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实现“体面就业”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完善

2013-01-31 09:20徐向平
职教通讯 2013年10期
关键词:体面生产力职业技能

徐向平

实现“体面就业(decent work)”是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Juan Somavia)为应对全球化时代劳动和社会其它领域的挑战而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一项倡议,主张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等方法,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就业的机会。“体面就业”的实质就是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收入稳定且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劳动者享受到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就业”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把“体面就业”提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完善劳动保护机制,相继制订和颁布了《中国工会法》、《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国民实现“体面就业”,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实现“体面就业”已经成为全体劳动者构建和谐社会、享受美好生活的时代强音。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体面就业”的物质基础

实现“体面就业”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是提高生产力、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的产物。

(一)劳动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劳动生产力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特殊关系。当较少的投入换来较多的产出或相同的产出来自较少的投入,就表明较高的劳动生产力。用劳动生产力来衡量生产力是指每个单位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个体的劳动生产力可以用就业率、工资、就业的稳定性、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在不同岗位和行业的就业能力等指标来测算,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可以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业绩等测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既可以表现为就业人数的增加,也表现为个体劳动时间的减少。较高的劳动生产力不但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较大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个体的就业能力,也有助于个体就业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部门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部门顺利转换。

劳动生产力水平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既受到健康、教育培训、核心技能开发以及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组织管理、设备、投资以及职业安全等企业因素的影响,更受制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可持续性经营目标、竞争性政策、经济增长策略以及教育培训等公共政策。在当今“知识经济”和“高业绩职场”时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态的改变,需要依靠创新,而创新又受到体制、机制、人力资本供给、竞争性市场、研发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依赖于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其中,投资和创新相辅相成,投资催化创新,而创新又刺激投资。

(二)劳动生产力提高与就业和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一般而言,劳动生产力与就业和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意味着生产力提高、就业扩大、消费增强以及贫困消除,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工资水平,有助于经济结构向更有活力、附加值较高的领域转换升级。但现实并非如此。只有当企业开发经营新颖的多样化产品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竞争性压力驱动投资创新并积聚各种要素、最终激发整体经济的成长和就业的扩大,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才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国际劳工组织多年来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显示出劳动生产力与就业同步增长,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更是如此。在1991年到2005年期间,劳动生产力和就业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地区高成长性经济体。欧洲和北美等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在劳动生产力和就业等方面的成长尽管依然式微,但由于这些国家在世界上仍然处于最高的生产力水平,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张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许多中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内市场的开放、国际贸易的开发以及资本的双向流动并不顺畅,导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没有能够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更有甚者,在拉美国家、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而导致的就业增加大部分局限在非正式经济活动领域和其它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经济活动领域,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较高的就业增长和相形见拙的劳动生产力水平。

(三)发展经济实现“体面就业”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试图实现普遍就业,很多人都有工作,只是这些工作岗位体现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普遍就业并不能够产生较高水平的经济收入,“体面就业”无从说起。为此,要实现“体面就业”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企业投资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弱势群体充分就业,提高劳动生产力,追求生产力和就业水平的同步提升。主流经济领域就业的人员工资增长率必须超过整个经济社会中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率,有活力的高成长性经济领域要全力开发专利技术和核心技能,通过新技术和新市场促进企业发展,确保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降低失业率,减少贫困程度,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更加体面的就业。

发展经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让企业员工获得更高的收入、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增加经济利益、减少工作时间,增强企业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激发他们更强的工作动力。当经济发展从相对倚重农业生产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之时,企业员工必须学习新技术、掌握创业的新技能。如果基础教育不良或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就会错过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经济发展将会减缓,也会放慢由较低向较高附加值经济领域的转移步伐。当消费和生产的形态改变时,工作形态随之重组,以便满足开发新技术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有些人的职业技能只能短期受用,而另外一些人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完全是多余的,根本派不上用途。但无论企业还是员工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良多,让企业实施新的投资,促进技术革新,实现生产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拓展。

