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缺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2013-08-06 02:13:32
职教通讯 2013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政府职业

林 云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能健康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认为激励机制缺失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对策,对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和导向作用。

一、激励机制缺失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用来解决人的需求、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运行的过程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1]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一点来说,政府和职业院校是激励主体,也是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则是激励客体。我们既要运用外部的激励手段予以诱导,又要激发客体的内在需求,使企业与政府、职业院校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地区的78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激励机制缺失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主要因素。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有83.12%的企业认为,没有政策导向是目前造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而政策导向缺失就意味着政府没有构建一个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有51.98%的企业认为,能让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就是国家能有相关政策减免企业的税务,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都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之一。这一点说明,对于企业来说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就是经济利益,正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才阻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那些因为担心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或者担心学生扰乱企业的生产秩序、教师泄露商业秘密而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仅仅是极少数。

二、激励机制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政府的政策激励不足

虽然我国在政策上给予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但对于企业而言,这些政策的激励并没有真正刺激企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政策过于宏观,都是停留在“鼓励”或者“倡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般性号召,可操作性不强,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2]例如,1999年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但对如鼓励却没有具体说明。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从表述上看,也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支付报酬”(支付多少?)、“推行校企合作”(如何推行?具体怎么做?)。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所谓的“优惠政策”究竟有多优惠?用什么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些都很模糊,企业即便看到这样的文件也不会有任何举措,在访谈中也发现,有些企业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文件。二是因为没有给予企业适当的经济激励。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这仅就本单位职工的教育经费做出了规定,对企业投入费用后却没有经济上的鼓励,也未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做出经济上的处罚,可以说,既无正向激励,也无反向激励。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可在税前扣除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实习生报酬”。众所周知,实习生的报酬在企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少之又少,对于效益好的企业来说,这一部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仅仅是减免了这一部分的税,对企业而言在经济上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言下之意,若是超过利润总额12%的,还是要依法纳税,对于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的企业来说,是不会轻易超过这个比例的,这无形中为企业投入职业教育设置了上限。

(二)职业院校的自身激励不足

1.办学条件的问题。大多数职业院校由于受自身的办学条件限制,对企业的吸引力远不如本科院校或者研究型大学。由于经费投入的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实训室、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甚至连培养的学生也需要企业再次培训才能上岗。

2.专业设置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紧密联系市场,没有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而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设置专业,这就导致专业设置的职业特色不突出,有些专业甚至没有就业市场,这样的专业教育自然无法吸引企业的参与。

3.教学质量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此认识不够。例如,有的教师依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上努力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考核中也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动手操作的能力训练兴趣更大,过分重视理论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调查发现,企业对某一院校毕业生以及实习生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接受该校学生实习,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获得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会,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也就是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不管怎么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依然是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内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获得企业对学校的信任,才能构建合作的长效机制。可以说,职业院校本身是刺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诱因,只有不断提升职业院校自身的吸引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

(三)企业的内在公益需求不足

如果说政府的政策、职业院校的自身条件是刺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刺激,那么企业的内在需求则是内部刺激。对企业而言,其内在需求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利益需求和公益需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应该是企业追求公益需求的结果之一。在调查中发现,48个私营企业中39个都没有与职业院校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只有2家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总体看来,尽管几乎一半的企业认为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但由于这种密切仅仅表现为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而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所以实际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却只有39.74%,成为实习基地的也只有17.94%(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政府指导力度,增强政策法规的激励性

目前,根据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政府开始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然而,我国的教育立法相对发达国家较晚,政策法规的体现的激励不足。从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来看,政府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各类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都由政府出台。因此,要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一定要加强政府的指导力度,增强政策法规的激励性。

1.政府要明确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政府要充分认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企业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鼓励”的层面上,要以法律或者法规的方式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表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

2.增强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政府欠缺的不是宏观上的指导,而是需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详细规范,从而进一步加强指导的力度。由于我国各地的教育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央政府宏观的政策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具体可操作的细则。

3.政府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基准来理解和认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注重构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向利益,这是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础。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机构,考虑的最多的还是经济利益,对于这一点,各级政府都不能忽视。所以,地方政府应该依据实际情况,不仅可以在税收上进行一定减免,甚至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二)改善职业院校自身条件,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更愿意与示范性的职业院校合作,因为名校能使企业的自身利益得到更好的满足。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有109所,仅占普通高职院校的12.3%。这些数量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改善非示范性职业院校自身条件,增强企业与其合作的信心,从而全面提升所有高职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发挥效应。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可以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改善自身条件。

首先,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初期,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愿意接受实习学生,而非直接投资职业教育,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在这一时期,职业院校应该最大程度地争取政府投入,以求在硬件建设上吸引企业的后续投入。

其次,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吸引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得人力资源。可以说,学生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所以对职业院校而言,比硬件建设更能吸引企业的是优秀的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考虑企业的需求,建立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三)重视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

我们认为,企业内在公益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企业重视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是企业要长远发展下去,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视社会责任感是行不通的,例如三鹿奶粉。1953年,鲍恩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即“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该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的观点。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组织,它能够而且必须对其所处的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应有的义务。在美国,很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由于自身的社会公益需求,改善社区是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3]托马斯·贝利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企业将慈善原因作为参与的主要动机。[4]而我国很多企业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政府的事,企业没有参与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企业。因此,从利益相关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最为紧密。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不应将追求股东最大利益作为目标,而是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也表明,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处理好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理论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逻辑依据,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繁多,能否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纳入社会责任之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纳入企业考核机制。我国目前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经济利益上,对企业的社会效益考核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绩效考核几乎是一片空白。

2.重视媒体宣传,提升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的知名度。今天的社会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国有企业是注重公益事业的,也愿意回馈社会,但媒体在企业举办教育或者捐资助学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会选择参与慈善活动来宣传自己而非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宣传,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望,逐渐地,企业就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之一。实际上,社会效益同样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企业若能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并将承担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身需求,那么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1]李慧,林永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20-23.

[2]曾宪明.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45-48.

[3]张凤娟,陈龙根,罗永彬.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障碍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5):86-90.

[4]Thomas Bailey,Katherine Hughes&Tavis Barr.Achieving Scale and Quality in School-To-Work Internships:Findings from an Employer Survey[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00,22(1):41-46.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政府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我爱的职业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