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星,陈松林,戴晨伟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2011年12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真枪实弹的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的实训过程。要发展高职教育,就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过程的真实性,产学结合,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内涵。
化工实训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化工实训过程多是消耗性实训,实践证明,消耗性实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与实际生产要求差距较大。同时,消耗性实训成本高,一般学校难以大规模开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新思路是建设化工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部分生产设备以及管理、维修人员,开展生产性实训。化工类职业院校的实训场所要能承接一部分实际生产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直接接触到生产第一线,使实训内容更加丰富,实训成本得以降低,并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校企合作的平台,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通过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胜任企业的生产任务,既能有效解决学生与企业的融合问题,还可以带动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有效变革。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内实训主要是由老师在实训前将实训的方案及步骤详细给出,学生“照单抓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时,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一般也不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校内的实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将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实训任务变成了有形的产品,使学生能更真实的了解企业生产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大多还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很多都是研究生,但其企业的经历有限。因此,要顺利的进行生产性实训,必须做到“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实践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将学校的骨干教师以及引进来的年轻老师有计划的安排到企业进行“回炉”,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将企业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能建设成一支实践动手能力过硬、职业素质较高并具有创新思维的“双师团队”。
尽管现在很多院校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将课程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分为各种单元进行“模块化”教学,这样的课程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但总的来说,很多院校还是将以往课程中的“章节”变成“任务”编在一起,也就是对以往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作用的性质。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与实践过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我们要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性质以及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引入到教材中,和企业共同开发相应的课程,编写出更加实用的、与时俱进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教材,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去,实现“双证融入”。
学生走进实训场所,必须要以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增强企业意识,改变观念,逐步了解企业的各项操作规程,使学生深入企业文化,将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一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一名合格的上岗者规范自己。而学校通过生产性实训,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以及影响力,并以此深化校企合作,比如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攻关、新产品的开发等。只有这样,学校与企业才能形成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及良性循环[1]。
生产性实训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真实的生产环境,包括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企业文化。其管理方式完全等同于企业生产,并融入常规的教学过程,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完全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控制,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整体提升。生产性实训将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学生变成了学员,老师变成了师傅,实训任务变成了有形的产品,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实的了解企业生产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考核模式也改变了以往以理论考核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实训成果来评价其学习水平及能力。
生产性实训改变了以往消耗性实训的实践模式,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利润,并将利润一部分用于日常的设备维修以及购买新的或者更为先进的设备,逐步扩大实训规模,实现可持续性、可循环发展。此外,教师们通过自己的研发室和企业进行合作,与企业一起进行项目研发,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例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灵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水性聚氨酯”研发项目协议书,共同开发新产品,已经取得了相关产品的技术突破。
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本较高,可以采用边建设、边使用的方法,并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其使用价值,增加使用功能,相关专业群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如精细化工专业通过生产性实训,为企业提供需要的聚合物乳液、胶黏剂、防锈剂、润滑油及其它精细化工产品时,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对原料、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控制,环保专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开展无害化处理等。
实训基地所开设的项目不仅仅要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其服务于社会。我系在2010-2012年期间,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多家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员工培训,使企业员工的化工理论知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获得了企业的充分认可。
学校要积极跟踪市场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条件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部分相关设备、原料及技术人员,学校提供场所来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校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在岗进行相关技术及管理的培训,以培养生产性实训指导教师。为提高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学校要鼓励有科研特长的教师,利用实习基地带领学生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技术服务,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有创造性和职业素养的劳动者。政府也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扶持,努力协调好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利益分配,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及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明确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促进地方经济与高职教育相互协调发展。
高校的专业一般设置较多,不可能每个专业都配备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重点专业为核心,通过科学规划,开发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功能辐射相关专业群,才能更为充分地利用实训资源。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公平,可以对学生采取分组轮班轮岗的形式,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生产性实训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报酬或者补贴,以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制度。
学校要改革以往仅凭教学任务量和论文发表情况考核教师的标准,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化管理,将实训产品质量、学生培养人数及实训成绩纳入考核内容。产品质量考核的评定标准由第三方提供,并以此建立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将教育教学活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学生的考核要以学生实训到岗率、产品质量等作为主要依据,学校主要考核其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完成率,企业则主要考核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企业要对产品合格率高的学生予以奖励[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理念创新的具体实施,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也是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平台,更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只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与创新,真正做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及岗位需求相结合,就必然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58-59.
[2]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