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的界定与研究

2013-02-01 00:33:06李玉龙
职教通讯 2013年1期
关键词:界定院校职业

刘 菊,李玉龙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在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研究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领域的问题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但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不一,需要进行合理界定;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并将相关实践升华为理论。

一、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一)模式的内涵界定

美国著名学者赛佛林,在其著作《传播的起源、研究和应用》中提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的、简化了的形式。还有学者将模式理解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运动形式进行分析和概括,是对认识的对象(包括其运行、表现或互相联系的发展态势、形状等方面)所作的一种理论分析,是事物的标准形式,是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模式。它是一种系统运行模式,其特点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等,对有关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1]这是对模式相对完善的、恰当的界定。另有学者认为:模式是某一过程或某一系统的简化与微缩式的表征,是以一定理论或规律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稳定的样式。[2]这些对模式的界定虽说比较完善,但它们是静态的,没有对模式进行动态的、发展的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模式是人们为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对相应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以一定的理论或规律为基础,在实践中形成的规范性的、稳定的、具有示范性的、可操作的完整简化的标准系统理论和方法,并在指导实践中动态地完善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力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模式才能发挥连锁性的积极作用。用其解决现实问题,以之指导实践,使其形成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内涵界定

发展模式是更具有包容性、国情特征和地区区情的概念。百度百科对发展模式(Developing mode)的界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也就是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在实行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体制及战略等的选择。这一界定体现发展模式历史阶段性、内涵综合性和战略选择性的基本特征。在已有的研究中,发展模式一般被界定为“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如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至于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有学者界定:“发展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长时间形成的整体发展模式,其中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是发展模式的重点和突出表现”。[3]苏志刚、任君庆二人在题为《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的文章中,对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做了界定:“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并认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职业性和高技能型。文章认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其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适应和超越,是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体制、结构、思维、行为方式和战略等方面的整体选择,它包括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就业模式等。

(三)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管理模式是管理领域的模式,是模式在管理领域的运用,是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管理模式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是理论模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手段与管理目标的系统结合。[4]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应该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即“管理模式=理念+组织+方法。”之所以将管理目标排除,是因为如果是长期管理目标,则在管理理念中有充分体现,如果是短期的管理目标,则是具体的、变化的,稳定性较小,不是模式的范畴。

当前,继金字塔型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了第三种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在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学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之大智慧,因而取“CHINA”的第一个字母“C”,将这种智慧型组织命名为“C管理模式”。此模式具有三个特点:(1)更加关注人而不是关注职务。现在管理的基本是从岗位分析出发,进行人性化的管理。(2)与业绩相比更加关注能力,短期行为与长期利益结合。(3)与薪酬相比更加关注发展,物质与精神两手抓。[5]将企业的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借鉴运用,用于高职院校解决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问题,并生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管理模式是值得探讨的事情。

借鉴企业对管理模式的界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是其发展模式的一项内容,也有自己的体系,它是在管理人性假设和教育育人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其特征是融人性、效益、服务、特色和发展于一体。

二、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探析

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区别,在对两者进行界定时需要进行区分,以有利于研究的针对性,同时,需要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研究探析

国外对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成熟,形成了与国家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本国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主要有:(1)德国“双元制”发展模式。此模式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各自遵循法律的基础上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以企业为主体,高职高专院校为辅助。这一模式与德国以工业为经济支柱的产业结构相适应。(2)美国“产学研”结合模式。这一模式又包括合作教育模式、政府引导型模式、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摸式、社区学院模式和企业大学模式,其中社区学院模式是美国的特色。此模式与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占80%)的美国产业结构相适应。(3)日本“企业职业”发展模式。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由企业招收高中毕业生自己进行培养。此模式与“自给自足式”的日本经济模式相适应。(4)英国GNVQ发展模式。专科技术学院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此模式与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为主的英国产业结构相适应。(5)澳大利亚TAFE发展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是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其模式主要以行业为主导,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实施多层次综合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此种模式与澳大利亚是传统的农牧业国和矿产资源开采国,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相适应。虽然以上模式相对成熟,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新的课题的今天,各国模式受到挑战,需要动态地进行调整,甚至重新适应问题。

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形成较晚,理论界对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的理解还存在分歧。(1)把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理解为人才需求的模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解读,认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应该是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模式。”[6]包括两个结合: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技能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此发展模式重在满足学习型社会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把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主要理解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是新办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是新办高职院校克服自身困难的正确选择”。[7]此种理解重在突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是整体模式。这一整体模式包括:明确高职教育的真实内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地方特色,明确市场定位;突出实践特色,努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程作好就业指导,回避办学风险,走健康发展之路等。[8](4)“1221模式”。2009年7月7日,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张尧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北京)”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1221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形成一个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要建立两个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毕业生要获得两个证明其实践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证书,一是学历证书,一是职业资格证书;要办成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9]此模式还在发展形成之中,有待于持续完善。国内对区域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集团”的研究上,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足。

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各种发展模式,有待于完善升华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如,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探索出“政校企”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包括“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就业模式。

虽然国内外研究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成果颇多,实践成果较为丰富,但主要是对整个宏观职业教育体系、微观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模式这一中观领域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是描述性的、理论性的,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当前,世界“新的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注重环保,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和平文化,推动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和教育的全纳性,向人民授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9]

(二)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研究探析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相关期刊文章、博硕士毕业论文、会议文章及职业教育类网站文章,对有关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可知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权利共享”型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2)分散型管理模式;(3)文化管理模式;(4)院系二级管理模式;(5)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中提到的“我们的政府和高校有很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人服务,这大概就是中国高教管理模式吧”。至于对高校管理模式的研究的实践成果,有美国加州大学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山东省临沂大学实践探索的“项目主管制”管理模式,等等。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管理思想,摆脱中国体制中“官本位”的羁绊,合理借鉴国内外普通高校和优秀企业管理模式的精髓,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对自身管理思路做出正确选择和合理定位。同时,要以教育规律、管理规律为基础,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也只有构建并贯彻运行新的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在定位和取向上的隐忧才能够逐渐解除。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在进行定位时要体现高职院校特色,还需打造社会性、区域性、特殊行业性的特色校园管理文化。

另外,目前企业探索的C管理模式——智慧型组织值得借鉴,此模式“以人为核心”构建其基本,“以人为本”运营智慧性组织是其原则,“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组织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法则是其特征,尤其关注人、关注能力和发展。这是一种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在发展中要顺应这一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1]刘昱.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11.

[2]李阳.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探索——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8.

[3]壮国桢.对职业教育几个概念的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9):16-19.

[4]樊流梧.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7(8):78-79.

[5]孙琦.GE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孙睦优.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及战略选择[J].职教通讯,2005(1):25-27.

[7]曹孙志,杨柳,孙建华.校企合作:新办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0):23-24.

[8]李海洋.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4):39-42.

[9]郭俊朝,张婧,徐平.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22-26.

猜你喜欢
界定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高血压界定范围
金色年代(2016年4期)2016-10-20 17:40:14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8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