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中
高职语文古代词的教学现状分析
柯立中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福建 漳州 363000)
词在现代“诗歌”观念中并未彰显自身的体制特征,而高职古代词的教学也就丧失其本有的独立性。在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存在对词这一文体的忽视。词的知识、理论的缺失,教学研究的缺位,都使高职古代词的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
古代词;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近年来,高职语文教育界对古代词的教学日益重视,词学知识的教学转化为教学实践积累不少经验。但是由于观念的沉旧、方法的简单和理论的欠缺,词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在“诗词”一体的观念影响下,词在现代“诗歌”观念中并未彰显自身独特的体制特征,高职古代词的教学也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致使古代词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与学的功利性。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反映出普遍的功利性。教师往往避难就易,功利性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学习词的兴趣消减。有的教师甚至只要求学生背诵词作而已,以读代讲,以背代悟,成为常见的现象。
2.教师词学知识、理论的缺失。词学在宋代已经建立,至清代蔚为大观,而当代学界也有广泛深入的探讨。但是学界的研究并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高职语文古代词的教学,教师所知词学理论、知识相对为少。更由于词学理论乃是创作实践的概括,若无写作实践而说词的理论,则是纸上谈兵。古人词学理论,都是基于创作的理论总结;而现在写作的人既已不多,高职语文教师能沾染翰墨者,实是微乎其微。词的鉴赏、词句、音韵等等在词的教学中必备的基础知识,相当多的教师都尚未具备,这不能不影响到古代词的教学效果。
3.在词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既已缺乏词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只是死守课文注释、教学参考的有限材料,必然缺乏对于词的教学的深刻领会,所以拿不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分别诗、词体制之殊,不能认识词的当行本色,更难落实于词的题材、立意、结构、声律等各个方面的独特之性,无法让学生通过词的形式美来体悟词不同于诗的情趣意境。更有甚者,将一首好词肢解成一个个词语,逐字逐句进行无谓的分析,或竟译成白话文让学生背诵,致使词的韵味荡然无存。
4.词的教学研究论著偏少,至今单独以词的教学为题的研究论文仅30余篇。其中如漆小强的《多维视角下的用典观照及教学策略》,路成文的《从易安词看文史结合对唐宋词名篇教学的意义》,王小芳的《从漱玉词到宋词教学》,严静《论易安词体美学特质与中学生美育》等,这些论文从不同度论述词的教学和美育关系,并将美学理论引入词的教学的方法、途径和步骤等,把接受美学理论等现代理论元素和引入词的教学,给词的教学的研究注入创新的生机。然而,应当看到这些关于词的教学研究多在纯理论的兴趣,较少落实到词的教学的切要之处,对于词的立意、题材、字句、篇法等等在教学中无法绕开的切实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
高职语文教材选词过少,而其选编以“思想内容”为主导倾向,不免在相当程度上忽视词的体制特点,教师诗词不分,词学知识、理论的缺失,导致教得糊涂,学得迷糊,高职语文古代词的教学自然状况百出。
现在说到“诗歌”的现代观念,这种观念涵盖很广,除赋之外,几乎凡是押韵的文字,都被网罗在内,包括诗、歌、谣、辞、词、曲等。“诗歌”一词,古人罕用,汉语指名物,起初多用单字,如“山”、“水”、“江”、“河”之类,各有所指;而“诗”、“歌”不可混淆。《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咏言”[1],“咏”是将诗的词句拉长而歌之,所以先有诗,如诗可歌,则称为“诗歌”。墨子说《诗》有“歌诗三百,弦诗三百、颂诗三百”[2],这是“歌诗”的确切表述。诗有不可歌者,则只能是“诗”,而不是“歌诗”,更不是“诗歌”。至于“谣”,则是不成腔调的“徒歌”[3],不像“歌诗”合律而有乐器伴奏。“辞”首先是“楚辞”的专名,与《诗》三百篇体制不同,二者是很分明的。后来“辞”演变为赋,与《诗》最终分为二途。“词”则至早产生于中唐,在此之前怎么会混同于“诗”呢?它被称为“诗余”[4],恰好表明古人对于两者是分辨得相当清楚的。一个作者同时写作诗、词,主题、手法都不一样。尽管到北宋苏轼“以诗为词”,还是遭到李清照的批评。[5]一直到晚清,诗派和词派泾渭分明,具有严格的分野。“曲”与“词”不同,以其俚俗,更不同于庄重的诗体。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诗文各体,都有各异的规范,写作但依其制,故不相乱。诗、词合一当然是基于现代“诗歌”观念的笼统概括,但是由于诗、词都有格律,所以被作为“格律诗”,又称“近体”,而与不讲格律的“古体诗”相对待;再与现代“白话诗”相对,于是诗、词都被作为“旧体诗”合二为一。种种观念的模糊造成学界对诗、词的不分,更不要说高职诗、词的教学,其缺乏学术探求的“教学实践”就只能因袭那本自模糊的看法。因此“诗歌教学”的论题就充满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各类杂志,而有关论文的选题也莫不如此,例如沈燕红《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意境浅析》[6]、杨合英《谈古诗词与写作的相融教学》[7],都在“诗歌”的宏阔观念之下包含着对词的教学的探讨。
诚然应当承认诗、词的共性,二者都用韵语,具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即句中的平仄规范和句末的押韵规定。正是由于诗、词都有平仄规范和押韵规定,在教学上,较容易区别“诗词”和散文,在这种区别中,当然也就突出了“诗词”的共同特征。然而在教学中习惯地将诗、词视为一体,便丧失了词的教学的独立性,“诗词”一体的教学必然导致对词的体制特征的漠视,进而是词的本文的误读和学生接受的误解。简单的疑问就是:倘使诗、词无别,那么何必有称名的区分?而自来“诗学”、“词学”研究的独立性,不也要被否定掉了吗?
