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鹏
高中生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心境抑郁重重,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全国17道高考材料作文的呈现,给了语文教师一剂强心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材料中找出写作视点,“学生在确立论点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确立不准,提炼不出或是在论证中随意转移论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在阅读课上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外,可以安排给学生一组材料,让他们阅读后提炼出论点。”①因而,理性视阈下的论点提炼技巧便成了议论文写作的一大突破口,尤其值得我们珍视。
孙绍振先生在《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一文中说,“我们当前的命题改革正经历着从重抒情叙事向重议论复归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来,我们最优秀的命题是对欧美模式的亦步亦趋,事实上并不然,因为我国的科举考试中以议论为主的传统更为深厚,除在唐代曾经断断续续有过以诗取士以外,一般的命题都是‘策论’性质的。”②教师研究高考命题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研究高考试题,提高自身理论学养。“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以理性议论和分析为主的题型是对西方的追随,不如说也是对我国传统的回归。”③因此,对议论文论点提炼的理性思辨能力甚是急切。“故几乎所有欧美国家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是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作理性分析,抽象出自己的观念,加以全面论述。”④较为理性地提炼出材料中全新的视角,成了我们多年来积累作文智慧的一种样式。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又说:“意犹帅也”,这里的“意”落实到议论文中,指的应该是其论点。在整篇文章和全部论证过程中,论点居于中心地位,是全文的灵魂,统帅全部论据,支配论证方法,主宰文章意脉,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它是作者立场观点在文章中的集中表现,受写作者世界观的制约。
“议论文关键是有思想、有见解,而不是只要有论点就成。”⑤一篇议论文的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首先取决于论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作者必须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从纷纭复杂或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要害和关键,使论述成为事物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论断。关于立论和驳论论点提炼的方法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理性思辨,从而达到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要旨。
1.破题立论法。破题立论是就审题立意而言。因为议论文章的写作,不少是在给定题目或材料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审清题旨,破题立论,便是关系到写作成败的重要一环。破题立论,首先就要弄清题目类型。“论点型”的题目,题目本身就是论点;“关系型”的题目,需揣摩其内蕴,揭示其联系;“比喻型”的题目,需发掘其比喻义;“论辩型”的题目,则要力排众议,见解独到;“范围型”的题目,则需把握重点,巧取角度;“材料型”的题目,还得去粗取精,发幽显微,从纷繁的材料中,挖掘事物本质,逻辑地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其次应扣住 “题眼”,死题活做。只有扣住“题眼”,才能准确地把握题旨,破题展开,分析明晰,切合题意;也才能“死”中求“活”,大题小做,联想拓题,写出新意。再次是破除思维定势,讲究破题技巧。直接性的破题,如解题式、设问式、分析式、对比式等,可以开宗明义,提纲挈领;间接性的破题,如比喻式、引述式、略述式、列举式、引申式、类比式、抒情式等,可以引人入胜,夺人心魂。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增强透视度,力避思维定势,扣住论题,作纵向或横向的开掘,抓住本质,揭示联系,提炼新意,入情入理地阐明观点,切忌空泛离谱,不着要领。
2.多维立论法。这是指在审视材料时,对材料本身蕴涵的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和思想因素,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命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立论方法。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我们剖析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论点——立意也就不同。“对于论说性文章,教学要着力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训练。”⑥我们学习过《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这三篇文本,它们都是以战国至秦这段史实为议论对象,然而三位作者分析事物的角度却各不相同。苏洵从“六国破灭”的角度立论,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喻今以达到批评北宋王朝的目的;贾谊则从总结秦兴亡的历史教训角度立论,提出了“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以供汉文帝借鉴;杜牧则从秦之速亡的角度立论,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论点给唐王朝敲警钟。这是多维立论的典型例子。我们有些人写文章,习惯于墨守成规,因袭旧说,表现出一种思维的封闭性、局限性、求同性。多维立论,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看得全面一点,想得开一点,认识得深刻一点,注重写作训练的目的性。“写作教学不必讲许多理论,主要靠阅读、模仿和不断的练习,实践性很强。说到底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要靠自己去体验把握,要不断地积累,必须经过相当的过程。临时突击准备或者‘押题’,都不可能真的提高写作能力,而且‘风险’会很大,弄不好可能连40分上下的成绩也得不到的。”⑦我们必须努力以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去启发学生,烛照学生,点燃学生写作的情感火花。
应该指出的是,多维立论这一工作是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真正到布局谋篇、言理成文的时候,确立的中心论点必须而且只能有一个,因为一篇议论文仅仅只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从多维立论的结果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展开的中心来进行论述,写出别开生面、新颖独到的文章来。
