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体育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4)
1前言
中华武术源自远古人类的劳动生产,迄今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沉淀,其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著称于世,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优秀文化体系之一。武术在几千年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深受各种文化体系的影响和促进,比如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提升、中医和中华武术千丝万缕的关联、文学与各类武术名著的契合等等。这其中也包括古代舞蹈对武术的影响。武舞作为古代舞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产生与发展对武术的影响亦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四点:其一是武舞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酝酿了武术套路的雏形;其二是武舞进一步艺术化了武术的外在形象;其三是武舞传播和传承了武术的发展;其四是武舞直接促进了武术对练的长足发展。因此,武舞作为一类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而又独立存在的古典舞蹈,其对武术的传播发展和传承滋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武舞与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
2.1 武舞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古典舞蹈最早起源于古人的生产劳动和休闲生活,其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表现的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各种思想感情,是一种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精神艺术。武舞源自古代舞蹈,作为古典舞蹈的重要一支,其主要特色是将中华武术的技击性、攻防性以及独有的武术肢体语言糅合到一起,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或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取得的辉煌战果[1]。武舞的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产生,后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发扬光大,直至唐代的顶峰时期。武舞的发展历史呈现有武术的发展特征。
2.2 传统武术的概念与特征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系之一,其定义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中医学和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因子均对武术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产生巨大的影响[2]。武术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三类: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武舞对武术这三类运动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要数套路运动。武术的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二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三是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据考证,武术套路源自于武舞。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套路与武舞是同源的。武术套路将一系列武术技击动作有机地组合起来,讲究的是技击和训练,其目的是增强技击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而武舞则是吸取了武术的各种技击动作和基本要素,形成的一套完整、具有情节故事的舞蹈动作。武舞与武术套路最大的不同在于武舞具有故事情节,不再是单纯的技击动作演练,其借鉴武术的各类技击动作单元,并将这些素材应用到故事情节中,以此抒发和展示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情愫和愿望[3]。武舞是古典舞蹈动作和各类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相结合的统一体,其主要特征是以大量武术技击动作作为素材。正因为如此,武舞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储存各类传统武术功法和技击动作的载体。我们可以从武舞的表演中辨析出这些展示的形体姿势的门派,到底是武当拳还是八卦掌。但从本质上看,武舞不等同于武术,其动作的目的性和功效性都有别于武术。武舞只是吸取和提炼了传统武术中的各类格斗技巧和器械的打斗功法,将其精气神和动作风格进行了创造和升华。
3武舞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武舞作为一种与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艺术形式,却又与武术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武舞虽然在定义和属性上属于古代舞蹈一类,但其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和传承作用是巨大的。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3.1 武舞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源泉
原始文化形态中, 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存在,实用性与情感性, 可能是古人更为关注的。武舞最早形式是古人徒手或手持各种武器,通过各种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武器的挥舞,来展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舞蹈。武舞以这种展示自己军事实力和战争胜果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武术相互交融促进,逐步形成武术套路的雏形。正是因为武舞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与传统武术的相互交融中,武术逐步吸收这种运动形式,并去繁从简,形成一直注重技击方法而没有故事情节的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武舞和武术的关系在唐代以前一直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据中国武术史记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西域一些舞蹈艺术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原有的舞蹈相结合,使唐代舞蹈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并由此奠定东方舞蹈艺术的基础。唐代舞蹈分健武和软舞,健武实际上就是武舞,史籍上常见的武舞有剑器舞、剑舞、矛舞、“破阵乐” 舞、“大面”舞和狮舞等。这些武舞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以深厚的武术功底作为基础的。事实上,武舞和武术套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同源的,但至唐代,两者已经分离而各自独立[4]。直到今天,武舞和武术套路关系仍然密切、相互影响,从艺术表演的角度来看,武舞各类武术动作的熟练演练和各类功法动作的完成,莫不需要相当的武术功力和娴熟的武技作为基础。