如果经济没有得到较快发展,将导致市场扩张乏力、需求不振、劳动生产力提高放缓,影响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会产生企业员工实际工作岗位的丢失,实现“体面就业”终将成为泡影。为此,要实现“体面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保障就业,降低失业风险,使那些失去工作岗位的人抓住“救命稻草”,让那些在夕阳产业中苟延残喘的人进入新兴的行业,获得新的职业生命。

有关数据显示[1],那些在经济上取得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也获得了消除贫困的最大成绩,它们一方面降低了员工生活的贫困程度,同时,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8%的年平均增长率,而经济发展只表现为劳动生产力提高但就业没有扩大的那些国家和地区,贫困的降低程度只达到年均5.5%的较低水平,相反,劳动生产力未能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就业人数如何增加都不能够降低贫困程度,与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渐行渐远。

二、强化职业技能开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

职业技能开发是企业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人力资源开发宣言》指出,各个国家应当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效能的职业技能,加强脱产和在职培训,制订参与培训的适宜政策和措施,促进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开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增进各种水平的教育培训,企业要培训自己的员工,个体要开发自身的职业胜任能力,规划职业生涯。

(一)职业技能开发是可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经合组织(OECD)把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在特定行业内或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实现就业、获取收入等相对较高要素水平的能力。Cantwell(2005年)认为,竞争力是对持续性经济成长所需能力的占有,是在竞争性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集聚了与众不同的能力要素。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既可以实施企业的扩张计划,也可以持续性地增加员工的实际工资。也就是说,当生产力实现了持续性增长之时,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相应提高。

2007年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确认了竞争力的12个决定性构成因子,分别是:(1)法规;(2)基础设施建设;(3)宏观经济的稳定性;(4)健康和基础教育;(5)高等教育和培训;(6)实物市场效率;(7)劳动力市场效率;(8)金融市场的复杂性;(9)技术储备;(10)市场规模;(11)商务复杂度;(12)创新。这些因子单独都不可能确保拥有竞争力,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够让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管治,社会对话,尊重普适人权,创业文化,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贸易的持续整合,没有性别歧视的法治环境,保障财产权益,公平竞争,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基本设施建设,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社会正义和社会包容,充分的社会保障,负责任的环境管理(ILO,2007年)。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是缔造经济增长、财富积聚、就业体面的主要源泉,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员工获得体面工作、永续发展、创新、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环境的一种主要手段。为此,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当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和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维持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培育良好的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体面就业”。

竞争力和“体面就业”之间的有机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需要生存下来才能够持续发展,而可以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企业不能够保持应有的竞争力,就不能够提供足够有质量的工作岗位,长期生存必然出现问题。其次,提供“体面就业”的工作职场为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构建了基本的人力和社会资本。

1.职业技能开发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既源于技术和政策的驱动,也是市场驱动的产物。从技术驱动角度来看,它导致通讯的改善、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产和服务空间距离的压缩,为此,产生了对新技术、创新以及职业技能开发的极大需求。从政策驱动角度来看,它导致政府制订政策,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从市场驱动角度来看,它增加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加速了市场“地理边界”的扩展,实现了生产和服务的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增强了国际资金的流动,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促进了国际市场的企业并购,加大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压力,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创新的收益能力,改变了商业结构,实现了企业组织的去集中化管理,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了企业价值链和集团化管理。

2.职业技能开发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企业增加投资,加大劳动力技能职场的培训力度,构建知识型组织,可以获得较高生产力和丰厚利润的最大回报。企业要保持较高水平的竞争力依赖于自身具备的能力及其员工所具有的变革和创新意识,而企业要成功创新就需要高层次的技能劳动力,技能劳动力能够加强个体创造和集体创新的能力,创新不只是发明新产品并用新的技术手段生产加工,它更依赖于个人所具有的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的社会加工。较高的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的良好管理、较高的劳动生产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增加收入和利润,可以实现资本的较高回馈,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性地提供较高的工资和体面的工作岗位,实现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与收入分配增加之间的平衡。企业管理实践表明,创新意识越强的企业成长越快,就业空间越大。

