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庆(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实验高级中学)
温馨的情境 美好的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法刍议
朱凤庆(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实验高级中学)
语文教育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将学生的潜力发展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思考,学生迫切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教学活动是否调动了他们所有的感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注重理性分析,而忽视学生自身的直觉体验和创造性。其实,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构建的有效途径,就是体验。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按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的说法,它是一种“移情”作用,即在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体味自我本身,将自我移入对象中去,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感受与观照。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里说:
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这种身心体验情态对文学创作很重要,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体验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体验的诱因。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为配合教学任务,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创设出一定外在环境,这一外在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外在环境与学生内在情感产生对接呼应,融为一体,构建情境。情境教学具有的形具、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能够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使用,在激发学生的体验感受、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作用巨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首先必须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所打动。“要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其言语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架起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把作品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在世界,对学生的心灵塑造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情境是由我们的信念、态度、期望和行为折射而成的,它必然蕴含着教师的价值追求、意愿、旨趣和个体所特有的方式”,是影响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力量。教育情境也可以称为教学氛围,好的教育情境应该充满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氛,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感受到作为主体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创新意识,使其主动地产生探索未知之境的渴望和勇气。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大处着眼,在深刻理解学生和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建设,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好的教育情境。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和谐氛围时,情感的陶冶便变得轻而易举了。而要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具备积极的情感。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红烛》序诗说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这种可贵的红烛精神,有对学生无尽的热爱。赞科夫曾指出:“当教师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整个身心地去关心爱护学生,才会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座谈交流,并及时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挫折,这无疑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只有对所有学生都怀有无尽的热爱,才会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教师的公正与否,是师生能否和谐相处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次,要尊重学生。事实上,人人都需要尊重和爱,马斯洛将尊重和爱列入人的基本需要中,正说明了它们对人际关系的重大意义。在语文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看做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容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看做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情感,学生才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与教师交流,配合教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最后,要信任学生。信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上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当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异议而又能讲出道理时,不仅不能一棒子打死,还要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而乐意与老师合作。
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是灵魂与灵魂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形象性、情意性是语文的典型特点,而这两大特点恰恰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条件。根据语文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创造语文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的传统告诉我们:诵读,即“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符号”,是最有效的方法。古今学者都强调“因声求气”,通过读来把握文本,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作者因‘气盛’而‘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读者由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或是饱含激情,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温婉细腻,或是低沉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语文教学常以情取胜,“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质兼美的文本,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应做到披文入情,使学生顿感“无边风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如《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第一个板块“一花一世界”里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了这样的导入语:“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在我们中国这个诗歌的国度,曾出现过许多与雨相关的诗句,我们常能从中窥见诗人们寄寓在雨上的情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春天里令人喜悦的雨(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离别时令人伤感的雨(王维《渭城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让人销魂的雨(杜牧《清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诗意的雨(韦庄《菩萨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忧国爱国的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今天,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里的雨,又寄寓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感呢?”用诗化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旧知,又与新知相联系,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场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创设情境。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荔枝),直观地向学生介绍说明,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了参照物,这篇文章的学习就显得容易许多,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一目了然。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朗诵会、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极度渴望能重新获得光明,再一次投入到热烈的生活中去;那么,如果正常的人突然双目失明,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可用围巾、手帕等将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人应当珍惜拥有的,将生命能量尽情释放,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实现自身的价值。
语文课本中的叙事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活动多数情况下隐含在某些语言符号背后,受一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读者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地去琢磨、体味。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几次对于自己读何书的回答,迥然不同,为什么?结合黛玉进贾府前给自己立下的行为规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我们便可感受到黛玉在这一语境中潜在的心理变化,体会到她寄人篱下、谨言慎行的心态,而林黛玉敏感多疑、自尊自爱的个性特征也就跃然纸上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多媒体情境。语文教学可用来创设多媒体情境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采用的教学手段不是单一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手段。
(2)学生之所以能进入情境,除了因为有图画、音乐、角色扮演、生动场景等形象的感染外,还有赖于教师语言行动的及时调节和支配。教师恰当地把握火候,准确地抓住时机“以形引情”是情境创设中必不可少的。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中教学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时 ,我用张学友的一首歌《伤离别》切入,很快将学生带入词作本身的氛围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抓住了这首词的主旨“为离别而感伤”。
(3)教学情境要有层次、有深度。应该更多地从教材文化的层面去创设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的教学情境,要能够引发学生深度的情感体验。
对于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体验有被动和主动之分,学生是体验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应当准确把握、恰当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并为他们进一步的体验创造条件。
体验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个体心理情感的变化,没有内部心理过程的体验不能称其为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内在价值,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知觉、思维、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以保证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
教师要以多元视角来看待学生的不同体验,能因材施教并尊重和接受现实的不同体验,不搞一刀切,使“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样的感受得到认可和鼓励,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验,成功、失败、友爱、竞争……凡是有益于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体验都应该积极地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的个性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德国〕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3.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4.谭轶斌《语文教学情感刍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1期。
5.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6.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