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良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原三系)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培养铀矿地质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几十年来为我国核工业培养了一大批铀矿地质专门人才,并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铀矿地质”一直是我国放射性地质与铀资源勘查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整个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业的重中之重。2000 年以来,随着国家的专业方向改革和调整,不再独立设置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业,但为了保持我校的核专业特色,将该课程纳入地球化学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中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并于2007 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
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核电,急需铀矿资源储备保障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铀矿勘查力度,同时对铀矿地质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因此,进一步加强“铀矿地质”课程的教学,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一支适应铀矿找矿新形势下的既懂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铀矿地质勘查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对我国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主讲“铀矿地质”的本科课程,在近3 年来将核工业、核地质的行业精神适当应用于课程教学中,通过行业精神的熏陶,让学生了解核地质行业,热爱核地质事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领域,而是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新技术、面向新需求的开放的动态的疆域。专业课程教育是为特定的行业所设置,应当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人才也大多是为相关的行业服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将其所服务行业的行业精神或行业文化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及早了解该行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行业情操,为将来从事该行业工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专业课程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该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该行业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行业精神的宣传要把握好“质”和“量”。所谓“质”是在进行行业精神教育时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选能够鲜明反映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在进行“铀矿地质”教学时,笔者紧紧抓住铀矿地质所依托的核行业背景,选取“核工业精神”、“核工业之歌”、“核地质精神”、“核地质之歌”等能集中反映行业精神的内容进行宣传,虽然具体内容不多,却凝聚了核工业和核地质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如“四个一切”(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反映了核工业老一辈的高尚情操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核地质之歌”反映了核地质人员为了祖国核工业的发展寻找铀矿,他们跋山涉水,扎根大漠而无怨无悔。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对核行业产生了仰慕的情愫。
所谓“量”则是在进行行业精神教育时对开展次数和单次教学时间的把握。专业课程教学毕竟不同于政治思想课程的学习,所以行业精神教育应做到“点到为止”,不必过分解读。
在“铀矿地质”课程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批次、少内容”的分阶段式的行业精神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在每次开展行业精神教育时由于时间短,不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同时在每次教育时通过学生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调节效果。另外由于是多次进行,可以保持学生对该行业的持续关注度,有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度。
笔者在进行“铀矿地质”课程教学时(理论学时为40 学时),共分四次进行了行业教育,每次一般控制在6 分钟以内。采用朗读、歌唱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再进行简单讲解阐明这些行业精神所蕴含的意义。有许多同学就是在这些行业精神的教育时激发了对“铀矿地质”学习的兴趣,并在毕业后选择到核地勘单位从事工作。
此外,笔者认为采取“集中式”或“讲座式”的行业精神教学方式亦是可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聘请在该行业内具有一定声望的专家或学者来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该行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从而引发学生对该行业的热爱。其特点是短时间内学生认同度较高,但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