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癌性发热举隅※

2013-01-31 00:46:40杨晨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汤加癌性粳米

杨晨光

经方治疗癌性发热举隅※

杨晨光

(陕西省中医医院肿瘤科,西安710003)

癌性发热;经方;中医药疗法;医案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病人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癌性发热机理复杂,目前临床上西医多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等治疗癌性发热。长期应用此类药物会造成胃粘膜屏障功能下降,可诱发溃疡和出血;而且服用后,虽可以除热,但用药后患者往往大汗淋漓,加速患者的消耗。癌性发热属于中医“内伤发热”的范畴,系由恶性肿瘤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多为本虚标实的一种病理现象。笔者临床应用经方加减治疗癌性发热,多获良效,举例如下。

1 白虎加人参汤

赵某,女,72岁,2013年2月5日因反复发热1月就诊。患者2012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餐后尤甚,后到省人民医院就诊,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升结肠包块,考虑为结肠癌,遂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右半结肠高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外脂肪组织,两端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15枚均未见癌组织。术后未行化疗。2012年10月复查CT提示:肝右后叶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考虑肝转移。后在外院以“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一周期,因消化道反应严重,后未再行化疗。1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1~39.3℃,曾用多种抗菌素静点效不显,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次日清晨体温39.3℃,腹部偶有疼痛,餐后腹胀,纳差乏力,口渴,微恶寒,大便干,小便可。入院查血常规:WBC7.0×109/L,NEUT77.7%,HGB84g/L。望其形体消瘦,精神极差,舌质淡红,苔白略腻,脉细。此患者热势最高时是在上午,阳气正旺,结合脉证,考虑邪在阳明。法当经腑同治。予以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味。处方:人参10g,生石膏40g,知母10g,粳米30g,生甘草10g,枳实10g,厚朴10g。3剂,水煎服。2013年2月9日,二诊:上方服三剂后体温未超过37.3℃,餐后偶有腹胀,食欲增加,上方加黑附子6g(先煎),吴茱萸5g,肉苁蓉15g,黄芪30g,7剂,水煎服。2013年2月16日,三诊:患者体温未超过37℃。精神较前为好,纳食增加。易方调理。

按:白虎汤的临床适应证为阳明气分热而伴有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和脉洪大等“四大”症状者,但事实上自仲景以来并非仅限于此,《伤寒论》169条即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例病人辨证时考虑患者原发病在肠,为手阳明大肠经所主;发热热势较高,而且发作时以上午为主,上午为阳中之阳,固知其邪热有余;故初用方以白虎汤加味以清有余之标热;热势减缓后呈现低热态势,考虑其久病虚损,“劳者温之”,加辛甘化阳之品以扶其本虚,收效显著。

2 附子理中汤

徐某,男,53岁,2013年2月21日因反复发热1月就诊。患者2009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初起未引起注意,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经胃镜+病理检查后诊断为贲门癌,2009年7月行贲门癌根治术,后行化疗两周期,具体方案不详。2012年底确诊肺转移癌。2013年元月患者出现午后发热,体温最高38℃,查血常规无显著异常。望其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极差,询其素体畏寒,喜热饮食,现时有咳嗽,咯少量灰色痰,偶带血丝,纳食差,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此系脾胃阳虚,火不归原。法当温阳健脾,引火归元。予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黑附子6g(先煎),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炙甘草6g,干姜6g,砂仁6g(后下),木香6g,全蝎6g,焦山楂10g,神曲10g,炒麦芽10g。6剂,水煎服。2013年2月28日,二诊:上方服三剂后体温未超过37℃,食欲增加。遂换方调理原发病。

按:附子理中汤为经方理中汤加附子而来。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附子辛以和阳。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此例辨证时考虑患者平素畏寒,喜热饮食,发热午后为主,午后阴生而格阳于外,故以温中散寒而浮阳内敛,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药进热退,取效明显。

3 附子粳米汤加味

刘某,女,33岁,2013年2月14日因右下肢肿胀

疼痛3月余,反复发热2月就诊。患者2012年10月突发右下肢肿胀疼痛,无外伤,无局部皮肤颜色改变,未予重视。2012年12月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8.2℃,随即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行右下肢彩色多普勒提示右髂窝实质性包块,入第四军医大学骨科住院治疗,入院后行右髂窝包块穿刺活检示:(右髂窝穿刺标本)查见转移癌。随即在该院行右髂窝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右髂窝)转移性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月前再次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住某院肿瘤内科保守治疗,每日靠“尼美舒利”“消炎痛”等退热。为求中医治疗特来我院。入院时症见:午后发热,全身乏力,食纳差,夜眠可,小便调,大便干,望其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极差,察其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血常规:WBC 29.36×109/L,RBC 2.42× 1012/L,HGB 70g/L。血培养为阴性。考虑其白细胞过度增高为肿瘤引起。此系元阳大虚,火不归原之重症。法当温阳养血,引火归元。予以附子粳米汤加味。处方:黑附子6g(先煎),党参30g,炙甘草10g,干姜9g,粳米15g,姜半夏15g,阿胶15g(烊化),当归10g,黄芪30g 4剂,水煎服。

2013年2月18日二诊:上方服四剂后体温未超过37℃。遂易方调理原发病。

按:附子粳米汤,原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温胃通阳于肾之剂。此例辨证时考虑患者久病久热,气血两虚,加之反复应用解热镇痛药,汗出伤阳,方中附子辅阳而驱阴,半夏降逆而和胃,而尤赖粳米、甘草、大枣培令土厚,归、芪、阿胶养血益气,令阴寒去而阳自回,气血充则热自消。

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患者戚某,男性,83岁。患者2009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对症治疗后好转,后于2009年6月胸闷气短再次发作,经CT/病理诊断为:右肺中心型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鳞癌)。患者因年高不愿接受手术及放化疗,遂长期服中药治疗。2010年7月出现午后发热,体温最高37.8℃,持续2周不能缓解,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症见:午后发热,咳嗽,咯痰色白质稀,纳少乏力,畏寒肢冷,夜间口干,夜尿频数,大便略干,2~3日一行,舌红少苔,脉弦细。予桂枝去芍药加黄细附汤加减,处方如下:桂枝、生姜各12g,炙麻黄6g,细辛3g,黑附子(先煎)、杏仁、炙甘草各9g,炮姜3g,大枣3枚。上方服七剂后午后发热消失,咳嗽咯痰明显减轻,乏力减轻,食纳增加。

按: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附子、细辛等七味药组成。此方可视为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之桂枝去芍药汤与主治“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功能温阳散寒、顺接太阳与少阴,尤对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证有效。此例辨证时考虑患者素体阳虚,其肺癌发于其阳虚的体质背景下,午后阴寒渐盛格阳于外故发热,夜间口干、舌红少苔而夜尿频数,为阳气不足以化阴,津液不能上承之象,虑其阳虚阴盛,阴阳格拒,遂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化气,顺接阴阳,而癌性发热得以不清自清,临床诸症状皆得减轻。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72

1672-2779(2013)-21-0097-02

苏 玲

2013-08-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猜你喜欢
汤加癌性粳米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1:54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42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
家庭医药(2022年3期)2022-03-24 23:04:53
三款粥预防孕期便秘
治脾胃虚寒
妇女生活(2018年12期)2018-12-14 06:43:30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6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9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