3.集体协商有利于信息分享以及职业技能的开发创新。集体协商有助于社会财富的有序分配,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公平性,消除贫困,确保宏观和微观经济利益。集体协商培育强有力的社会化交流渠道,可以增强职场的稳定性,降低不平等的工资几率,减少持续性的失业,降低员工的离职率,既可以产生较低的培训成本,又可以更大程度地留住技能员工,转化为较高的劳动生产力以及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集体协商也可以激发员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热情,营造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环境,从而在职业技能投资中获得不菲的收益。基于集体协商机制而建立的员工学习休假制度、脱产培训机制以及教育培训帐户的设立等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工具,可以增加企业效率,增强企业的运营绩效,加大培训强度,提升人力资源的积累程度,最终提高劳动生产力并转化为较高的收入和就业率,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促进职场安全和健康教育培训是员工的基本权益。职场安全和健康教育培训是职场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满足员工职场安全和健康(OSH)权益的第一要务,有助于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生产力。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大概每年死于职业事故和疾病的人有220万,有两亿七千万人遭受严重的非致命伤害,另有一亿六千万人由于工作而身陷短期或长期疾病,导致员工及其家庭损失巨大,全部成本占到全球GDP的大约4%。为此,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事故和疾病,可以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员工的缺勤率大幅降低,劳动生产力明显提高,通过良好的车间维护节省大量开支,降低补偿和保险成本,改善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动机和工作专注度,企业员工的劳动持久力显著提高(ILO,2006年)。

(二)开发职业技能才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的实质就是使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工资收入稳定且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享受到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面就业”是安全、快乐并获得对等报酬的劳动,是美丽的“体”与荣耀的“面”完美结合的劳动,是劳动者能够自愿、自豪、荣耀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有尊严地、有目的地创造财富的活动。“体面就业”是人们摆脱贫困的主要手段,让所有人都实现完全、高效和体面的劳动成为2006年联合国大会制订的消除极端贫困的特殊目标。[3]

要实现“体面就业”的发展目标,开发职业技能是关键。为此,基础性教育要为年轻人进入职场打好基础,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劳动者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做好准备,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制订企业成长的有效策略,契合在职培训的扩张需要,提供分享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就业服务,便利从学校向工作的转换,让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能够学习新技术,掌握职场实践技能,开展社会对话,把握继续学习的机会,最终阻止主流经济领域发展过程中就业规模的衰减。

与此同时,在非主流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职业技能开发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女性由于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护及其它资源的渠道相对狭窄,在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价值呈现出越来越小、地位越来越低的趋势,工作岗位越发缺乏保障,基本上处于更易贫困和边缘化的境地,收入较低,前途堪忧。为此,职业技能开发必须延伸到非主流经济和乡村经济领域中的弱势群体,为自我就业以及在微型、小型企业或农业经济领域里工作的人提供服务,改进非主流经济的经营状态,帮助小型企业提升技术和创业技能,让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从中受益。

从长计宜,改善基础教育条件、提高识字率不仅可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为更广泛的民众开展职业技能开发打开机会之窗。然而,即使劳动者缺乏适当的基础教育,也需要创新方法实现职业技能开发的升级和确认职业技能开发的路径。在非主流经济里,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就必须让员工掌握并使用新的职业技能,为进入体面的正式经济领域做好准备。国际劳工组织指出职业技能开发与其它措施并举可以充当应对非主流经济领域挑战的一个有力工具。大多数非主流经济领域里的工作岗位体现出较低的收入、较低的劳动生产力导致工作没法受到保护的特点。职业技能开发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为非主流经济领域就业的人做好准备并维持他们在非主流经济领域里的工作或进一步去扩展非主流经济领域,而是融合社会化伙伴等其它工具,制订财政政策,完善信用条款,扩展社会保障的劳动适用法律范围,增强企业利润,提高企业员工的就业能力,把通常处于边缘化生存危机状态的工作转换为完全整合到主流经济生活中的“体面就业”(ILO,2000年)。

三、完善实现“体面就业”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

要实现“体面就业”就必须实现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强化职业技能加工,完善有效开发职业技能的适宜政策体系。

