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漳州城市文化定位

2013-01-31 08:58周璇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漳州定位历史

周璇璇



试论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漳州城市文化定位

周璇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清晰的文化定位能够帮助城市寻找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最佳定位,指明城市发展方向。现有的漳州城市定位存在简单拼凑文化名片和忽视漳州人文性格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漳州与泉州、厦门形成同质性问题。根据城市定位理论,结合漳州的历史与现实的情况,漳州需要把自身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之城、休闲之都与闽南后花园。

同城化;漳州文化;城市定位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史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则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城市是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承载地。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这个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2]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经济大环境与厦漳泉同城化快速推进的区域形势,漳州要实现与周边城市良性协作分工,完成跨越式发展,有赖于漳州城市文化为其经济建设提供软环境。解决好城市文化定位问题,是漳州建设自身文化的基础。

一、漳州城市文化定位的必要性

“‘定位’是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关系中,每个单位和个人在寻求自己的生存道路时的一种思考方法和行为过程,也是社会存在方式的一种理性思维和行为模式。”[2]因为“城市文化具有承袭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弘扬地域文化特点”、“具有与经济共生、互动的特点”[3]。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城市在所处区域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因素的共同基础就是区域环境。漳州的区域环境的发展变化形势决定了漳州城市文化急需进行明确的定位。

第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战略的确立和厦漳泉三城同城化的快速推进的外在环境迫切需要漳州明确自身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闽南地区的城市文化定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务院以国发〔2009〕24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海峡西岸的全国性大战略的位置,并明确福建全省的战略定位即“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明确规划了海峡西岸区的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心。与漳州关系更为紧密的区域环境是厦漳泉三地的同城化战略。据新华网2011年09月8日电:

“9月8日,作为厦门、漳州、泉州同城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厦门正式签订。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厦漳泉三市主要党政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协议提出,至2015年厦漳泉初步实现同城化。”[4]

厦漳泉三地同城化给三地经济的融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漳州可以充分利用三地资源共享的平台,快速提高漳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三地同城化对漳州城市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厦漳泉三地虽以闽南文化为主体,但是内部却存在着许多细微差异,三地同城化有助于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由此导致三地文化将会日趋一致,特别是经济实力较弱的漳州市会成为同化的对象,其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的保护任务将会日益艰巨。如果没有确立好自己在厦漳泉三地同城化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漳州会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即不但无法树立城市文化特色,甚至会丧失漳州文化多样性特征,成为厦门和泉州的文化附庸,进一步弱化漳州掌握厦漳泉的资源整合机会的能力。

第二,漳州缺乏充分评估自身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经济水平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漳州城市文化定位存在着简单拼凑,定位不清,并由此制约了漳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在经济水平方面,“漳州作为福建南大门、台胞的重要祖籍地、对台前沿阵地,在对接珠三角、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地位更加重要,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前景更加看好。”,“‘漳州要加快发展,农业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有优势’、‘漳州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希望在港口,潜力在港口’、‘工业是漳州发展的强大支撑、动力之源和后劲所在’”。[5]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漳州市进一步突出了其经济定位——“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决定了漳州主要着力于承接珠三角和台湾的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并举的定位固然极为完美,但劳动密集型产业本处于工业链的低端位置,而农业部门被定为为基础部门,而工业发展目标又是先进制造业基地,三者的矛盾不言而喻。

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方面,“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开漳开台文化、海丝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漳州华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这导致了漳州在闽南文化、开台文化、海丝文化方面与泉州相似,而其客家文化、土楼文化又与龙岩相差无几。由此造成了漳州在经济文化方面难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漳州成为泉州和龙岩的文化发展的拼盘而已,忽略了漳州作为闽南人和客家人、畲族等文化的交叉融合的典型文化特征,这仅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还缺少了文化性格的独有性、地方性特质。由此漳州处于客家文化、土楼文化不如龙岩典型,闽南文化不如泉州典型的四不像尴尬处境。

