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在《模具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3-02-01 11:19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机床模具加工

赵 峰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论断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以矫正“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课程教学目标

《模具制作》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模具制造工艺为主线,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从模具制造工艺实施的生产实际出发,将模具制造工艺过程及分析,各种典型模具加工方式、特点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模具制造工艺原理的实际应用,以适应培养模具制造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

的教学方案设计,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宗旨。

模具制作,但开始不制作模具零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以模具的电切削加工为例,在学生开始学习使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时,教师开始时无需“开门见山”直接讲模具零件的加工,而是选用美观、漂亮的艺术品作为加工实例,并鼓动每个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艺术品(零件),然后教学生如何操作机床,如何加工出合格的工艺品等,最后学生自己开动机床,加工出自己设计的艺术品(零件),这样学生大都会对线切割机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进一步钻研的趋势。而作为教师,应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加工对象并以最有效的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度,只有“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学其道”,为顺利有效开展模具制作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生活中遇到艺术品或机械零件,学生就会考虑,该零件是否可以用线切割成型,或者其中哪些工序可以采用线切割的加工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主动研究、探索的欲望。

模具制作,由制作艺术品回归“教”制作模具零件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能积极思考,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生通过加工艺术品,都已掌握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操作,并对线切割机床的加工能力充满好奇心。笔者通过选择工厂中实际的模具零件,为学生讲解加工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做加工演示。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按照刚才的加工过程再加工一次,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检测,达到图纸要求后,为学生讲解该零件在生产实际中的重要作用,使完成的学生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从此爱上线切割加工技术,并钻研线切割技术。作为教师,此时一定要注意分组,让每组之间形成对比,优胜组的学生可以每人再加工一个工艺品作为奖励。其他加工方式的教学与之类似。长期如此,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再是难题,反而成为学生乐意攻克的对象。

模具制作,由制作模具零件提升至装配模具

模具装配是按照模具技术要求和各零件间的相互关系,将合格的零件连接固定为组件、部件,直至装配成合格的模具。模具装配是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作,装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件的质量、模具本身的工作状态及使用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敦促教师:“不要死教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经过前两步的引导教学,作为模具装配的第三步更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钻研探索。开始这个项目时,教师不要忙于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去查阅与模具装配有关的资料,大约占据两个课时。然后教师选择一副最简单的模具(例如:φ20冲孔模具)作为装配演示和讲解的对象,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可以故意装错一个或几个部件,让学生通过前期的自学所掌握的装配知识,讨论发现错误,并提出正确的装配方案。再采用正确的装配方法予以纠正。接下来依次选择无导向单工序模具、复合模具、级进模具作为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或思考的对象。教师在一边巡视。如果发现有学生装配错误的地方,不要着急纠正,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留给学生按照自己想法纠正错误的空间,尤其要注意记录每组中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路,要予以好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潜能,能使学生遇到问题后不是害怕或者到处寻求帮助,而是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不是直接奉送真理,而是在必要的时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真理,教学生发现真理。

模具制作,“不教”制作模具拓展知识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师还需讲授 “模具零件的加工质量”、“模具生产技术管理”、“模具加工技术的发展”等内容。此处的“不教”并不是让学生放弃这部分知识,而是教师不再参与学习过程,只参与考核过程。具体过程不再详述。在此,笔者想强调一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1994年,组织行为学权威、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驱除所有不和谐、不公正现象。教师要对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给予适当的考核回报。由于团队中的成员未必都具有相同的强烈欲望和明确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使团队成员不断为共同目标奉献。同时,也应要求自己不断为每组成员做出奉献,并发掘他们的欲望。教师将各个独立的人组织成小团体,每组学生都具有共同的强烈欲望和明确目标,并且能从日益增进的热忱、想象力和知识中获得明确的技能和考核结果。试想如果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成自觉自愿的意识,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在这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中心。让小组长明确分配每个组员的任务,教师从中协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强调组内人人参与,明确分工,体验团队共同努力、共同成功的喜悦。

总之,准确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这种兴趣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一直通过《模具制作》这门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上不断改进,力争处理好“教”与“不教”的辩证关系,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1]李东风.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J].职教论坛,2009(5).

[2]廖敏霞,廖礼平.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新体系开发[J].职教论坛,2011(14).

[3]刘航.模具制造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机床模具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机床展会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