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运会开幕式舞蹈表演谈广东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

2013-01-31 09:17:43李倩芸
职教通讯 2013年15期
关键词:文艺表演开幕式舞蹈

李倩芸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承办大型活动项目的机会越来越多,以体育赛事为例,就有奥运会、亚运会、城运会、农运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特奥会等。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通常需要相应的文艺表演作为支撑,以推动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就考验着举办城市的艺术能力及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广州亚运会为例,这场体育盛事吸引了众多目光,掀起第一波关注高潮的首先是亚运会开幕式。开幕式是一场视觉、声觉的盛宴。在这场盛宴上,贯穿始终的是舞蹈表演。因此亚运会不仅是广州舞蹈界的一次集体亮相,更提供了一次让业界思考广州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良好机会。本文将从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舞蹈表演探析广东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大型活动文艺表演对舞蹈表演人才的要求

区别于专业的舞蹈表演,大型活动文艺表演在要求舞蹈演员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的同时,实际上对表演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扎实的舞蹈功底

包括舞蹈的一些基本技巧、力量训练、平衡感、稳定性、控制力、协调力、柔韧性,等等。大型文艺表演要求表演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幻形成某个造型,考验着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排练初期,曾设想训练武警战士表演一些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肢体动作。由于不具备舞蹈功底,战士们的表演总是不尽如人意,最终导演组放弃了让战士们表演舞蹈的念头,改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

(二)包括身体、心理、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

大型活动的文艺表演因为其场面较大,个体就显得较为渺小,因此常见的舞蹈表演凸显的是整体的宏观造型,微观的独舞则需要借助现代设备,并对表演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让演员在空中、水中、船上或某个仪器、机器中进行表演,就需要舞蹈演员适应这种特殊的舞台环境。比如在船上表演,就要求演员不晕船;在空中,由于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则心理素质要求更高。此外,由于大型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意义重大,政府、媒体、群众时刻会对表演提出各种意见,导演组事先经过反复酝酿,会形成统一的理念,所有的表演围绕理念展开,因此,实际上带有“主题先行”的意味。[1]舞蹈表演人员在表演之前需理解、认可这种理念,才能在表演中将之展现出来。因此,舞蹈人员需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能理解活动的意义、精神、主办城市的文化特色等。

(三)较为高尚的艺术品德

这是在大型文艺表演中具体实在的要求。由于大型文艺表演通常是公益性质,演员报酬不高,并且不一定有镜头亮相的机会,但其排练时间很长,环境较为艰苦,一个动作要反复修改、排练,要求十分严格。[2]从某种程度上说,舞蹈演员更多的是“绿色”,其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比例。演员如果没有较高尚的文艺品德,很容易中途退出。

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舞蹈表演概况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创作“以城市为背景,以珠江为舞台”,在展现体育文化、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将区域性的岭南文化呈现给全世界。整场表演以“水”为主题,分为序曲、上篇《大地之水》和《海洋之舟》、中篇《白云之帆》、下篇《花城之邀》3个篇章。每个篇章、每个节目都以舞蹈表演贯穿始终,参与表演的舞蹈表演人员达6 000余名。区别于以往大型活动开幕式文艺表演,广州亚运会不采用“人海+团体操”模式。该模式在我国承办大型赛事的初期被广泛使用,其特点是训练成千上万的普通群众排演组成某个造型,以宏观表演为主,很壮观,但艺术性相对较差,观众居高临下看到的只是全景式的某个造型,看不到单独的表演。广州亚运会摒弃这种模式,使用专业舞蹈人才,每个节目不以“数量”惊人,而是注重表演的艺术水平。《大地之水》100余名演员造型成为广州市花木棉花、木棉树,在水面舞台上绚丽开放;《海洋之舟》杂技演员和舞蹈演员扮演水手,与惊涛骇浪搏击;《白云之帆》朗朗弹钢琴,章子怡献唱,花样游泳演员在水中表演,“空中飞人”在空中翩翩起舞。

这是一次在广州自家门口的演出,广东本土的舞蹈人才队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节目中都有自家舞蹈人才的亮相。但遗憾的是,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上,能进行独自展示、微观表演的基本来自北方艺术团体,比如辽宁文化艺术学校、沈阳民族艺术学校、河南濮阳华晨杂技演艺公司、莱州中华武校表演团等。广东本土艺术人才主要是充当了大量“绿叶”的角色。这一方面说明了广东舞蹈表演艺术人才队伍庞大,有能力承担大型舞蹈表演;另一方面却说明了综合性的舞蹈人才仍是广东舞蹈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短板”。这就涉及到了广东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

