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
谢俊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在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透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观对这一理念进行解读,研究其给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①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繁荣的重要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这不仅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生态危机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党的十八大抓住了这一关键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延续了我国历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这对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人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然而,当前人与自然的对立持续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持续紧张,这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论人类的发展达到何种程度,都难以避免受到自然的约束。但是,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源于自然,这就决定了人类对自然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依赖性,人类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的限制。而且,人类生存和发展直接面对的就是整个自然界,与自然进行斗争、对抗,实际上就是在挑战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了如下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
1.资源约束趋紧: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人对资源的开发到了一种无休止的状态,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地球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威胁到地球自身的存在。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这些都是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就是这些资源消耗殆尽。罗马俱乐部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已经给予我们一定的警示,如果我们继续当前的发展方式,那么资源迟早有一天会消失殆尽。没有资源支持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发展的人类社会难以生存。
2.环境污染:环境存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周边,因此其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然而,当今的污染问题却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周边,造成了全方位的污染,环境污染不断恶化。这主要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也在持续提高,世界两大环境峰会都旨在将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敦促各国承担责任。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等使其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些不但是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结果,也切实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
3.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自身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生态系统拥有自我修复能力。但是,当前的生态问题持续恶化重要原因就是生态系统退化。人类本身就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同时也是最与众不同的成员。当前,国际上普遍的生产方式都是在以持续消耗生态为前提的,这严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不稳定,其主要表现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然而,当今全世界范围内,生物灭绝速度快、濒危物种多的趋势逐步恶化,现在全世界每天大约有75个物种在灭绝,每个小时大约有3物种灭绝。人类正在面临着来自生态系统的惩罚。
在前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表面和平相处、和谐共存的状态,人与自然矛盾不明显。然而,这是以牺牲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础形成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压制了人对更高层次的生存与发展的追求。因此,我们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环境危机时,不应该寄希望于“返回”到原初状态,这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向前的发展来缓解乃至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
长期以来,自然在人们的观念中的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材料、是加工制造过程中运用的原料。更进一步说,“只要自然不享有不受侵犯的‘特权’和得到保护,人们就将用攻击性的科学方法对待它;它是自由价值的物质,是纯物质”,[1](P128)因此,人们对待自然就像是对待其他任意的存在物一样,因为它们都只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当中的原材料。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就宣告了上帝对宇宙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人类作为上帝的仆人则拥有了这种对世界万物的派生统治权,因此,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就已经蕴含着将自然作为统治、控制的对象的思想。这样,“控制自然”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近代以来影响最普遍的意识形态,这一思想的内涵就是自然是纯粹存在物、是对象、是客体。如果说人类是一等的或高级的存在物,那么,自然则是低于人类的次等存在物。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没有必要对自然予以尊重,而是要将其作为生产资料予以控制和掌握,“控制自然会使社会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变的信念,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意识”,[2](P85)特别是自启蒙以后,自然在人类的眼中就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地位,自然成为了人类发展的派生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只能看到自然界给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和商业价值,“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3](P87)人类可以肆无忌惮的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指向自然,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从自然中攫取资源运用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榨取自然的价值而换取当今发展水平的开始,这种发展是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进行的,也给当今西方国家带来了无止境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社会范围内的发展方式特别是生态观念是在破坏、损害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贬抑自然界基础之上进行,一方的胜利是以另一方的失败乃至灭亡为代价开展,这就在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来了“主—奴”关系,将人放在主人的地位,而自然扮演着奴隶的角色,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严重挑战与割裂,彻底颠覆了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而且,随着“主—奴”关系的发展逻辑进行下去,延续这样的生态观念,人类必将在某一特定时期“从天国降到人间”,从对自然的成功转向对自然的失败,成为自然的奴隶、对自然俯首称臣。当今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已经给我们最好的提醒: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迫使人们现在不得不开始重视审视传统的观念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在这方面的开支已经在人类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迟早有一天,人类社会会将全部收入都用于对自然的保护甚至依然不足够。人与自然二者密不可分,脱离了自然支持的人类社会无从发展,而“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P116)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感知到自然对人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会感知到人性对自然的要求。自然史是劳动史内在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结为劳动的历史,然而,“自然史或多或少地是劳动史的一部分”。[4](P43)人类的劳动发展就是在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下以及通过主体性影响、改变自然条件的过程,因此劳动史无法脱离自然史,因此在解读人类历史的时候必须联系自然史,因为“要想在自然界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之间划出一条简单的因果之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4](P41)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的历史、也是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不可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二者是同步进行的。