3.辩证立论法。辩证立论是指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材料,提炼中心。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不但要看到其表面,也要看到其内里;不但要看到此事物,而且要看到与之相关的彼事物。用辩证的哲学的观点来提炼论点,能够较好地抓好事物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征,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以增强文章的说理力量。
“论点不是从材料中来,不对事物作矛盾分析,片面强调‘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是违反辩证法的。”⑧有些学生作文时往往缺乏辩证观点,强调了一面,忽视了另一方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写《天才与勤奋》《成才与条件》等,有学生由于缺乏辩证观点,因此在作文中为了强调主观努力刻苦学习之重要,往往忽视了或完全排斥了人也有“天资”“条件”方面的差异,结果陷入了“无条件论”“无差别论”中,这样立意言理显然失之偏颇,没有遵循实事求是。
优秀的议论文,其作者在立论说理的过程中都是时刻遵循辩证法的。如文章《科学与正义》,作者一开篇就用辩证的哲学观点立论:“离开了科学的正义,有时近于愚昧;而没有正义的科学,对人类只能意味着灾难。”接着作者运用举例兼对比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科学”与“正义”的辩证关系:“科学必须以正义为目的,正义必须以科学为基础”。文章结尾引用爱因斯坦的忠告:“献身科学的人必须献身正义”。文章通篇显示出辩证的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4.创新立论法。“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见识独到,论说新奇,这样的议论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创新立论,就是要在提炼论点,确立中心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新奇变通的特点。可以侧重于求异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的办法,得出新的结论。也可以求同思维,在定向联想、概括联想、类比联想过程中,求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提炼出便于展开议论的最佳论点。还可以将这两种思维融合,因为单纯求异,则会导致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一味求同,也将限制创造性的发挥,两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就可能获得最佳效果。如郜芳的杂文《第二个》,开篇便别有新意地提出:
古今中外,世上大多崇尚第一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第一个航海的人,……在第一个头上耀眼光环的映照下,继之而来的“第二个”便黯然失色,……
接着作者从多方面称颂了甘为“第二个”的精神和勇气,“第二个看见第一个所跨越的坎坷,陷阱与深渊,而他偏偏还要往前闯”;“看到桂冠已被捧走,还要继续前进”。见解新颖独到而不偏颇,开合自如则又缜密谨严,具有极大的思辨力和慑服力。
论点确立后,在文中怎样提出,方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开宗明义,一语破的;可从文中引出,循循深入;也可以卒章显志,升华文意。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求论点精辟、鲜明、深刻、新颖,豁人耳目,予人启发。
与此同时,强化学生驳论文的写作思维也很关键。反驳论点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两种形式。直接反驳就是用论据确凿的事实或科学的事理来反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这是驳论中最常见的方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例如毛泽东的《“友谊”还是侵略》,为了驳斥艾奇逊把侵略说成“友谊”,就列举了1840年以来美帝主义侵略中国的许多论据来反驳,使人们清楚地看清了艾奇逊所说的“友谊”就是不折不扣的侵略。
间接反驳又可分为归谬法和反证法。归谬法是指将论敌的论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或者按对方的论点进行推断,直接导致极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其特点为:设假为真,欲擒故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有力,一语破的。如毛泽东在《评战犯求和》中就运用了归谬法,反驳蒋介石自诩为“有决胜把握”的荒唐论调:先假设蒋介石说他的力量超过共产党“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论调是“真”,后加以合理推论,以二十倍计算,得出了蒋介石该有六千万军队的可笑结论。如此,蒋介石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了。归谬法运用恰当,可使论敌自相矛盾,破绽百出,俯首就擒;可使文章言词犀利,显示出强烈鲜明的论辩风采和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运用时必须注意引申推导的结论与对方论点具有真实合理的逻辑联系,推出结论的荒谬性必须一目了然。
反证法是提出并证明与对方相反的新观点,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对有人提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列举了自古到今的许多中国人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事例,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样那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中的排中律,就是说在真与假,是与非之间不能都肯定或都否定,不是同意“这个”,就该同意“那个”,要保持思想的明确性。所以运用反证法必须注意:文章中必须有两个论点,且这两个论点是必须完全对立的,这就是抓住关键,击中要害,否则反面论证就会失去其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知识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内容:语言、文章、文言文、文学鉴赏、文化修养。”⑨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和重视提炼能力是议论文写作的首项任务。而议论文的论点提炼正是需要依靠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来统摄其间,倘若学生吸取了“一语四文”的精髓,自然会在写作的笔尖下流淌出富有灵性的篇章。
————————
注释:
①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53页。
②③④《语文学习》编辑部编:孙绍振《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第6页、第5页。
⑤⑧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⑥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⑦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⑨庄文中:《构建语文教育的立交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