(一)完善职业技能开发的政策体系目标

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必须以国家已经颁布的各项劳动法规为依归,综合考虑技术、贸易、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政策,使之成为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时勇于担当。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职业技能的基础大相径庭,职业技能开发的环境、起点和目标也不尽相同,政策设计的原则、实施步骤等都需要契合这种不同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

为此,职业技能开发必须严格依循国家所制订的有关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夯实“体面就业”的根基,切实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需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在劳动生产力提高、就业扩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良性循环,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需要满足社会对拥有更加适宜和较高质量职业技能的需求。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高新技术有效开发潜在的生产力,企业员工可以提高职业能力,在开展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身的职业生涯,年轻人可以获得就业技能,便于他们从学校顺利转换到职场,融入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可以方便获得进入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渠道。为此,职业技能开发政策要有利于相关职业技能的开发,促进终身学习,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胜任能力,提供充足的技能员工,满足职业技能的供给需求,同时,要满足社会各部门对职业技能开发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就业能力,培育体面就业岗位。

2.需要降低企业经营调整转换的成本。技术和市场等外部因素的无常变化迫使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缩小规模甚或倒闭,企业员工将要冒着丢失工作以及所拥有的职业技能完全无用的风险。为此,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要尽力减少企业及其员工适应技术和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成本,重新建构员工的就业能力,提振积极的创业精神,帮助企业员工重新开发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再次融入劳动力市场,降低失业风险。

3.需要保持职业技能开发的动态加工过程。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短期和中期发展目标的需要,更要关注职业技能开发持续推动技术升级、吸引内外投资以及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力等战略作用,建构特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为此,职业技能开发政策要有利于把技术升级解构到非传统的经济领域里,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构建个体的职业胜任能力,夯实社会能力的基础并把它们转换为创造发明的能力,把生产过程分解到较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吸引更多知识密集型的国内外投资,把握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收集并传递职业技能需求信息,及时转化并提供给职业技能开发的决策者,实现供需信息的良好匹配,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同时,企业的技能员工和年轻人在获取了有价值的可靠职业技能信息后可以降低不确定性,激发自身对于新技术和技能开发的投资。

(二)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作用

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支持的话,市场本身不能够把职业技能开发有效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为此,国家需要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基础上建构法律框架,完善适宜的政策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提供信息、产生激励和组织协调等功能。

1.提供信息的功能。缺乏特定的信息会导致企业对所需职业技能以及投资培训的未来预期产生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对职业技能开发决策时程和决策成本急剧上升,决策的准确性必然也大打折扣。为此,提供客观翔实的信息既是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的依据,也是职业技能开发政策制订的“归宿”。丰富的信息是制订职业技能开发政策的“活头源水”,而良好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也为相关信息的充分展示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增强了信息披露的信度和效度,切实反映了职业技能开发需求的真实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战略性和前沿性的作用。

2.产生激励的功能。职业技能开发政策的缺位会导致企业难以了解个体员工所具有的职业技能,不能够完全知道新来企业接受培训的员工将会在企业工作足够的时间以便补偿培训成本,就会降低企业及其员工在职业技能开发中的投入意愿,阻碍企业和个人参与职业技能开发的积极性。为此,完善良好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可以弥补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健全学徒制、高业绩职场、公共培训机构和职业证书体系,鼓励企业和个人适时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尽量满足企业对一定水平职业技能的需要。

3.组织协调的功能。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囊括课堂、职场以及家庭、社区等不同网络化学习背景,组合技术、核心技能、显性和隐性知识①等不同形态的学习,才能产生职业胜任能力。显然,完善有效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才能组织协调这些不同形态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发职业技能,促进终身学习。为此,职业技能开发政策可以在“校本”和“企本”等不同的职业技能开发机构之间形成协作关系,协调企业行为,平衡产业、投资、贸易、技术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之间需要,实现职业技能供需的匹配,建立通畅的持续学习路径,把职业技能开发有效整合进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实现各个政策之间功效的一致性。