正是漳州忽视了自身的优势资源,缺少树立自身城市文化品牌的信心,导致了漳州城市文化定位较为不清晰,存在着重走我国其他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风险,难以制定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忽视漳州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简单拼凑漳州文化名片,迷失了漳州在区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现行漳州行政区划是南邻广东潮汕地区,北与泉州相邻,西与龙岩为界,东面则是与厦门为伴,这样的行政区划,除了厦门是由漳州、泉州两市划出部分县而构成之外,漳州市的历史核心区域也基本如此,这导致了漳州和泉州的共性为人所知,但是在城市定位过程中,趋同性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硬伤——“城市文化建设的趋同性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瓶颈”[6]。正因如此,漳州和泉州在自然条件方面、族群构成因素、文化形态三个方面虽有许多相同之处外更多的呈现出许多内在差异[7],这些差异构成了漳州文化的基础,决定了漳州需要深入挖掘区别于闽南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并关注本身文化在区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无视漳州人的人文品格特征,简单地以经济发展为重心,丢失了漳州人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质。闽南人的精神特质是漳州人文性格的主体部分,但是漳州人却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小富即夸贪图安逸”[8]面对这样的人文特质,漳州如果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虽能够快速提高漳州的国民生产总值,却难以避免我国其他地区所面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难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漳州城市文化定位的依据

城市的文化定位决定了其发展重心。城市文化定位绝非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而是由其客观历史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漳州的城市文化定位的依据主要应该遵循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漳州的历史文化因素与地方性因素,另一方面是漳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将就这两个方面着手分析漳州城市文化定位的依据。

一方面,历史文化因素与地方性因素决定了漳州需要从自身的内在文化着手寻找区位比较优势。

“城市形态的本土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物质与文化源泉,是一个民族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种行动逻辑,或者说是不应该忘却的一种存在意义,这是从一个民族文化内部土壤中自然长出一种品质,或许是一个优秀民族和群体的必然结果,地方性是城市个性空间赖以生存与选择的依据。”[2]城市的本土文化土壤和区域性文化的根源均是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但是历史属于过去时间的记忆,是城市未来文化延续的基础,但是这种延续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趋势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结构与发展机制,才能使城市文化的发展实现历史和现实结合基础上的永续发展。漳州建城于初唐时期,纵观历史,漳州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虽开发较晚,接受中原儒家文化也较晚,杂祀现象极为普遍,民众形成了较为闲散的文化形态,但是朱熹等儒家学传道漳州之后,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潘振承……众多的名人构成了漳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其地理位置漳州地处福建最南部,与闽西文化、潮汕文化交叉融合,互相影响,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特征,这正如郑镛先生所概括的特征有“积淀深厚”,“耕读并重”,“多元并存,延伸海外”[9]这显示漳州的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而其文化多样性的地方特征也决定了漳州文化并非简单的以闽南人的文化所能够概括,而其多元并存的现状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印记,这不论对漳州文化特殊性研究还是打造漳州的城市文化品牌均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漳州城市文化定位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漳州的经济容量和发展速度远不如泉州,漳州的人均收入远不如厦门,总体社会知名度也远低于厦门,但是漳州储量丰富的绿色资源却非泉厦门能够比拟的。这为漳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的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区域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漳州城市文化定位指明了方向。

“我市自2002年开展“创模”活动以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1平方米,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10]“截至2007年“全市建成林地面积11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11]

漳州具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分布较为均衡。这是由于漳州重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其绿色资源尚未被严重破坏,漳州应该推动绿色环保经济和无烟经济的发展,保护这些珍贵的环境资源,避免重蹈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三、漳州城市文化定位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一个好的城市理论,不能代替一个城市的好理论”[2]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城市定位论的五原则,从漳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漳州本土,才能够确立对漳州城市发展有利的文化定位。