3.2 武舞对传统武术的艺术升华
武舞与传统武术中的套路虽属同源,但两者却存在本质的不同,武舞着重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其演练过程具有一定的情节故事,而武术套路的表演目的则侧重于武术技巧和功法的表现。武舞最大的特征是其在吸取和借鉴传统武术各类技击动作和功法的同时,亦将各种武术技击功法进行适当夸大和艺术处理。如汉代武舞“剑舞”的技击动作均来自民间武术,是一种从实战的剑术演变成为艺术的剑舞。唐朝的“剑器舞”就是在吸取传统剑术技击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间乐舞因素进行再创造的艺术结晶,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武舞作为一种储存记录原始武术技击动作的载体,其艺术上的辉煌,在成就自身历史地位的同时,也对传统武术进行了艺术升华[5]。主要表现为武舞转变了人们对传统武术侧重技击打斗的印象,换之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展示武术的魅力,使人们在感慨精湛的武术技巧的同时,也充分感受武舞为他们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武舞的演绎和发展提升了传统武术的外在形象,使之不仅成为一类技艺精湛的体育项目,更为一支内涵厚重的传统文化奇葩。
3.3 武舞是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客观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条件和现实需求,发现水资源条件、种植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条件与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现实的灌溉物质条件和发展需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些先天的物质条件或者改变了的物质条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也极大地影响着灌溉方式的选择,只有客观认识这些影响灌溉的重要物质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自觉能动地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从武舞的发展看, 虽然大量借鉴武术的各种技击动作,但它脱胎于原始舞台。清人王国维说:“戏者, 谓以歌舞故事也。”这里所说的舞蹈,主要是指武舞。武舞作为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武舞的发展和繁荣,武舞逐步成为众多武艺弟子的职业,这些武生将武舞表演、娱乐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古时学校教育还不是主流,武舞的技能技术主要依靠师徒关系或者亲属关系进行传授,在当时各类娱乐活动不很丰富的大环境下,武舞表演成为各种场合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另一方面,武舞因其精彩的艺术表演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它将传统武术的各种技击动作和功法通过舞台展示和传播。武舞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为武舞的表演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武舞的演出展示又为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当武舞成为一部分人谋生的主要职业时,其在武艺的精益求精和相互传授过程中,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3.4 武舞促进了武术对练的长足发展
武舞离不开武术对练的渲染。武术对练是两人或多人按预先设计好的套路动作程序,进行假设性攻防实战演练。武术对练按形式可分双人和多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对器械混合对练几种。其表现特征为相互攻防配合严谨、神态逼真、气氛激烈,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6]。很显然,武术对练这种予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的特性与武舞表演的实际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武术对练这类假设性的攻防套路练习,最早源于武舞的各类情节表演,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武舞表演故事情节的需要,才会设计出如此精彩的武术对练套路动作。武舞表演再现战争或打斗的场景,并将其艺术化。观众的需求必然导致武舞表演的设计愈加精彩,进而获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因此,这些武舞表演者必须精心设计各种攻防技击动作,精益求精,使表演最终受到人们的喝彩和欢迎。武舞的这种原始动力,直接导致了武舞演练中对练水平的提高;而在当时武舞与武术交融发展过程中,这种提高必然会影响到武术对练发展水平。最终两者在不断的交流交融中,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4结语
4.1 武舞与武术同源,相互交融促进
从起源上看,武舞与武术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和社会生活,同为传统文化优秀分子。两者如通根之水,相互交融影响,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武舞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源泉,武术的雏形就是武舞表演;武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了武术的精气神和各类功法技能,使之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亦不断受到武舞的各种影响和促进。因此,“舞”与“武”相互交融,舞中有武,武中存舞。
4.2 武舞丰富了武术的内容和功能
武舞作为一种充分借鉴武术技击动作和攻防含义的古典舞蹈,其对武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武术的促进和传承,作为记录武术技击动作的载体,还极大丰富了武术的文化内容。首先,武舞的产生和发展为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武术套路的形成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次,武舞的表演要求直接催生了武术对练,并将其精益求精而发扬光大。从这两点看,武舞极大丰富了武术的内容。另外,武舞在各种场合的表演中,运用武术中的各种技能和功法,将武术文化演绎得精彩绝伦,使得武术不单纯是一项具有攻防含义的技击动作体系,而赋予其更多娱乐方面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更强的观赏性。从这点看,武舞又丰富了武术的娱乐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沛菊. 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16.
[2]蔡仲林. 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11.
[3]任艳花. 武舞与武术、古典舞蹈的关系辨析[J].大舞台,2010,(5):43.
[4]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8-183.
[5]郭振华 等.从武术和武舞的历史演变论其价值功能的倾向性[J].体育科学,2009,(11):4-8.
[6]刘涛.对武舞的历史解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