(三)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主要思路

1.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普及基础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建立高质量的国民教育体系。企业实践表明,接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员工要比基础教育不足的企业员工会产生更大的培训需求,参与继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动力更足,更有可能实现“体面就业”,步入“高技能、好工作”的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员工缺乏基础教育,他们不但不能产生培训需求,而且难以增加工资,更有可能陷入“低技能、差工作”的恶性循环,实现“体面就业”也会变得遥遥无期。实践还表明,一国平均的教育水平越高,国民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就越高,参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意愿就越强烈,职业技能开发的效果就越好。为此,国家务必要切实把教育确立为最为重要的优先公共投资领域,投资教育永远是最为优质的“资产”,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投入的“倍增计划”,全力确保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预算中的较高比例并持续提高,在更高层次、更长学龄上全面普及国民的义务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永续的教育基础。

2.激发民间和个体的投资热情,激励企业家职业技能开发的投资行为。要让企业创新,能够从获益最丰的学习投资中收获全部的回报,有关机构能够确认和评价所需的职业技能并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雇主和劳动力市场,其当务之急是制订政策和措施,激励员工、企业和公共部门投资职业技能的再加工,促进职业技能的开发。与此同时,为体现企业较高的社会投资效益,激发企业的探究发现,加速企业向知识密集型高端经济领域的转移,必须严格执行企业发明专利使用期限的限制规定,保障企业的合理回报。

3.建构职业技能开发的前瞻性制度框架,把职业技能开发政策整合进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设计良好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鼓励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研发单位加大投资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营造民间和公共部门之间开展合作的优越环境,消弭个体和组织利益之间的矛盾,捕捉职业技能开发的目标、趋势和瓶颈等信息,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厘清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把职业技能开发整合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标之中,加速民间培训机构的发展,推动政府各个部门政策的协调,发挥职业技能开发政策的潜在优势,在国家和地方各省区的不同层面上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劳动力市场信息、就业服务、职业指导和失业人员再培训等领域的服务。

4.加强社会对话,维系市场力量、民间创业以及政府行为之间的协调。社会对话在职业技能开发、国家发展战略、职业技能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之间充当协调者,是确认所需职业技能、前瞻性职业技能开发的关键性机制,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和生产系统等组织之间建立体制化的信托关系,确保良好激励目标的实现。社会对话密切协调产业、贸易、技术、宏观经济和环保政策,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改革、进而形成国家职业技能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5.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和传递职业技能供求信息。新技术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改变,增加了对更多新职业技能的需求。为此,收集、整理和传递劳动力市场信息至关重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专门为目前和将来职业技能的需求、职业技能的短缺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提供信息,有助于政府、员工和雇主、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选择、设计并制订有效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确认并开发特定的职业技能,把职业技能需求转化为新技能的有效供给,协调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与贸易、投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

(四)完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分类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再好的政策如果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够促进就业、实现“体面就业”、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福祉和幸福指数,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不是一个良政。为此,必须针对企业组织发展的实际需要,分类指导,完善职业技能开发的政策措施,实现基于“体面就业”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1.支柱型跨国企业的职业技能开发。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把遍布世界各地的各个企业组合成特殊的价值链体系,其中的每个企业都成为利益攸关生命共同体的有机成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国的支柱型跨国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既是职责所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此,国家应该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发支柱型跨国企业员工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拥有人际关系管理、组织的团队建设以及问题的合作解决等新型职业技能,增强顾客服务和与贸易伙伴交流的技能,把交流沟通的社会技能和特殊的技术技能整合成为新型技能的复合体,把技术性的“硬性技能”与对人的管理的“软性技能”结合起来,获取更高的劳动生产力和收入,实现“体面就业”:(1)领袖型企业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规定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开发步骤和范围,制订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2)通过网络来开发职业技能,在咨询师、顾问、行业协会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者之间协调一致,提供人力资本开发所需要的服务,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性;(3)通过“做中学”来开发职业技能,加大对企业管理、技术开发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买方企业设置清晰的业绩目标,卖方企业通过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来满足需要,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2.大型骨干企业的职业技能开发。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是大型骨干企业产生的必要先决条件,是大型骨干企业有机勃发的产物,通过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可以发展紧密的工作关系、开展职业能力知识分享和问题解决,为知识和技能的搜索、获取以及使用创造了可能性。为此,国家应该完善有关政策,加大骨干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开发力度,为企业集团发展提供基本的职业技能,营造吸引和留住高技能员工的良好企业经营环境。首先,政府应该制订和完善政策,激励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集团,支持企业集团内部的合作,激发企业集团内部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勇于采纳高新技术。其次,针对大型骨干企业特殊的企业组织形态及其发展目标,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集中精力投资开发各企业员工相互依存、同步生产整合的特殊核心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域性资源,让当地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所等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充当企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器”,担当高技能员工掌握新型技术的“充电器”。

