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2013-01-31 08:06:2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鼻唇口角面瘫

邱 瑜

(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医院,长春13005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邱 瑜

(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医院,长春130051)

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临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11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6例,将治疗组用针灸方法治疗,对照组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针灸治疗组显效34例(60.71%),有效15例(25.79%),无效7(12.5%)例;西医对照组显效22(39.29%),有效15例(26.79%),无效19例(33.93%)。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结论 应用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安全,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疗效较好,有临床推广意义。

针灸;周围性面瘫;吊线风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特发性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贝耳麻痹[1]。它是一种常见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中男性患者较多。周围性面瘫起病急,原因不明,一般在1~2天甚至是数小时达到发病高峰。该病的主要症状有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耳后或下颌角疼痛,眼睑闭合不全,闭眼时露出白色的巩膜,不能皱眉,额纹变浅或消失,患侧口角下垂,口轮匝肌瘫痪,鼓气时漏气。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病毒感染、耳源性疾病、肿瘤、外伤、中毒等,面神经比较长,它走行经过的经络处的各类病变均有可能引起面瘫。周围性面瘫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我院应用中医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6例,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照组56例,采用西医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病因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全部患者中男71例,女41例;年龄19~72岁,平均(42.5±12.1)岁;患者就诊时急性期77例,稳定期32例,恢复期3例;疾病分型有轻型62例,中型41例,重型9例。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被选入组的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分期标准,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一侧面神经麻痹,年龄在15~75岁之间。应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类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脑膜炎及颅后窝的肿瘤等疾病导致周围性面瘫;排除合并心血管、造血系统、肝、肾等严重疾病以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艾滋病、乙肝等疾病不适于进行针灸治疗的患者;排除过敏体质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排除就医资料不完整、无法判断疗效、未坚持治疗的患者。

1.3 诊断标准[2]根据《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中面瘫的诊断标准:患侧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大,起病急;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并向健侧牵拉。其临床分期如下:发病7天以内为急性期,8~15天为静止期,超过15天为恢复期。其临床分型如下:轻型,面部松弛,有麻木感,口角歪斜,其他症状不明显;中型,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眼睑能闭合;重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浅平,口角歪斜,额纹消失,不能做出正常的面部表情,可能流涎、流泪,发音不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部位针灸治疗在就医后应立即开始,即在急性期就应开始。针灸的原则为通络祛风,舒展筋骨,调养气血。针灸的主要穴位为:太冲、合谷、地仓、风池、翳风、颊车穴。根据症状不同,选择以下穴位进行针灸:面颊麻木,表情凝滞,加针四白穴、巨髎穴;目不能合,加针申脉、照海或阳白、攒竹;鼻唇沟平坦加针禾髎、迎香;颏唇沟歪斜加针承浆穴;鼻中沟歪斜加针水沟穴。针灸的主要经络: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

1.4.2 操作方法在急性期针灸手法以浅次为主,病情平缓时采取斜刺或平刺。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针灸前对穴位和皮肤消毒,针应灭菌。合谷穴以指切法进针,辩证补泻,泄健侧,补患侧。面部穴位以指切式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min,同时灸30min。灸法为在下关穴与牵正穴之间,距穴位8cm左右处点燃艾条。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每日治疗一次。

1.4.3 辅助治疗配合TPD照射,给予抗病毒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患者应每日按摩面部肌肉,进行面肌活动训练,每日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

1.5 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

1.6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全部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说明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针灸治疗组显效34例(60.71%),有效15例(25.79%),无效7(12.5%)例;西医对照组显效22(39.29%),有效15例(26.79%),无效19例(33.93%)。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病因复杂,由于神经病变的范围广,不适于只用西医单一靶点的治疗方案。针灸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内病外治,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适于治疗面瘫这类临床症状较多的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好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1]邢丹,倪姗姗,高旭超,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9-291.

[2]李家康,焦杨,丁德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32例临床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0,24(7):16-1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27

1672-2779(2013)-09-0043-02

韩世辉

2013-04-20)

猜你喜欢
鼻唇口角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视角与口角
百姓生活(2019年5期)2019-06-13 00:49:53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两代人的不同
故事林(2018年21期)2018-11-20 05:53:44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船海工程(2015年4期)2016-01-05 15:53:28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