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兴音乐读物与出版*

2013-01-30 16:39郭常英
中国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青年会读物音乐

文/郭常英

清末民初,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很少,音乐读物的出版成为推进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近代西艺东渐的过程中,归国留学生与在中国出现的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主要社会力量,编纂出版了数量颇多的新兴音乐读物,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读物的出版,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进步与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归国留学生与新兴音乐出版物的早期出现

清朝末期西方近代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唤起了中国知识界的觉醒,改变民族音乐落后的现状成为众多人士的强烈愿望。他们积极参与文化振兴活动,冀图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改善中华民族素质,许多人开始了学习西方音乐、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索。归国的留学生们是引进西方音乐艺术、推介西方音乐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大量有关西方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作品和理论书籍等,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传播。与此同时,这些留学人员也开始了现代音乐出版物从无到有的尝试与探索。

1.李叔同创办《音乐小杂志》

1905年李叔同赴日留学,悉心研究西方音乐,关注祖国音乐发展,创办了《音乐小杂志》,主要运往上海发行。《音乐小杂志》仅有26页的篇幅,经过李叔同的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在《社说》栏目发表办刊思想和主张;在《乐史》栏目介绍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乐典》栏目刊载日本音乐家收藏的部分《近世音乐大意》;在《乐歌》栏目以五线谱登载歌曲,不仅有日本音乐作品,还有利用外国曲调自己填词的歌曲。[1]从刊物栏目和丰富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叔同的办刊思路和编辑风格:文字、歌谱、图画内容并存,中西兼顾。从整体上看,这一刊物是集中西音乐知识和作品为一体的普及性音乐读物。《音乐小杂志》引用法国国歌《马赛曲》作为封面设计的重要部分,文中内容既向国内民众传播了西方音乐知识,也为音乐界输送了国外的音乐理念和艺术思想,同时,刊物本身也成为把西方音乐艺术传入中国的最初媒介。尽管目前人们见到的《音乐小杂志》只有第一期,但在当时,这份刊物以崭新的内容和创造性的价值,在中国音乐社会中产生了良好影响,也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2]

2.曾志忞等人的早期音乐出版活动

曾志忞等早期留日学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喜好,他们关注各国音乐文化发展,通过在日本的学习,了解和研究了西方音乐文化的优长。他们感叹西方音乐文化的进步、关注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出于改变民族音乐文化落后现状的志向,在留学期间就开始了编辑出版音乐读物的尝试。

留学生们从事了许多编译教材著作、介绍西方音乐理论与作品的工作。1904年,曾志忞译著的《乐典教科书》出版,此书转译自日本教师铃木米次郎的《音乐理论》一书。1905年,曾志忞编著了音乐读物《音乐全书》(含《乐典大意》《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三编),该书由东京中国留学生总会和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普及音乐知识的音乐读物”。[3]在此前后,辛汉翻译了日本教师铃木米次郎所著的《乐典大意》,于1906年在日本东京出版。[4]1906年,辛汉译著的《唱歌教科书》《中学歌唱集》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5]此书为铃木米次郎原著,译著出版时,又由铃木米次郎作序并亲自校阅。高寿田编译的《和声学》,于1914年10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高寿田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与曾志忞一同在上海组织音乐传习所,后来曾在上海贫儿院、龙门师范、爱国女学、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等校任教音乐课。长期从事音乐教学的经历使他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声学》是他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取材于美国爱梅利原著、日本福井直秋译述的版本编纂而成。教育部对这部著作的审定评语为:“是书体例明晰,文笔练达。准作为师范学校、中学校教科用书”,该书“是我国最早刊行的、正式由教育部审定的一部和声学教材”。[6]

3.更多音乐图书出版问世

热心编译出版西方音乐著作的人士并不局限于留学人员,国内还有不少喜爱音乐的开明音乐人士与音乐团体,都在致力于西方音乐理论与教科书的引进与出版。这一时期出版的书目主要有:《音乐学》(陈邦镇等编,1905年作为湖北师范生教科书出版)、《(最新)乐典问答》(伍达编著,1907年出版)、《中学乐典教科书》(徐传霖等译,日本田村虎蔵所著,1907年出版)、《乐理概论》(沈鹏年编,1908年出版)、《乐典》(徐仁宝编,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等。[7]另外,还有《青年诗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编,1913年出版)、《军国民教育唱歌初集》(冯梁编,1913年广州音乐教育社出版)[8]、《中华歌词集四册》(王德昌等著,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9]等。

二、新兴音乐读物的传播推广

基督教青年会是19世纪出现的基督教社会活动机构,1844年由英国青年商人乔治·威廉斯创办于伦敦。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城市青年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劣、休息娱乐时间缺乏而深感苦闷和空虚,威廉斯邀集12位青年店员,成立了这一以学习研讨圣经为主的宗教小团体,即为历史上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青年会创办之初,以“追求基督教道德精神,避免城市青年的堕落”为宗旨,[10]在青年中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开展广泛的娱乐休闲活动。由于它注重宣传社会改良和进化,从丰富文化生活内涵、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开始,引导城市青年和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因此颇受城市青年和学校青年的欢迎。

19世纪末期,基督教青年会传至中国,最早在沿海城市展开活动,天津、福建等地为其最初的落脚地。青年会在20世纪初年逐步扩展至国内广大地区,注重与青年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服务性组织。1896年10月,基督教青年会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1912年经北京政府批准立案,成为合法的宗教组织,名称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为方便叙述,下文统称青年会)。[11]青年会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活动频繁,影响很大,出版音乐读物是其许多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音乐出版物的内容与推广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音乐读物为载体介绍近代音乐艺术

