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韩瑞华 胡国庆 黄 珂 姜珉煕
(1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91;2河北省沧州市肃宁中医院内科,沧州062350 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91)
中医辨证治疗低钠血症患者1例
张 燕1韩瑞华2胡国庆3黄 珂3姜珉煕3
(1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91;2河北省沧州市肃宁中医院内科,沧州062350 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91)
低钠血症临床常见,大多采用西药治疗。本例患者虽然长期服用盐胶囊,但血钠水平仍处于轻至中度缺钠状态,经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后,血钠水平即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查阅文献未见类似报道,故记录于此,供同行批评指正。
低钠血症;中医;辨证
正常人血清钠浓度为135~145 mmol/L,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情况。此症一般无明显不适,大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在治疗及抢救重危病人时才被发现,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根据血清钠浓度的高低可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浓度在130~135mmol/L为轻度、120~130mmol/L为中度、小于120mmol/L称为重度[1]。
低钠血症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用西药治疗,包括限水、直接服用盐胶囊、盐水输液+呋塞米、尿素、V2受体拮抗剂,以及治疗原发疾病等,地美环素及碳酸锂因其不良反应多(如肾毒性)已经很少使用[2]。多数患者经上述对症治疗即可恢复正常,也有一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盐胶囊来维持血清钠水平。对于中药治疗低钠血症,笔者尚未查到相关资料。我科于2011年7月曾收治1例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在既往长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后,血清钠水平至今一直维持在138mmol/L左右,未再低于135mmol/L。现报告病例如下: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75岁,因“乏力伴发热、腹泻反复发作9年,再发10天”于2011年7月5日入院。患者2002年因前列腺疾病在安贞医院住院期间查出血清钠浓度为120mmol/L,即诊断为“重度低钠血症”,当时仅有乏力出汗,未见恶心、呕吐、头痛嗜睡及反应迟钝等症,经静脉补钠后,血钠即恢复正常。此后每年于季节交替时均会出现发热且大多伴有腹泻情况,先后在北大医院、北医三院等多家西医院进行住院治疗,每次均提示有“低钠血症”存在,血清钠浓度最低时达100mmol/L,当时也只表现为乏力汗出,肢体无力等,对症治疗即好转,多家医院的诊断均考虑为“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可能性较大,并没有进一步的明确诊断。9年来患者遵医嘱长期服用盐胶囊,每日至少7.2g,血清钠浓度长期维持在130mmol/L左右,从未达到过135mmol/L。此次于10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腹泻及出汗的情况,经单位医务室对症治疗后,发热及腹泻好转,但仍感乏力出汗,为求中医治疗,遂住我科。刻下症见:发热,乏力,汗出多,言语缓慢,口干口渴,饮水多,大便稀软日1~2次,每日尿量1000~2000ml,病程中饮食正常无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症。
患者既往有冠心病、胃溃疡(胃大部分切除)、前列腺增生病史,无药食过敏史。
查体:体温38.3℃,心率78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0/65mm Hg。营养良好,体型偏胖。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CRP)、心梗三项、B型钠尿肽(BNP)均正常;血生化显示:血钠127.0mmol/L、血钾3.49mmol/L、血氯94mmol/L、血肌酐49.10umol/L、尿素氮7.54mg/ml、尿素2.8mg/ml;腹部B超示轻度脂肪肝及胆囊扩张;胸部CT平扫示双肺少许气肿及右肺中下叶左肺上叶舌段陈旧性病变;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改变;头颅MR示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脱髓鞘性变;核素肿瘤代谢显像(F18)显示无异常;垂体核磁正常。
住院期间继续每日服用盐胶囊7.2g,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根据患者发热、乏力、口干渴、多汗、舌胖略红、苔少而干、脉滑等症状,属中医“虚劳”范畴,辨证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急则治其标,首先选用“玉女煎加减”以清热、养阴、生津、解毒为治疗原则。处方如下: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生地黄12g,怀牛膝12g,天麦冬各15g,葛根15g,天花粉15g,玉竹12g,石斛15g,沙参30g,栀子6g,柴胡12g,白花蛇舌草30g,板蓝根15g。服药1剂热退,精神明显好转,口干减轻,饮水量及出汗均减少,舌胖略红,苔薄白转润,脉滑。复查电解质血钠136.9mmol/L、血钾3.83mmol/L、血氯100.0mmol/L。此时患者热退,外邪消失,仍口干舌红脉滑,阴虚内热仍在,治疗注重清热、益气、养阴,原方基础上去柴胡、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加太子参30g,继续服药14剂,患者精神佳,口干渴明显好转,饮水量较入院时减少一半,出汗亦明显减轻,舌胖略暗淡红,苔薄白,脉稍滑数。