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3-02-01 08:27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岗位

吴 炜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侧重职业能力的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心是培养职业能力,特征是技能应用,核心是关注知识的转化应用。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服务型管理人才。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探讨本行业、本专业相应岗位的能力需求状况,同时了解相应工作岗位的特点、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等,根据市场上岗位的需求状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群分析 物流业的社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通过对就业市场上物流人才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可将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配送员和保管员为主的仓储物流;以销售员为主的物流营销;以物流规划员和采购员为主的企业物流;以货运代理和保管员为主的国际物流;以运输调度员为主的运输物流。除此之外,员工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走上物流企业中的管理岗位,如仓储型和运输型企业里的主管。

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需求状况及职业能力调查以及与一些物流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交流,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定位应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岗敬业,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能在各类物流公司的相应岗位进行物流管理和经营,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培养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有较好职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关键就是能够快速认同、理解企业文化,正视行业职业发展规划,能够从基层工作逐渐到管理岗位实现职业渐进发展,并在不同岗位上有正确的工作观、价值观,愿意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此外,员工的服从意识、服务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作为一种在行业内的生存能力也同样重要。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单纯依靠职业技能课程的设计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实际需要,通过课程教学过程教授相关知识,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举办从业能力的相关讲座、开设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等途径,不断充实、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自主学习和领悟。

基于岗位需求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两个系统”课程体系

确定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将项目作为载体,以案例促进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实践认知专业,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贯彻“教、学、做、思”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核心,将业务流程作为主线。其次,要考虑院校自身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条件,据此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和能力考评标准。通过对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及与岗位的紧密结合,建立“两个系统”的新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应秉持的原则是“必需”和“够用”。该体系主要由公共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两部分构成,就职业技能学习而言,应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一般、专业综合及专业拓展学习。此外,应以公共和职业技能选修课对职业技术学习领域进行补充。二是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应秉持的原则是“实用、实际和实践”。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实践教学体系也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公共训练及职业技术训练。就其内容而言,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部分按照递进的逻辑顺序组成:基本技能—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技能,这样就充分体现了职业教学体系的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特点。

在建设物流专业教学体系时,应将物流业务流程作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为核心内容,可开设如下五门主要课程,即:《物流理论基础》、《配送的作业组织及其实施》、《仓储业务的操作》、《对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货物运输的操作》。(1)课程体系设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学生作为主体,将课程项目作为载体,在物流的模拟实验室中建设六个实训模块,即物流管理、运输、货物配送及仓储、物流信息管理、报关和货代业务、供应链管理。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训,该体系还应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及核心实训教材,并编写相应的多媒体教材。(2)课程体系还应建立企业化的实践性教学平台,如校外的参观基地和实习基地,校内的仓储、配送及生产物流实训基地等,并将物流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中,带给学生一种身在校园如同身在企业的感觉。同时,该体系还要对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加以充分运用,与物流一线的技术人员一道,共同商议和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项目及其优化,实施相互融合、学工相互替代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新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及辅助性课程。

(二)建设“五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我院为了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加强他们在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专门构建了一个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将教学与科研、培训与实训及技能竞赛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保障了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学校和企业开展相互合作,在进行学工替代的活动时将该活动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

第一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利用两个学年完成校内物流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学习。其中,理论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三方面的内容。实践技能训练则从基本技能、专业认知及专业技能三大模块入手。训练的项目多种多样,包括计算机、英语、市场调研、物流专业知识、仓储和配送训练、对物流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训练等,这些训练不仅使学生对物流工作的岗位及流程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他们以后去公司实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在第五学期,学生要完成“学工替代”模块。这主要是指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具体做法是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不同的批次和阶段,到企业实习,在企业中参与生产实践,并定期轮换工作岗位,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基本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职业规范及公共关系等内容,设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及职业意识。

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要完成“顶岗实习”模块。其实质是让学生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实现与生产结合的实践。例如,我们通常会把学生安排到一些大的物流企业顶岗实习,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且将实习与就业结合在一起,实习期满,企业经过考核,可以将一些表现较为优秀且愿意在实习企业工作的学生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上述教学实践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的,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及责任意识。

(三)以“双证”机制推动课程体系的创新

专业能力的考评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在以往单纯通过笔试测评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并增加了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操作技能测评。当然,这就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在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项目——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及考核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岗位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也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保管员、叉车操作证书等,最终达到物流专业“双证”的要求,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目的。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将随着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物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而不断更新,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行业企业,结合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时调整。

[1] 张晓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 王军锋.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2(6).

[3] 倪成名.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2(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岗位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