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崔鑫 吴金鹏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寿光 26270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
结合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6个重要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深化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职业规划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要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1)高职院校要从本地经济出发,立足于为本地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2)高职院校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专业化人才;3)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特色专业的优势,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特色化人才[2]。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职业规划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的潍坊科技学院,立足于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特色优势,依托学院的人才与科技优势,积极为当地蔬菜产业服务,与当地许多蔬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完成了从学生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转变,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专业设置方面,科学地划分、设置高职院校专业是高职院校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但要看到目前我国进入了新的经济振兴、腾飞时期,各个行业都急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要从长远角度看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更高需求。对于目前毕业生就读人数较多的一些热门专业要加以适当控制,使招生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对于目前需要量不是很大,但从长远来看将来需求量大的专业, 应及早设置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对于目前需要量不大,从长远来看需求量逐渐减少的专业,应不断缩减招生的规模[3]。
设置专业时,高职院校既要从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把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又要尽可能使设置的学科专业之间相互配套,使设置的专业既具有市场性又具有前瞻性。对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要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这些专业的办学水平,使这些专业在本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新设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要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使这些专业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所设专业的理论要求,同时也要突出所设专业的应用特色,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教材选择时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设置的课时数尽量精简,以保证专业课程的课时数能够达到要求;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教材选择时要以“专业、实用”为原则,既要注重专业前沿知识的进展,更要注重专业成熟技术的应用,设置的课时数尽量充足,以实现专业理论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指导性作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要突出通用性和创新性,教材选择时要以“通用、创新”为原则,既要注重专业通用技能的培训,又要注重专业新兴技能的培养,设置的课时数必须充足,以实现专业实践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决定性作用[4]。
在教学模式方面,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在理论教学课堂上,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行启发式、自主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行以教师指导为辅、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断鼓励学生去独立操作、独立研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考试模式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改变原来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试模式,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不断向以实践考核、应用考核为主的考试模式转变。
在实验实训方面,高职院校既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也要从本地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校实际,不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在校内创建专业规范、布局合理的实验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科学的技能培训;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与本地大中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大中型企业现有的实验室、生产车间和酒店、商场等场所,在校外创建面向科研、面向生产、面向经营的实验实训基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科研、生产、经营等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既要从本校学生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也要从本地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探索科学合理、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高职院校在学校内根据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在企业内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这些校企合作的模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都非常有益和有效。但是,在上述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但大多数企业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做,学生培养方案仍然依赖学校单方面进行制定、实行,这使得订单式培养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应该以我为主,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在校内建立自己的校办企业,或者利用本地企业合适的投资项目,在校内建立相应的中试基地或生产车间。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不断深化、良性发展[5-6]。
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从本地经济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改革探索,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1]童思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6(12):69-70.
[2]苗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5-16.
[3]何雪芬.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30-32.
[4]齐小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84-86.
[5]林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北方经贸,2012(11):160-161.
[6]张雪峰.德国职业教育对广东高职校企合作对接机制发展的启示与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