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华 刘新英 杨 柳 郝 佳 朴天华 张秀萍 李桂华 徐 颖 马 霞 潘 博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眼功能性调节痉挛效果分析
林玉华1刘新英1杨 柳1郝 佳1朴天华1张秀萍1李桂华1徐 颖1马 霞1潘 博2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眼功能性调节痉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136眼)眼功能性调节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采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3次/日点眼和对照组采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3次/日点眼。跟踪随访半年,对视力、眼压、屈光检查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两组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有4例因副作用而终止治疗,治疗组无1例因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调节痉挛明显优于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且安全无副作用。
调节痉挛;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
眼功能性调节痉挛是小儿眼科的常见眼病,一种非自主性的肌强直,病因多数是调节功能差及过度使用调节引起[1]。调节痉挛的症状主要有极明显的视觉干扰症状,如眼部不适、头痛、复视和间歇性视力模糊,多数患者伴有眼压升高[1]。现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解痉药物治疗方法。但传统的解痉药物有较多的副作用,且疗效持续时间短,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是通过改善眼的供血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现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疗效进行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0年9月~2011年6月间在我院确诊治疗的眼功能性调节痉挛患者68例(136眼),男33例,女35例,年龄9~17岁,平均(13.41 ±1.57)岁。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眼科门诊,由专人行常规眼部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经睫状肌麻痹剂后,用检影法与用药前的屈光度相比,调节痉挛患者睫状肌的紧张度是正常人的1.5~2.0倍,正常情况下睫状肌的紧张度约为10.0D,但调节痉挛患者睫状肌的紧张度甚至可高达20.0D[1]。将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对照组中共有患者34例68眼,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9~15岁,平均(12.15±1.37)岁。治疗组中有患者34例68眼,其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9~17岁,平均(13.7±1.67)岁。
1.2 治疗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矫正视力(以下简称视力),用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3次/日点眼,连续使用8周;治疗组患者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3次/日点眼,连续使用8周,两组均辅以屈光矫正。
1.3 疗效评价显效:矫正视力提高0.4或以上,眼压降至正常;进步:视力提高0.2或0.2以上,眼压下降但略高于正常;无效:视力退步,不变后仅提高1行眼压有小幅度下降。前二者均为有效。
1.4 统计方法对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觉干扰症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对各组间视力行方差分析。
对照组用药结束后随访3个月,发现眼功能性调节痉挛患者视力在用药5周内有提高平均2行,并在以后2周内保持稳定,眼压有一定程度下降。在以后的随访中视力持续稳定平均1个月,部分病例视力回退1行以上,有4例因出现眼部不适、头晕、恶心等症状而终止治疗。治疗组用药结束后随访3个月,发现视力在用药4周内有提高平均3行,并在以后2周内保持稳定,眼压明显下降。在以后的随访中视力持续稳定2个月,部分病例视力回退1行以下,无1例终止治疗。两组比较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眼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调节痉挛分为功能性调节痉挛和气质性调节痉挛两种,神经受刺激所引起者多为器质性,二者表现症状基本相同,只是有轻重差别[1],是小儿眼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眼病。调节痉挛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出现极明显的视觉干扰症状。有眼部不适、头痛、复视和间歇性视力模糊,部分患者伴有眼压升高。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每10ml含洋地黄叶干提物0.49~0.54mg,七叶亭苷1.0mg。洋地黄苷对睫状肌的作用是使肌肉的收缩力加强,在睫状体和角膜中的组织浓度是外周血清浓度的3倍。正是这一点使洋地黄苷在水性滴眼液中释放在睫状体中被重吸收;七叶亭苷能够改善睫状动脉的血供,缓解眼部疲劳,解除眼肌的痉挛,有效增强血管的封闭性,增加虹膜和睫状体中毛细血管的阻力。因此,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具有很好的作用,其给药方便且安全无副作用,是临床应用较好的药物。
[1] 乐友,刘晓红.眼的调节与调节训练(上)[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7(4):97-98.
[2] Taylor, DSI, Hoyt. LB.Pediatric Ophthalmology[M]. 3rd Edition. VCL DISCOVERY, 2004.
[3] Kronfeld PC. The chemical demonstration of transconjunctival passage of aqueous after antiglaucomatous operation[J]. Am J Ophthalmol, 1952,35(1):38-45.
R988.1
A
1673-5846(2013)04-0242-02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2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99
刘新英,邮箱:liuyisheng19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