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

2013-01-31 18:47:29李庆亮王庆材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院大学生专业

刘 刚,李庆亮,王庆材,张 会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被高校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林科类高校大学生作为林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现代林业的管理者,是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是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服务国家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深刻内涵,才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明晰理念、明确目标、科学定位,达到预期目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创新创业教育都能作出不同的理解。从高校教育角度,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结合社会经济以及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力争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主动搭建平台,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注重学生的全面提升的教育。

二、林科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林科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林科类全方面人才和学生教育引导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林科大学生促进林科大学生顺利创业、就业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有助于弘扬国民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活力,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社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创业准备,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林科类高校本身而言,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大背景下,加强林科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服务国家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深化林学专业教育,促进林学学科发展,帮助林科类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促进顺利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从全国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模式可供推广。近年来,林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林业院校已提上教育日程,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等原因,目前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未能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教育效果和培养质量不甚理想。具体来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瓶颈性问题:

(一)观念性瓶颈

目前,部分林科高校、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不充分、观念转变不及时的问题,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认识不科学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把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看作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思想和社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不是大学生该做的事情,创新创业对自己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

(二)资源性瓶颈

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受林科类专业影响,林科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面涉及较广,对各方面资源要求较多,对资金、场地、师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一定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性瓶颈具体表现在我国林科高校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相关课程设置系统性、针对性、主动性不够,课程的教学管理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规范的实践环节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师资往往由团委辅导员老师、部分管理类专业老师以及学工处等部门管理干部转移而来,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性质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有待加强。

(三)机制性瓶颈

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体制机制加以规范。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机制,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随意性较大,与专业教育体系结合度不够,未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林科高校创新创业研究立项较少,专项资金未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并缺乏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靠合理的机制,因此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四、打造林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对高素质林科人才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当前高等林业教育实际,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林科大学生为教育目标,以解决当前林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着力突破观念、资源与体制性瓶颈制约,多措并举,以培育创新创业团队为拓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高度重视,加大扶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先导。为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程。2010年始,学院开始筹建“新丝路”蚕桑创业团队、“水缘花”水培花卉创业团队和“园林景观”设计团队,并抽出学院林学综合试验基地三层150平米房间作为综合创业基地,先后投入8万余元,为进驻基地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必需的软硬件设施。同时,面向学生积极宣传创新创业,通过开展讲座、交流会、创业团队推介会、专业年级“传帮带”等形式,使学院现有林科专业大学生对现有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获得正确认知,并能积极参与到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

(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明确思路

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明确定位,工作的目的和着力点主要放在结合林科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林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心理的准备上。结合学院实际,合理规划,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创新创业团队搭建为抓手,以创业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增强同学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深化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促进学生顺利创业、就业为动力,形成一套能够覆盖所有涉林专业、特色鲜明、合力突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培养师资,精心指导,务求实效

高素质的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要求较高。在师资的培养上,学院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学院遴选了一批高水平专业课教师担当各创业团队指导教师和技术顾问,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市场咨询。同时,提供平台,加强师资内外交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指导教师尽量多的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形势和内容,从而对学生提供更有效地指导。

(四)建立彰显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团队,实现功能互补

学院注重创新创业团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建立了专业特色鲜明、优势功能互补、创业风格多样的五大创业团队,即“新丝路”、“水缘花”、“园林景观设计”、“缔森”和“花香坊”创业团队,五大创业团队基本辐射学院现有七个专业,极大扩大学院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初步健全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院“新丝路”创业团队立足蚕学国家特色专业,以“立志开创新丝绸之路,争做一流蚕学创业新人”为己任。团队开发的蚕丝被、蚕沙枕、桑叶茶、桑葚酒等系列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万余元。“水缘花”水培花卉创业团队,立足园林山东省特色专业,辐射林学、水保等专业,围绕园林植物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水生植物学等相关课程内容,开展以水培花卉栽培养护、营养液配比研制、生根机理探讨、水生植物造景、插花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活动。团队研制培养的风信子、虎皮兰、红豆杉、榕树等,获得市场强烈反响,产品投入市场以来,累计创造效益3万余元。林科特色创业团队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加深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双向互动。

(五)优化管理,规范运行,形成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有效地保障机制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有序深入推进的重要保证。为强化团队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在学院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组,由分管学生副书记任组长,全面统筹各创业团队队伍建设、发展方向、整体运行和资金保障,定期召开各创业团队负责人工作例会,开展创业项目中期检查和经验交流,确保各创业团队协调发展。在团队层面,制定各团队具体规章制度,完善团队人员组成,加强内部人员培训,落实各项团队任务,保证团队有序、高效运转。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2008年开始至今,经过几年的摸索,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得到显著增强

创新创业团队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舞台,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创新创业和就业择业能力。蚕学这个一度就业困难的专业,因“新丝路”创业团队推动,蚕学专业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0%以上。2012年下半年,来自广西、云南等主要蚕区的7名应届毕业生,已在老家启动了自己的创业项目。来自贵州的沈龙生同学,毕业实习回到家乡,承包了50亩桑园,开展立体养殖和创新利用,被当地媒体和我校校报专门进行了刊载。林科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已由2008年的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5.6%。

(二)深化专业课程学习,引领学院学风建设

创业不是目的,成才才是关键。林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林科类专业的融合,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有效地增强了学院学风。学院依托5大创新创业团队,辐射带动现有7个本科专业,使同学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坚定了学林爱林信念,稳定了专业思想,促进了学风建设。也在创新创业团队的引领辐射下,使得学院新生转专业数逐年减少,百年老专业林学、蚕学专业思想趋于稳定。

(三)培育了系列创新创业团队,初步探索了林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林学院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并以此为拓展加强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催生了具有林科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可以总结为: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服务现代林业为背景,以提高林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互动为基础,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系列创新创业团队为抓手,以配套创业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助推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为动力,实现林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认知、就业择业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展望未来,林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继续以培育创新创业团队为拓展,力争在形式上更加彰显林科优势特色,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以林为主的多学科知识含量,在广度上更多覆盖吸纳涉林专业同学参与,在功能上更趋健全互补、形成合力,在外延上更加包容开放、融于市场,不断探索更符合林科类大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耿广汉.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9):228-230.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10):64-67.

[3]屠火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6).

[4]霍正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10):147-148.

[5]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05):105-108.

[6]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06):106-108.

猜你喜欢
学院大学生专业
初等教育学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