“诗歌”一统的浮泛观念影响到高职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入选,则明显反映出对词之一体的轻视,词的篇目很少,且词的选编反映出“思想内容”优先的潜在导向,过于强调“主题思想”或“思想内容”。
1.高职语文古代词的入选过少
高职高专语文教材入选古代词的篇目比诗要少得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历史上说,是由于“诗为正统”,自“诗三百”到清末,一直居于文学的统治地位;[8]而词为“小道”、“艳科”,写词最初只是诗人余事,故称“诗余”,很不受人重视。古人对词的不甚重视可能影响到今人的选编。而在“诗歌”的固定观念中,诗、词,甚至包括现代白话诗、外国诗在内,给人可能的潜在意识,似乎不是“诗歌”的少选,而是已经很多了。
董媛主编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所选词作篇目有(1)苏轼:定风波;(2)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3)李清照: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4)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刘建龙主编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所选词作篇目有(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2)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3)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
张子泉主编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所选古代词篇目有(1)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2)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由上列篇目可以看出高职语文古代词的选编导向。凡为选编,必有一定的目的导向,表现在所选篇目的多少、时代、作者、体式、内容等方面。其篇数为少的可能原因已如上述。至其时代,固以宋词大盛,所以入选为多;但从词的本色来说,大约晚唐五代词尤为当行,这是学界的共识。而所选苏词较多,则可能是由于其作开拓词境、开创“豪放派”的巨大影响。至于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也当然是大家之作。但是一些传世名篇,如晏殊《浣溪沙》、张先《天仙子》、贺铸《青玉案》、史达祖《双双燕》都脍炙人口,当世就有定评,以其当行本色显示着宋词的最高成就,尽管作者未必如苏、辛、周、姜等有名,但这样的单篇如被选入,丝毫无愧众作。
那么,教材的选编是突出作者还是作品呢?这里存在着选编的标准和目标的问题,鉴于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变更,这应该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2.高职语文古代词的“思想先导”阐释导向
作为高职语文教科书的作品选编,作品的“思想内容”,大约是优先考虑的指标。我们可以发现上列苏轼词的慷慨之情,尤其是辛派词人的爱国情怀,就如姜夔的《扬州慢》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恨,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对于大专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比花前月下的浅斟低唱、几许闲愁的无病呻吟确实更有教育的价值。但是就作品的美感来看,像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似乎不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似乎较周邦彦的大多数之作稍有逊色。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其选编的导向,至少是思想内容为主。我们的建议,是在适当增加篇目的同时,尽量减少这些重合,那样就可以选入更多作者的更优秀的作品。即使不考虑“内容优先”所带来的某些情况,这种建议也是可以考虑的。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内容优先表现为对词作思想内容的挖掘和积极意义的弘扬,它作为一种习惯的阐释思路而时时发挥作用。例如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便不忘指出“作者表达了渴望亲临战场,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9]又如陆游《衩头凤》,也一定要挖掘出“歌颂”的主旨,即“歌颂作者对前妻坚定不移的爱情”[9]。确实,“赞美”、“歌颂”或“谴责”、“批判”之类词语,就经常用在古代文学包括诗词的“鉴赏”之中,这类是非分明的词语隐含了现代的价值评判,藉以认定古代作品乃至作者的分明憎爱。然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衩头凤》作者的真切感受,只是或主要表现为这种爱憎分明的观念吗?如果那样的话,与其说是“鉴赏”,还不如说是“理解”,后者乃基于现代人的先入之见。其实读词人的第一感受和挥之不去的意绪,却是“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相思不见的愁苦,这是读词人最为普遍的真切感受。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说,最好保留这种真切的自身感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往往在教师有关作品思想倾向的强力导向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几条精确的“思想内容”概括。
针对高职古代词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力求为古代词的教学建立一个可以实施的基本方案,在声律、字句、篇章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探讨词的体制特征与教学的关系,强调词的当行本色及其相应的教学措施,尤在明辨诗、词雅俗、庄佻之际以及词的押韵与情感倾向。就词的创作特征详论词的议论、用典以及用字造语的独特之性,并就情景分阙、“赋化之词”的叙述性因素和空间排比阐明词的教学的特殊要求。
[1]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孙诒让.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3] 易闻晓,黄红梅.古诗、乐府考辨[J].贵州文史丛刊,2008(1):61-64.
[4] 黎靖德编,王星贤校点.朱子语类(卷一四零) [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胡仔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 沈燕红.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意境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5.
[7] 杨合英.谈古诗词与写作的相融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
[8] 易闻晓.诗道高雅的语用阐述[J].文学评论, 2008(2):19-24.
[9] 夏承焘.历代名宋词赏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1.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ancient words
KE Li-zho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 Fujian, 363000,China)
the word "poetry" in modern sense did not show its features of the system, while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of ancient words also lose its essential independence.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lso present on this style of neglect.The lack of word knowledge,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vacancy, the ancient words teaching exists many problems.
concept of poetry;Teaching;Research status
I207.22
A
1673-1417(2013)01-0058-04
2013-01-23
柯立中(1969—),男,福建漳州人,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词。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