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精神将改革推向纵深

2013-01-30 10:47朱磊
浙江经济 2013年16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政府改革

文/朱磊

现在的改革,已经不是初期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开局状态,而是动辄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错综复杂又敏感脆弱。这就需要用科学精神将改革推向纵深,尤其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统筹把握若干重大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必须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如果把改革比作一次游泳,那么前30 年的改革主要还是在“浅水湾”嬉水,后3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改革则需要到“深水区”搏浪。现在的改革,已经不是初期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开局状态,而是动辄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错综复杂又敏感脆弱。这就需要用科学精神将改革推向纵深,尤其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统筹把握若干重大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改革。

(一)在经济建设中,协调好“大市场”和“小调节”的关系

经过30 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努力,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轨,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政府管理和调控体系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但这一经济体制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由此导致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全面建立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然而,对这一改革目标,至今还存在一定分歧,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反思中,国内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思潮。事实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市场经济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在于市场监管失灵和政府调控失策。市场配置和政府调节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对中国而言,坚持市场配置的基础地位,辅以必要和适度的政府调节,依然是最好的选择,而绝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

(二)在政治建设中,协调好“大多数”和“小部分”的关系

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运转,必须要有其他制度的有力支撑。对于“非人格化交换”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市场经济来说,唯有法治才能保障合同的有效执行。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但政治体制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复杂和困难。最复杂的是,改革行至中途,利益格局更加纷繁交错,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市场准入等改革攻坚领域已出现“大多数”与“小部分”的利益分化,每每触及这些方面的实质性改革,总会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最困难的是,经济改革触犯的既得利益,还可以用经济手段补偿,但政治改革触犯的既得利益,则很难用经济手段补偿。因为用经济办法来补偿“丧失权力的损失”,如果出价低,则不可能被接受;出价高,国家财政又不堪负担;而听任掌权者自己补偿,公众更不可能接受。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气比智慧更加重要。虽然布满荆棘,但已无路可退。唯有按照尊重“大多数”、兼顾“小部分”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三)在文化建设中,协调好“大相同”和“小差异”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利益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的日益多元化,必须加快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最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和谐不仅表现为矛盾的统一性,同时也表现为矛盾的差异性,和谐文化不是单一纯粹的文化,而是求同存异的文化。一方面,和谐文化有着统一的目标、一致的步调;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普遍的差异性,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因此,文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使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乃至相互冲突、碰撞、摩擦中共同前进。同时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关和谐的思想,结合时代精神加以创新和提升,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增进和谐的动力源泉。

(四)在社会建设中,协调好“大社会”和“小政府”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国家,应该是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得到健康并且充分发育的社会,各种依法活动的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等,都应得到准许和鼓励。国内的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后已逐步建立,并且积极参与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但相较国外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说,前30年的改革主要创新了经济管理模式,经济自由创造了30年持续增长的奇迹;那么今后30年的改革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让人民智慧和人民创造为社会的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社会组织的发育,是对政府行政行为能力的一种补偿,尽管“大一统”的政府在处理危机时天然具备一种全民动员能力,但是小政府和大社会的结合,才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为此,政府需要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使一些社会组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服务能力强和有公信力的社会建设主体。要建立起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或竞争的社会服务体制,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并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这种竞争或合作关系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基础,将会使政府和社会都变得更有效率。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协调好“大自然”和“小人类”的关系

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发了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大自然厚德载物,化育众生,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但同时又通过一次次灾难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大自然巨大的破坏力,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依然显得渺小无助。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大自然、小人类”的谦卑心情来表达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少一些“开天辟地、移山填海”的自我冲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为此,要科学调整现有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人地关系紧张的状况,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以为凭借现代科技的力量,就可以大胆藐视自然、任意改变自然,否则,我们会在不远的将来为此付出更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政府改革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改革之路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