1.历史文化名城

“从本土化的文化土壤中挖掘中国城市特有的文化和资源”是城市文化定位的第一原则[2],漳州在宋代时期就被誉为“海滨邹鲁”,漳州在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挥漳州本身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而历史文化以名人文献为保存形式。这明显不适应由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所形成的快餐文化的为主的文化发展走势。如果我们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那么我们民族文化的阵地将会为外来的快餐文化所占领。为此,我们需要在不损坏文化品质为前提下重新包装传统文化,形成文化名城的新魅力。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本就是漳州最具价值的城市文化名片,但这仅仅表明漳州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漳州文化资本,构筑漳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尚需我们重新定位漳州的地方性文化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被定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20座,数量众多,特别是漳州与泉州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均以闽南文化为主体,而其内在差异性才构成了漳州在闽南地区文化中定位的基础。为此,漳州文化内涵需要现代学者对其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并重新树立漳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特有文化品格。整理漳州的历史文献资源是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也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定位成功的关键措施。这些文化资源主要有历史典籍如《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州各县的县志及近代历史人物传记,整理漳州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事迹,大力开发漳州所拥有的文化人物事迹及文物古迹,从而挖掘潜在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影响力。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创造千年永续的城市空间价值与符号”这是城市文化定位的第五个原则。这是漳州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闽南三市中,漳州具有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的典型特征,这与泉州、厦门构成了极为重要的差异性。正是漳州文化以闽南文化为主,以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发展为特征典型地体现了漳州的文化发展史,具有极高的人文文化史价值,从而树立漳州自身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有助于推动漳州文化旅游事业的繁荣,进一步推动漳州文化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从而构成文化名城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需要我们遵守以下两方面的保护和开发的原则:

一是落实文化保护政策,加强漳州的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依据其他地方的开发正反两方面经验,我们开发漳州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之前,需要先落实文化保护政策。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文化古迹一旦受到损坏,或者过度开发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二是大力普及漳州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却往往被忽视,从而加大漳州文化保护的难度。普及漳州文化,奠定漳州文化的良好群众基础,有助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保护和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遵守以上的原则可以促进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提高市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2.生态之城

“从现代技术层面创造智识型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城市现代性发展机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第四个原则[2],什么是知识型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城市现代性发展机制?虽然每个时代的具体定义各不相同,但是没有宜人的生存环境则会失去城市存在的基础,更不能完成历史使命——“创造创造千年永续的城市空间价值与符号”[2]。因此现代城市要达到千年生存的空间的永续发展的目标,其关键是生态环境。

漳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名市建设”的目标定位,但是在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漳州却没有以生态名市作为核心文化品牌,如漳州在十二五规划中仍旧把造纸及纸制品、水泥等建筑材料、石油化工等高污染产业作为漳州的重点产业群。漳州的城市定位忽视了自身拥有的生态资源,其所设立的重工业发展目标,与泉州的发展策略相似。这样的发展道路可以快速提升漳州的工业生产总值,但是重工业较为薄弱的漳州要赶上其他城市,必然会付出环境的代价,决策者们认为不会付出环境代价,但是当下各市经济发展基本以先污染后治理为主要发展模式,这与生态名市建设目标无异缘木求鱼。

基于上述现状,漳州应该大力开发自身的良好生态资源,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合理布局各县产业分布,大力发展漳州的绿色循环经济。充分利用漳州丰富的麻竹资源,大力拓展麻竹产业链,可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漳州的森林覆盖率,促进漳州的生态之城的建设。

二是发展漳州的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依靠漳州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丰富多样的森林公园旅游,并以此带动漳州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延伸生态环境的产业链,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反哺漳州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三是打造闽南三角地区的“绿色之肺”的生态文化都市。在厦漳泉同城化过程中,着力发展规模化的生态经济,集约化利用环境资源,积极参与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引入绿色环保经济,促进中国的生态产业永续发展。

正是城市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获得建设生态之城的资本,漳州城市文化要有明确的定位,即生态之城。由生态名市提升到生态之城,围绕生态旅游、花卉种植、水产品养殖与加工等产业为核心,做好生态经济文章,促进漳州市生态之城的内涵建设,不断丰富漳州生态之城的城市文化品牌。

3.休闲之都与闽南后花园

“从本土化的文化土壤中挖掘中国城市特有的文化和资源”是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2],其资源是“从历史的传统中寻找城市独有的文化性格”[2]。漳州是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客家文化、畲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城市,又有自身的文化特质即“贪图安逸”[8],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安逸的休闲文化逐渐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并逐渐成为国家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

