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感悟

2013-02-01 09:56浙江省杭州市翠苑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李清照古诗词诗词

■ 王 蕊(浙江省杭州市翠苑中学)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它以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人们的心灵,给读者以多样化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享受。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让浮躁的心灵找到一个宁静的栖息地,还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问题较为突出,效果也不够理想。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简单化。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古诗词教学,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所占分值相对较少,得分又较难,因而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古诗词教学的精心设计。通常的情形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诵几遍,翻译一下诗词大意,讨论主题,然后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省时省力,容易施教;而学生却只知大意,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和情感,也就不能进一步品味词句的精妙所在。二是分析和鉴赏缺乏个性。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固守教师用书和鉴赏辞典中的现成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个性化的解读,讲课又时不能用深入浅出、平易自然的语言再现诗境,更不能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味诗意,体会到诗歌之美。

如何改变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让古诗词尽显其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都受到美的浸润和洗礼呢?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体会到恰当的教学策略带来的良好效应。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诗词诵读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首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会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导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学会把握诗词节奏的一般规律;三是要融入感情,在诵读中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会对诗词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读出不同的效果。如:《观沧海》作于曹操个人事业的高峰期,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中,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介绍了背景后,笔者指导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来朗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表现出诗人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把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中的喜悦之情诵读出来。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古诗词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和情境的理解,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完整的全局感受。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蕴含的独特文化中,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情。

2.激发鉴赏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授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一段轶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得不如妻子好,但他不甘心,于是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所作《醉花阴》的最后三句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了兴趣和期待,在此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在导入《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教学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对老夫妻,大半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于是,他们找到一位禅师,请他指点迷津。这位禅师听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后,顺手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一个小黑点,然后问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这对老夫妻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然而禅师却说他看到的是一张大大的白纸和一个小小的黑点。这对老夫妻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不再争吵。这个故事的导入,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很大的帮助,他们明白了,禅可以诠释生命的意义,可以解除尘世间的烦恼,可以使人增添几分幸福感……

3.合理整合篇目

古诗词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有整合意识,教师要对所教学篇目进行合理整合。

我们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缺少整合意识,一般情况都是按课本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往往给学生一种按部就班、缺少变化、了无生气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一节课要完成两三首古诗词的教学。那么,如何选择这两三首诗词,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整合。我们可以把同一个诗人的诗整合在一起,也可以把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整合为一节课,还可以按同一种诗体形式进行整合。

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时,将曹操的《观沧海》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曹操的《龟虽寿》整合在一起,拟定的教学主题是“沧海洪波看英雄——从《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诗认识一位古代英雄”。又将《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两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整合在一起,拟定教学主题为“羁旅游子思乡泪——思乡诗曲《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赏读”。在教学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时,笔者将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李清照的《醉花阴》整合在一起,通过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展现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样的整合既让学生耳目一新,又提高了教学立意,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进行横纵比较

(1)同一诗人不同题材内容、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每个诗人在其一生中都会创作题材内容各异的作品,在不同题材内容的创作中,诗人呈现不同的创作特色。通过对同一诗人不同题材内容作品的比较,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他的创作概况和当时的时代风貌。一提到杜甫,我们往往想到他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诗句使他在多数读者心中忧国忧民的形象定格。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样的杜甫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了青年时期的他亦曾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赠李白》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可见,除了忧国忧民的篇章以外,杜甫所抒写的羁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等同样精彩。将不同题材内容的诗歌汇集,取其典型处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杜甫的诗风除“沉郁顿挫”之外,还有豪迈、明快、俊逸的一面,而诗人的形象也顿时丰满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一个诗人,而且也读懂了一个时代。古诗词教学自然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诗人从年少到年老,阅历不同,心境不同,风格自然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以李清照为例,从她的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句可以看出,词人的少女生活是悠闲自在的,词人彼时的心情也是欢愉洒脱的;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句可以看出,词人对外出上任的丈夫怀有深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愁;从她的晚期作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等句可以看出,词人孑然一身,漂泊流离,历尽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通过上述比较,学生很容易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三首词作的对比,直观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5.准确捕捉诗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纲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讲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是诗中的“别”字。教师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不过,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数诗中有名句,这此名句可以成为教学的亮点,我们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

6.引发心灵共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沉浸到诗词的意境中,并进一步产生同作者心灵的强烈共鸣。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如赏析《枫桥夜泊》时,有学生与诗人张继进行了对话:“你虽然科举名落孙山,可这月落、这乌啼,这霜结千千、寒气袭人的夜晚,你还有江枫渔火相伴,肆意东去的江水还会收纳你委屈的泪水,那浑厚的钟声一记记叩击心扉,你还有权利对那闪动的点点渔火说:今夜我无眠。”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学生们真的与一千多年前的作者共同体味心中那份无奈与感伤,体验那份从未有过的情怀。在这堂课之后,笔者给学生印发了张晓风的经典散文《不朽的失眠》,对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阅读指导。通过引领,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张继落榜后心中的羞愧与无奈,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由此,也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的心灵与诗词的思想内容达到相通和共鸣,通过对诗词艺术意象进行感悟,达到潜移默化、感染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古诗词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和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重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语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发现古诗词的美,让古诗词启发蕴含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灵性,使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1.彭六平《在古典诗词中赏读中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年第2期。

2.张丽敏《古典诗词鉴赏基本方法指导》,《科教纵横》2010年第8期。

3.王群《浅谈古典诗词的研读》,《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2期。

4.刘玉清《初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2期。

5.汤海鹏《对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09年第11期。

6.冒爱玉《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7.郑天豪《素质教育呼唤诗教》,《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刘黎《比较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9.邢关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要》,《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李清照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喝醉的李清照
趣读古诗词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