三、广东省舞蹈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素质、技能未能平衡发展

广东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有着肥沃的土壤,这里经济活力强,群众、民间对舞蹈有着较强的需求,市场大。此外广东有着得天独厚的舞蹈历史与文化传承,英歌舞、钱鼓舞、长鼓舞等地方舞蹈至今在群众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艺术类学校在广东主要由三大类组成,一是以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为代表的本科类院校;二是以广东舞蹈学校、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州艺术学校为代表的职业院校;三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舞蹈培训学校。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主力在高校,本科高职这两类院校定位不太相同。高等院校主要是为各大、中、小学培养师资,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职业院校则是以为各专业歌舞团体培养职业舞者为主,强调舞蹈专业技术技巧的训练。长期以来,形成了本科院校重素质、轻技能,而高职院校则轻素质、重技能的局面。舞蹈系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来自普通高中,有的是中专、大专、社会人士或艺术团体,有的受过专业训练,有的基本功较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让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或者往较为高深的“学院派”发展,在专业舞蹈比赛中屡获佳绩;或者保障大多数,强调一些基本的技巧,但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舞蹈课程设计不完善,缺乏系统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综合性舞蹈人才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才有扎实的基本功。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科学的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让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提高舞蹈技能与素质。这种系统性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哪些是必修课、选修课,课程多长时间,都不是随意为之。但目前很多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较为随意,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1)基础训练课程不够扎实,课时数量少。舞蹈表演人才无论是课堂内外都需坚持每天活动筋骨,如此才能保证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但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学校舞蹈专业基础课程被大量压缩,一般每周只有3-6个课时,远远低于10个课时。而且基础课未贯穿学习全过程,基本在第一、二学期就匆匆结束。很多学生毕业时的身体柔韧性、平衡感远不如大一、大二时期。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以机械性反复模仿训练为主,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老师也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刻苦。(2)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课程脱节,教学中存在不重视文化课教育的现象。学生知识面狭窄,这必然会影响其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阐释力。舞蹈也是人文艺术的一种,它不仅仅是肢体的动作,更是有着人类的情感、文化在其中。舞蹈专业学生文化功底本身相对较弱,在专业教育中更应补上这一课。[3]但有些学校舞蹈课程将这块直接略去,或者改由不固定的讲座课,这势必让学生的文化素质跟不上时代对舞蹈表演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重利轻德”,功利性倾向明显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且步伐快,舞蹈表演艺术市场亦是如此。舞蹈专业的学生有很多机会走出“象牙塔”,参与各种商业性或有报酬的演出。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掌握了如何与商业机构谈报酬、合同等事项。这是社会与时代的进步,舞蹈本身就应当走出校园,与社会融合。但对学生而言,在学期间更主要的是实践演出机会,报酬、金钱不应是首先考虑的条件,然而有些学生一切以金钱为考量标准。以亚运会为例,开幕式舞蹈表演虽然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报酬不多,却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参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展现自身才华,锻炼自我,还能与同行交流,接触到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开阔眼界,也能为日后更多的舞蹈实践创造机会。这些是金钱无可比拟的。但有些学生过于功利化,将物质利益作为其学习的至高无上取向,忽视舞蹈品德的修养。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舞蹈道路走得越来越窄,而不是越来越宽敞。之所以出现学生重功利的现象,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与学校在舞蹈教育中未能及时进行引导有关。

四、提升舞蹈表演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分析

(一)推行重知识、重技能的综合舞蹈艺术教育教学

高等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短板”现象背后是对舞蹈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认识不清晰。真正左右着舞蹈艺术教育兴衰的是社会需求的趋势和变化。在现在及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舞蹈表演艺术的需求将逐渐细化。日益增加的中产阶级将成为舞蹈表演的潜在观众。以往学校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校培养舞蹈教学人才的方式将变为次要,更多的是要满足舞蹈艺术市场的需求。这就要在高深的专业性和浅显的通俗性之间寻找平衡。舞蹈表演人才需懂得如何通过舞蹈与观众交流,而非将舞蹈作为一种完全不顾观众的纯粹自我表达。因此,需要发展的是重视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舞蹈艺术教育教学,只有把更为宽泛的舞蹈艺术教育作为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舞蹈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也才有可能体现出普遍基础上的舞蹈艺术精英教育的水平。

(二)完善舞蹈课程设计

课程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舞蹈教育中要开拓专业领域,同时,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比重,以便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基础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即使毕业阶段也是如此。考虑到课时数量有限,基础课程可以随着学生学龄的增加而减少,比如大一、大二坚持每周6-10个课时的基本功训练,大三、大四可缩短为2-4个课程,但同样不可缺少。只有将基础课贯穿始终,才能督促学生坚持训练,身体素质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不至于在毕业汇报演出时因太长时间没练基本功而生疏,重新花费时间找回感觉。为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可改变思维,适当将互动式、活动式或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基础课程教学中,避免因一味的枯燥操练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在文化课程设计上,考虑到师资有限,可以让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类教师教授本门课程。同时,为避免其他专业教师在上文化课时容易出现的“天马行空”、与舞蹈脱节的现象,舞蹈专业的文化课程可结合舞蹈类别,学习与该类型舞蹈有关的人文文化,比如民族舞蹈中的区域文化、岭南文化,等等。

(三)注重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舞蹈品德

舞蹈追求的是高雅品位,学生在学期间获得不仅是舞蹈基本功、文化知识,还应有品德的熏陶。特别是在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舞蹈固然是获取物质利益的一条途径,但功利并非舞蹈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追求。学生修习舞蹈应在品德方面同样有所提升。因此,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舞蹈品德。比如让一批德艺双馨的舞蹈艺术家带领学生,让学生感受其风貌,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再比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或民间送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接触社会,开拓思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学会付出,看到舞蹈带给人精神层面的追求。

广州亚运会虽然已落幕一段时间,但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代表与前沿阵地,广州在今后将会主办或承办越来多高水平、高级别的活动。相应的对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舞蹈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大的潜能,需从培养“专业的舞蹈艺术人才”向“适应社会需求的舞蹈艺术综合性人才”转变。

[1]管继华.高水平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问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35-37

[2]朱毅德.广东省舞蹈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反思[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田文斌.广州亚运驱动下体育舞蹈协会结构与功能的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5):87-89.

猜你喜欢
文艺表演开幕式舞蹈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香港铸造业总会2019年新春联欢晚宴暨文艺表演大赛在东莞成功举行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12-29 05:18:58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38
猴子节
环球时报(2016-11-28)2016-11-28 06:36:42
观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我和舞蹈
如何高效组织基层群众文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