“逸”一字足以概括漳州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为生活安逸、心态清逸、人际飘逸,正是“城市传统是城市性格的基础”[2],遵循漳州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具备深厚的市民基础,有助于提升漳州的休闲文化品质,吸引包括厦门、泉州在内在的省内外游客。因此,我们需要以漳州的城市环境为基础,以平民化的休闲为主旋律,以漳州人特有的安闲生活节奏为漳州城市文化基调,建设符合各层次消费水平的文化休闲设施,深度开发漳州城市文化旅游,宣传漳州文化的休闲特性,与厦门、泉州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把漳州打造成为福建东南休闲之都。

定位漳州为休闲之都,这是居于前面所言漳州的工业发达程度落后于厦门、泉州二地,但是漳州却与两个城市具有共同的方言,生活习惯相似,有助于营造周末短途旅游的舒适环境,这正是“从城市的区域文化中——地方性的成长中创造城市定位的内涵”即城市文化定位的第二原则[2]。

随着厦漳泉同城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节奏,漳州需要明确其在同城化中的地位,采取与其他两个兄弟城市错位发展的策略。与漳州最为容易形成互补的是厦门市,它本身行政区划与城市容量偏小的特征决定了其难以真正完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而其有经济特区的优势,漳州需要实现与厦门的分工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漳州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定位。与厦门相比,漳州的优势在于行政区划、土地、人口承载力等比厦门大,人力成本比厦门便宜,这些因素帮助厦门和漳州之间优势互补,也有助于承接来自厦门的高科技产业的技术辐射作用。唯有如此,漳州才能够更好落实并利用《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厦漳泉三市将共同推进一批重点事项,包括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共赢、基本公共服务合作、资源要素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12类,涵盖综合交通、信息通讯、市政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金融服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与信用维护等各个层次合作”[4]正是三地一体化过程中,资源共享的格局也有助于夯实漳州建设闽南后花园的物质基础。

正是文化的地方性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使我们在确定自身为休闲之都和闽南后花园的地位时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漳州的闽南文化特色。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是以闽南话为载体,形成了木偶戏、芗剧等艺术形式,正是居于相同的地方文化和语言环境,漳州可以大力发展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吸引泉州和厦门的文化消费者,创造宾至如归的亲近感和归宿感。

二是大力发展与厦门、泉州经济相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尤其是农家乐等文化旅游活动。厦门与泉州经济较漳州发达,但是其去闽南文化的特征也比漳州明显,漳州需要在文化上强化本身的地域特色,由此吸引怀念向往乡村的大都市白领人群。

综上所述,漳州需要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之城、休闲之都和闽南后花园三部分,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有所为之处要迎头赶上海西发展大潮,不适合之处则要及时掉头,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

[1] 上海人民辞书出版社.辞海(修订稿)语词分册下[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 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得可持续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建芳.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特色的塑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6-60.

[4] 项开来,涂洪长."十二五"厦漳泉初步实现同城化[N/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9/08/c_122003558.htm.

[5] 福建东南新闻网.海西背景下的漳州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N/OL].http://www.fjsen.com/fujian/2009-07/04/content_733840.htm.

[6] 戴庆峰.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评论,2009(1):51-54.

[7] 谢重光.漳、泉二州文化异同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1-88.

[8] 郑镛.论漳州人的人文性格[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0-85.

[9] 郑镛.闽南文化札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29.

[10] 刘贞,朱秀敏,邓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8%[N/OL]. http://www.66163.com/Fujian_w/dskx/20060914/xs200843.html.

[11] 罗荣芳.漳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2.4%[N/OL].http://fj.fjsen.com/fujian/2007-03/13/content_189990.htm.

The essay on Zhangzhou city cultural orientation

ZHOU Xuan-xua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ujian Zhangzhou 363000)

The clear-cut position on culture can help the city orientate its plan which can demonstrate the best development direction. However, the position of Zhangzhou has two major problems as follows: One is that Zhangzhou scrapes together cultural cards simply; the other is that Zhangzhou ignores the people’s character. These problems bring homogenization among Zhangzhou,Quanzhou, Xiamen. According to theory of city orientatio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in Zhangzhou, Zhangzhou need orientate it to become national historical & culture city, eco-city, leisure capital, the rear garden of th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Urban integration;Zhangzhouculture;urban orientation

F127

A

1673-1417(2013)01-0040-06

2013-01-30

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研究项目(JBS09267)

周璇璇(1966—),女,福建漳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漳州定位历史
定位的奥秘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