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企入校”模式下校外实践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2013-02-01 11:19黄振贤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入校校企岗位

黄振贤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太仓 215400)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紧迫而重要。“订单式”培养、“三明治”模式、“2+1”模式等由于投资主体和运作模式不同,各有其优缺点。近年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实效。

“引企入校”的本质还是校企合作,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学校与企业结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是一种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合作内容基本包括三个方面: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线、学校在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引企入校”的核心理念是切合实际,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2)为学生提供了检验自身能力的机会,使其进一步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多种信息。(3)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品质意识。(4)建立了一个学生与员工合作的平台,使学生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5)有助于学生与企业在校期间就进行双向选择,节约了学生与企业的人力成本。

校外实践的组织

要想真正将企业引进学生教育教学这个范畴,必须解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问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低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通常会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是 “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这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少数国家通过法律来保证合作企业的效益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什么优惠政策,但通常都会采用一些方式方法来激励企业参与合作,美国在上世纪就提出“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即在合作过程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具体做法就是要让学生分散实践,以减轻企业负担。

我校电子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就注意到了此类问题,故我校选择合作企业以专业对口为主,以企业数量为辅,在合作企业有限的前提下,我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订单班的人数,做到小班化办学,同时在安排校外实践时以分期、分批、分岗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所谓分期,即按阶段执行,通常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校外实践学习。所谓分批,由于招生班的连续性,在同一学期往往有2、3个班级同时需要完成校外实践,故必须采取分批的方式进行。所谓分岗,即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必须配备切实的岗位,且根据岗位的不同,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另外,我们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学生能否晋升不同的岗位,确保学生实践岗位的阶梯式上升。

相对于将学生一窝蜂式的安排在企业,我们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对企业的管理运行、岗位设置等方面却有更高的要求,这归功于我校与企业长久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此做法对学校和企业而言,均增加了不少工作,却又有效避免了校外实践流于形式的窘境,使学生能真正的从中受益。

校外实践的实施

校外实践不同于校内学习,学生具有“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身份,故在学和教方面应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一)学习内容产品化

“引企入校”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服务,故应以企业真实产品为教学对象,以真实产品来做生产、以真实产品来做检验、以真实产品来做维修等。这种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的方式,首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这是校内学习无法复制的;其次,以某产品为例,来讲解工艺要求、元器件知识、产品作用等,针对性强,教学内容更饱满;再次,对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具有一定作用。上文已提到,为将企业真正引入教学,我校在组织方面尽量要减轻企业负担,但企业的根本目标仍是追求利润,在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教学内容产品化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贡献一些利润,从而为校企平等对话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式企业化

在学校教学中,一位教师往往需要负责某课程的全班教学任务,以先讲后练、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任务繁重且很难面面俱到地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程。校外实践以岗位为教学场所,每个岗位均会配备指导师傅,岗位不同则师傅不同。当然,岗位的指导师傅在专业方面也必定更加精通,故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就校外实践而言指导师傅的作用要明显优于学校教师。这种教学方式更接近于学徒制,但有别于传统学徒制的隐性传授。校外实践通过指导师傅手把手的教授,使学生能更为直接地获得职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是一种现代式的学徒制。

校外实践的评价

由于以企业真实产品为学生实践内容,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因为学校通常执行的是阶段评价或事后评价的方式,而在企业的品质管理中,更强调过程控制和事前控制,即要在各个关键点消灭产品的质量问题,以此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校外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继承了品质管理的特点,强调过程控制。一方面,指导师傅随时注意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甚至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相互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我校还有巡查人员,每天会对发现的问题以及客户反映的质量问题进行拍照、公示,在这种自查、互查和巡查相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质量意识得以迅速提升。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的综合评价,由指导教师从出勤、纪律、质量和产量四个方面综合衡量,每天进行打分,课程结束后汇总,同样体现了过程评价的理念。

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企业的选择

校外实践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环境,促进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故引入企业的岗位设置要与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以我校电子专业为例,我校引入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温控器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电子专业的普通操作工、产品检验、工艺设计、产品检修、单片机编程、PCB制板等常见岗位,完全切合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企业实践,学生还能了解品质管理、销售、客服等企业特有的岗位,进一步充实自己,故在企业的选择上,除了适当考虑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外,专业对口更为重要。

(二)岗位的设置

由于校外实践总体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学生长期在一个岗位学习,难免会形成懈怠心理,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故在岗位的设定方面,我校采取了岗位晋升的方法,给每个岗位设定一个合理的技能达标要求。所有学生均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学习,通过培训、练习、考核等一系列过程,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该岗位的达标要求,若达成目标则可以晋升到下一岗位,继续新一轮的学习。在这种类似“冲关”游戏的激励下,可以较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引企入校”的长效运行。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保障“引企入校”的长效运行,保证校企双方的权益是关键。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并按实践过程对职业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产品的共性点来开发新的课程。同时改变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以实践过程为导向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从而使企业真正在校企合作中获益。

“引企入校”为我校实现深度校企合作构建了平台,校外实训进一步充实和扩展了实训基地的功能。职业教育终究是以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相信通过我们的“引企入校”,必定会对学生职业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马广,王志明.“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3]黄振贤.引企入校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4]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猜你喜欢
入校校企岗位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入校
“巨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识别教授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异星客历险记(四)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