青年会早期的音乐读物包含着较多的圣经内容,反映出其宗教性的一面。1912年,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立,出版的《青年诗歌》,主要在城市青年和学生中传播其所倡导的宗教信念与主张。1927年《新旧约圣诗》(第1卷)刊出[12](此书为简谱版,由阎述诗集译、编辑,由奉天谐和音乐团出版石印本),也主要表达青年会的宗教理念。1928年,《有谱青年诗歌节本》在早期《青年诗歌》的基础上,加谱出版。[13]尽管此期间青年会的音乐读物无法摆脱其宗教性的特点,但青年会长期坚持社会服务,将音乐活动与其公益活动结合起来,利用音乐读物的社会传播,向民众推广西方音乐的新颖乐曲,使得西方音乐在国内各地得到广泛传唱,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民众的音乐素质,对中国民众认识和接受近代音乐艺术不断产生着影响。

2.印发歌唱读本推进平民与公民教育

20世纪20年代,青年会发起了全国性平民教育运动和公民教育运动。在此期间,青年会出版了系列丛书,成为社会改良运动的指导性文本,其中不少是有关歌唱的读本。有学者进行了统计,仅在公民教育系列丛书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唱本达到16种之多。[14]这16种唱本分别为:《大家做个好公民》《救国新五种》《公民须知》《中华民国》《内战》《时事叹五声》《同胞想想》《十劝同胞》《好家庭》《国庆节》《拒四青》《新十条手巾》《劝戒鸦片》《劝戒香烟》《苍蝇害人》《缠足女叹十声》等。[15]从这些唱本的内容看,均以开展文明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为倡导,以树立新风、健康生活为宣传核心,内容与宗教没有关系,反映出青年会出版的音乐读物距离宗教已经渐行渐远。与此相应,青年会也非常注重音乐在社会宣传中的作用,不断因势利导,在青年群体中举办新型的演出活动、游艺会活动,在民众中演出宣传公民教育的戏剧、教唱国歌等,这既扩展了青年会、也扩展了新兴音乐文化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随着青年会活动在各地的广泛开展,其主要干部也加强了对诗歌等出版物的编选出版工作。20世纪20年代,青年会在国内的推广活动正处于热潮时期,在异常繁忙的事务活动中,担任青年会全国协会干事的刘湛恩,毫不放松对音乐读物的出版,亲自参与编选了《公民诗歌》,1926年由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出版。[16]虽然此时这部歌集还为简谱版,但两年之后,刘湛恩又与顾子仁一起,共同编辑出版了新的歌集——《新公民诗歌》。这部歌集较前相比,内容更为完善,不仅有46首五线谱歌曲,而且还在歌集之后附有钢琴伴奏谱,[17]在当时,此歌集显示出了较强的专业水平。

三、新兴音乐出版物的历史意义

清末民初中国新兴音乐出版物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并且它一经出现,就积极发挥着吸纳和传播西方音乐艺术、发展中国近代音乐文化、推进中国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

1.为新式学堂乐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与教材

早期留日学生出版的音乐读物,以歌曲集为多,这些歌集满足了当时中国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急迫需要。在清末,由于缺少人才与教材,很多地区无法开展得到政府重视的音乐教育活动,这些读物的出版使学堂乐歌从内容到形式得以丰富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新兴的音乐教育缺少音乐教材的局面。学堂乐歌教育在国内各地的广泛开展,有助于改变中国民族音乐的落后现状,推进近代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同时,它也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音乐文化的逐步兴盛,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有助于借鉴西方音乐文化推动民族音乐发展

西方音乐作品、音乐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等书籍的编辑和出版,有利于当时发展滞后的中国音乐从中吸取有益成分并得以发展。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又有广泛的音乐素材,但由于长期缺乏对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缺少对传统音乐传承与改进的探讨与思考,因而民族音乐发展长期受到局限。此时,来自于西方的近代音乐理论读物,就好比音乐海洋中的指南针。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出版物的数量虽然不多,内容也较为简单,但它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新起步与振兴提供了方向上的引导,有益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走上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道路。

3.推进了近代新兴音乐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

近代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未见之大变局”,它需要社会的广泛动员和民众的广泛参与,近代音乐读物的编辑和出版,推动了新兴音乐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如青年会通过大量出版音乐诗歌读物,向社会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了音乐与广大民众的结合。这些做法,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民众的生活需要,更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使新兴的音乐文化为更广泛的社会民众所认识、接受与喜爱,这都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近代化转型有着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

[1]孙继南.李叔同先生的《音乐小杂志》[J].齐鲁艺苑,1986,3(42)

[2]郭常英.李叔同与报刊编辑[J].编辑之友,2012,3(123)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6

[4]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32

[5]孙继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3

[6]孙继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9

[7]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A].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32

[8]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

[9]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

[10]天津市宗教志编辑室编.天津宗教资料选集(第1集)[M].天津:出版单位与年代不详:115

[11]韩玉霞.青年会改良中国社会的实践及其影响[A].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天津文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

[12]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0

[13]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13

[14]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4

[15]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2

[16]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89

猜你喜欢
青年会读物音乐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成立的历程
——以基督教青年会档案为依托
青年会与民国苏州的娱乐文化
音乐
身体与建筑的契合:从上海的西侨青年会大楼到现代的“体育大厦”
博爱与成效的平衡:民国中期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救济事业特点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