3.“高业绩职场”企业的职业技能开发。高业绩职场(HPWs)是指通过管理激励等措施让人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经营领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的工作场所(Ashton&Sung,2002年)。高业绩职场能够带来较高的回报和稳定的收益,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在高业绩职场里,企业员工更加广泛地参与决策并对决策负责,更加自主地完成管理任务,拥有更大责任,确保自身工作平台的质量,而不是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只停留在个体的判断上,在实施操作命令时又受到严格限制,在出现问题时则把责任推诿给他人。显然,高业绩职场的企业员工要具有自主性、质量监控责任以及跨界的灵活性等职场特征,依赖于职业技能的有效开发。事实上,在高业绩职场里,人力资本加工增值影响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并且成为创新的关键,高业绩职场的元分析也确认职业技能开发是该体系最为重要的元素,职业技能开发是高业绩职场整合的先决条件(Combs,2006年)。为此,国家应该完善适宜的政策,在高业绩职场里有效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首先,制订可以确保工作岗位安全性的政策,有利于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其次,制订并完善获益分享机制,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中公平分享收益,实现更加平等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另一方面,确保接受过高水平职业培训、又在更加精细的职场体系里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更易在回报上消除性别差异并使企业与企业员工同步分享利益,有利于增强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小型企业的职业技能开发。小型企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构成企业的主体,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就业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等方面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在我国,小型企业的职业技能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当企业规模减小的时候,劳动生产力和收入的提高以及工作条件的改善也遭受到损害;(2)小型企业主经常需要培训员工掌握创业技能和复合技能,具有职业技能开发的特殊需求;(3)小型企业面临创业精神和员工培训的许多限制,在劳动力市场招募技能员工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增加了内部培训的需求;(4)女性占主导的小型企业通常来说规模较小,在金融等市场中面临歧视,而且女性往往不愿意面对风险,更愿意使用自己的家庭成员而不雇佣社会劳动力,把自己的家作为企业的基地,以便平衡家务和事业,因此,成长更慢;(5)小型企业的员工不大愿意在雇主和员工组织里充当代言人,他们的观点和需求并不能够恰当地反映出职业技能开发的实际状况。当然,职业技能开发本身并不能够充分确保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它只有与其它关键性因素整合在一起,才能对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力产生影响,激发职业技能开发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国家需要完善小型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法规并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拓展小型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开发小型企业经营发展的服务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小型企业的雇主和员工组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小型企业的职业技能开发,促进小型企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正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成长时期。实现全体国民的“体面就业”既是国家发展目标的优先选项,更是小康社会国民福祉的重要指标。职业技能开发任重道远,国家完善有效政策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开发正逢其时。

注释:

① 隐性和显性知识:现代学习理论指出,在知识的属性上存在两种差异显著的知识形态。有关理解和宣示事实、事件、原理、规则等知识是可以明确编码的,这些显性的“陈述性”知识在教与学加工过程的个体之间是可以轻易交流的。相反,有关知道如何做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指个体具有运用规则和原理以竞争性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隐性的,不可言传的,个体并不能够描述和明确如何去做,在运用的时候是无意识的,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人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并在观察、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是可以获得和“发现的”。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组合形成了个体的职业技能。

[1]Skills for improved productivity,employm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97 Session,200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3]金喜在,吕红.灵活就业与实现“体面劳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体面生产力职业技能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体面过冬
狗熊讲体面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张强:“求包养”何来体面?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