只能缩减乃至停止招生。本来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含义就应该包括调整定位、调整培养、调整设置。其次,要考虑根据专业群规划来设置系部与现有专业的归并与调整。每个学校要确定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服务于行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发展新格局。专业群中有的专业是打基础,有的是上水平,基础不同,要求也不同。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地位究竟如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结合本校的分析报告)和麦可思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提供了很好的比较平台。再次,还要转变专业服务观念。现在很多企业如捷安特自行车专卖店,它不仅销售产品,还销售服务,而且服务的附加价值甚至超过销售商品本身的价值。以此为鉴,专业不仅要培养合格的、能就业的人才,还要提供服务。充一次电,干一辈子活的时代已经远去,员工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这就需要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的服务,比如设立导师制,给学生提供很多学业与生活上的指导;学生毕业后,学校和专业若能提供工作转换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那将是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水平的一个很大的提升,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流程改进、手段革新、方法创新的融合 如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题库、教学课件、测评系统以及授课音像等图、文、声、像多媒体并用,以立体化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外,研究探索改进自我评估有效方式,论证建立专业(群)评估、课程评估、课堂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的可行性,也是一个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发展的研究内容。要推进第三方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审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三)从教改时间阶段来看
教改的施行与效果有一个孕育、兴起、成熟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近几年,高职教育大发展,学校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联系比较多,教师普遍走访参观过很多示范校与骨干校,发现其他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想学习与模仿,却恰恰忽略了自己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其实所谓特色,如果一下就能学习或模仿来,那不叫真正的特色,真正的特色不经过五年十年的积淀,是不可能形成的,而且很多特色不可复制。后示范建设时期,很多学院在考虑学院品牌建设问题,理性的回答是:不应该躁动,按不同阶段走自己的路,才是最有希望走向全国的学校品牌。
实行职业教育人才的五年一贯制培养,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搭建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持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就需要未雨绸缪,进行针对性改革。这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下面就以五年一贯制为例,结合前述教改的三项内容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五年一贯制专业的选择。对五年制高职而言,选择合适专业办出特色和亮点是非常重要的。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到,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应定位在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时间长、技能掌握需要反复训练、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对于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各自培养层次与目标要有较为清楚的设定,也由此体现在教学内容对接及课程设置上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层次感。
其次,是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过程中,要坚持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工作。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在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明确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加强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技能的逐段深化。要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培养目标。要发挥培养周期较长的优势,注意中、高职两段教育的统筹安排,既要考虑中、高职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更要研究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做到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保证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广泛吸纳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
再次,高职院校要积极介入前三年的教学管理,促进流程改进、手段革新、方法创新的融合。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指导、监督功能,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技能操作、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等。相关专业应成立教研协作组并推荐负责人,教研活动要予以制度化。每学期定期开展合作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可在高职和中职学校轮流进行。活动内容主要有学生状况和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进度协商、职业技能考证、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等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召开教学例会和教师、学生座谈会,开设讲座等形式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释:
①李曙明:《如何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光明日报》,2012年3月24日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G710
A
1672-5727(2013)08-0015-03
俞校明(1969—),男,浙江诸暨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长,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基本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