化验血钠139.6mmol/L、血钾3.72mmol/L、血氯104.0mmol/L。此时上级医师查房,结合脉证,认为患者目前气虚稍有内热,其热像并不明显,辨证属脾肾气虚为主。同时参照临床上中医治疗高钠血症时,是以通利之法为原则,此处则可反推之,采用补益之法,治以健脾益肾,予参芪地黄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熟地黄15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12g,牡丹皮12g,莲肉12g,木香6g,砂仁6g(后下),玉竹15g,五味子10g。服药1周后复查血钠135.20mmol/L、血钾3.95mmol/L、血氯101.0mmol/L。此时患者轻微口干渴,出汗明显减轻,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直至今日,长期在门诊辨证服用中药,每日盐胶囊服用量已减至约5.4g,感觉体质明显增强,未再因发热等情况进行住院治疗,期间曾多次化验血钠浓度均在138mmol/L左右。
按语:引起低钠血症常见的原因有失钠性低钠血症(包括胃肠道、皮肤、肾性丢失)、稀释性低钠血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失代偿)等[3]。1957年Schwarfz和Bennet首先报道了SLADH综合征,是指非高渗浓度或血容量减少所引起的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增加,由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ADH不适当地持续释放可导致肾小球对水的重吸收增加,造成摄入的水被保留,导致体液稀释、低血钠、低渗透压等。导致SLADH综合征的疾病主要有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等,某些肿瘤可以合成ADH或类似ADH的物质,从而导致低钠血症。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创伤、感染、肿瘤、躁狂症等)能够导致下丘脑局限性损害,或异常冲动传入下丘脑相关神经核,也可以导致ADH分泌增加而引发本病[4]。本病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对症治疗是可以将血钠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的。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可逆性共济失调等,根据不同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虚劳”、“恶心”、“头痛”、“汗证”、“厥证”等范畴。
本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进行过系统的检查,最终诊断主要考虑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无根本性的治疗方案,虽长期服用盐胶囊,但血钠仍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我们在治疗此患者时首先抓住其乏力、口渴多饮、多汗、舌红少苔而干、脉滑数作为主证,辨证为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治疗选用“玉女煎”加减,以达到清热、养阴、生津之功。患者服用后很快见效,口干渴减轻、饮水减少、出汗减轻、舌质转润,但仍感倦怠乏力、舌体胖略暗淡红、苔薄白、脉稍滑数。此时脉象仍提示稍有内热,但舌象提示气虚明显而热象不甚,综合分析考虑辨证应为脾肾气虚兼有内热,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健脾益肾、佐以清热养阴为治疗原则,处方选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服药数剂后,精神逐渐转佳,口渴逐渐消失,出汗逐渐减少,随出院继续门诊间断服用中药治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期间,患者每月监测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内,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
分析此患者配合中药治疗可以稳定血钾的原因考虑如下,首先口渴减轻甚至消失了,摄入的水量减少,尿量也相应减少,则可以同时避免稀释性低钠血症及由肾丢失所致的失钠性低钠血症;其次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汗明显减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皮肤出汗所致的血钠丢失。临床上治疗高钠血症或水肿时,西医是采用利尿之法,而中医也是以通利之法施治;依照此理论逆行之,则采用补益之法,在辨证的基础上治疗低钠血症。在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现代医学与中医学是互通的,其治疗思路是一致的,只是各有所长,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该重视中西医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俞雨声.低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9:547-554.
[2]宋鸿敏,李栋友.低钠血症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19-1020.
[3]赵战云,颜炳丽.低钠血症的病理生理[J].医学综述,2008,14:249-250.
[4]高婧,任颖.低钠血症诊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01-10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83
1672-2779(2013)-09-0127-02
张文娟
201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