资本主义经济学是将自然视为商品最有力保护伞,将市场因素引入生态环境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是这一具体措施绝对不可能彻底消除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而且也为以后爆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埋下了潜在的可能性。“当国家或企业销售或拍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时,或当旅游者不得不为享受美丽的风景而付款的时候,即使那些一直体现为免费商品的环境服务,也将被贴上价格的标签,被当作商品来看待”,[5](P178)当一部分人可以支付金钱获取环境资源的享受的时候必然有另外一部分人是难以负担得起的,这就有违社会正义;而且,当人们纯粹将自然看作可以通过金钱交易而获取的商品的时候,时候还能从内生出珍惜、保护的动力,这些都会给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添加上不可预知的因素。虽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经在全球各国达成了共识,但是不得不承认,现今全球环境保护达成的各项协议都是存在问题的,而起由于这些协议只是各国在道义伦理上做出的契约而缺少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措施,因此,现阶段达成这些协议都不会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我们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本质融合为一个整体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规定了人的存在的一个基本向度:守护自然界。即人是自然的守护者,人必须像守护自己的人性那样守护自然世界,守护自然世界是人之为人存在的不可剥夺的天命。”[6]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自启蒙以来确立的“控制自然”这一意识形态的终结。虽然,这一意识形态给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了高度发达的发展水平,但是,这一指导思想也的确给当今生态环境特别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带来了难以克服的灾难。当今世界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今世界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水平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如果按照传统的“高生产、高消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持续下去,地球将难以维持人类继续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在道德伦理上对后代人负责,这就成为当今世界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发展才能持续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得到缓和与解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克服了“自然是资本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4](P196)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之下,人们仅仅看到自然对人类发展的工具价值,看到人类可以影响自然界而忽视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自然界是在以一种力量更大的形式影响着人类社会,当前爆发的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就是这一方面最有力的证据。随着这一思想的提出,我国必然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践行这一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真正融入经济发展当中去,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和坚强基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自然的主体性地位的复活。这一理念潜藏着将自然看作主体的意味,将自然从工具化世界中解脱出来。而且,只有两者处在相同的地位时才能谈得上“尊重”。自从现代社会到来以后,随着科学和技术发展,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人的主人意识支配着人类的一起活动,而且“掌握了科学和技术的工业社会之所以组织起来,是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人和自然,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其资源”。[6](P15)随着人的地位的上升,自然的地位则逐渐下移,而且人的地位越是得到提高,自然的地位则越是得到贬抑和丧失。然而,“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则重新复活了自然的主体地位,将自然摆在与人同等的地位上进行思考,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使得人们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背负一定的道德责任。人与自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双向互动,人与自然彼此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也在作用于人本身,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一方的存在与发展以另一方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人寓于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寓于人之中,自然世界蕴含着人的本质,人本身也融合着自然世界的本质”,[7]没有脱离自然的人,也没有脱离人的自然,二者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首先,自然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盟友、伙伴,“当前的事情是发现(或者主要是重新发现)自然在反对剥削社会的斗争中是一个同盟者,在剥削社会中,自然受到的侵害加剧了人受到的侵害”,[1](P127)对人类的侵害就是对自然的侵害,因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而自然受到的侵害则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当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友,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应当携起手共同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其次,自然就是人类自身,“自然既不是人的一部分,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6]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一步,标志着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决心与勇气。我国在这一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也会给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做出鲜明表率,我国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避免走西方国家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后代子孙造成危害的老路,也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二者协调起来,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
毋庸置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是价值观层面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提出这一观念而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仍然按照传统发展方式持续下去就能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理念要充分发挥价值还必须落实贯彻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需要不断提升,而且我们又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这既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困难与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发展铸造新的平台,我们需要共同应对。
[1]赫伯特·马尔库萨等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2]威廉·莱斯著,岳长玲,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萨拉·萨卡著,张淑兰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6]曹孟勤.人与自然:从主奴关系走向本质统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6).
[7]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相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曹孟勤.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J].伦理学研究,2010,(1).
B089.1
A
1004-7077(2013)01-0062-04
2012-12-07
谢俊(1989-)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张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