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黎明 匡 胜 刘付春 文尚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2009年1月25日中午(大年三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菖蒲古村与村民欢度春节并向村民致以节日的问候,胡锦涛鼓励村民充分利用古村资源努力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该村借着总书记到来的春风,团结班子、凝聚民心、发展产业,古村面貌变得更加靓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菖蒲古村运用井冈山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好传统,把党支部建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开启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崭新一页。
菖蒲古村隶属于井冈山市厦坪镇。该村始建于明朝末期,迄今500余年历史。该村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亩,水域面积80亩,村内绿化率79%,辖山田垅和南城陂两个自然村,现有112户农户,460人,其中党员20名,乡土人才34名。
菖蒲古村原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可用“脏、乱、差”来概括,全村呈现出一幅房屋破败零乱不堪的忧人景象。在泰井高速建成以前,菖蒲古村是井冈山市厦坪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曾为摆脱贫困而努力,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民们缺乏致富的领头羊,使得村级经济结构长期单一,没有任何能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项目,村民们长期处于“致富无方,脱贫无望”的状态,依然靠种田糊口、伐木零用、打工养家、养猪过年。2006年新农村建设前,村人均年收入仅为2850元。
2005年,随着泰井高速建成,菖蒲古村成为进入井冈山5A级风景名胜区的“井冈第一村”,区位优势开始显现。然而,因村落分散、行业不同、志趣各异,传统的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一锅煮”式的组织活动,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党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了打造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火车头”,菖蒲村党支部依据“功能划分、统一管理、合理设置”的原则,规划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布局;依据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群众自愿的原则,将原菖蒲村党支部改设为菖蒲村党总支。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按照“就近、便利”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努力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设立了菖蒲古村、青树下、菖蒲洲三个党支部。
菖蒲古村党支部成立以后,把党员放在产业中,把党员职责定在岗位中,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工作平台和着力点,党组织的作用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为明显,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菖蒲古村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讲党性、作表率、强队伍、建制度、重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古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古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党性,是立党之魂、为民之本、做官之道、执政之基。党性在哪里闪光,哪里就阳光普照;党性在哪里展示,哪里就党风正、民风纯;党性在哪里延伸,哪里就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造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成为建在“点上”的党支部的首块试金石。为改变村容村貌,哪怕夫妻吵口,身为党员的丈夫带头拆自家屋;哪怕父子反目,当干部的儿子带头让地基。尹厚文等党员干部不外出赚钱,眼睛红、嗓子哑,整月整月奋斗在“战场上”。村民们看在眼里,心终于捂热了。人心齐,撼山易。爬破屋揭烂瓦连妇女们也争着上,为古村扛回“全国巾帼示范村”光荣牌。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关键。古村一批党员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带领群众致富的“火车头”。例如,古村党员王国荣、王小明等7名农村党员组建了菖蒲古村农机合作社,自筹资金20余万元,购置6辆拖拉机、5辆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耕地、收割等一条龙服务,从“门前小闹”到“跨乡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2010年收入达8万余元,得到了周边村民的一致好评。又如,古村党支部一班人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求,建成集便民服务、农资供应、政策咨询、劳务信息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热心为民、勤政务实的良好风尚,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威信。
菖蒲古村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广大群众做出榜样。如何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呢?古村党支部首先从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出色的高素质领导团队入手。古村党支部牢固树立“选好一班人,带富全村人”的思想,坚持选能人、用强人,严把村干部入口关,选出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具有开拓精神的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使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走上了村级配套组织岗位。村级党组织班子一般由原村党组织班子直接转任,村属支部班子成员人选,坚持村民小组长中的党员、优秀高校毕业生党员优先,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中的党员兼任下设党支部负责人,支部班子成员兼任党小组长。由于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是党性强、素质高、有威信、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干部的表率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党总支纪委书记吴良华兼任菖蒲古村支部委会、产业发展协会党小组长,他与政府联营成立“君先”竹荪合作社,种植竹荪200亩,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12户农户从事相关产业,为每户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该村还成立了由村支部委员、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9人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对村里的新农村建设相关事宜进行协调、处理。理事会成员不计报酬、不顾闲言碎语,顶住压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工作。村干部和党员在完成自家的“三改”任务基础上,还完成帮拆(帮建)一户困难群众的任务。他们的表率行为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为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古村党支部多措并举提升干部党员素质:一是严把入口关,选拔优秀青年入党。古村党支部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能人相结合,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选拔为村组干部。大力推进“三培两带”工程,培育新型农民。特别注意引导回乡务农学生、退伍军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外出务工人员等优秀的农村青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与外出人员管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把思想进步的优秀外出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党组织吸引力大增,近3年发展党员5名,培养积极分子8名,申请入党的6人。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深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古村党支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创业的意识和本领。为培育致富的“领头雁”,2009年来,古村党支部先后分批次选送8名科技特派员下村,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1500余人次。三是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首先,激励和要求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农民群众的“带路人”和“领头雁”。其次,解决党员带头致富的问题。基层党组织通过政策上“引”,技术上“帮”,措施上“促”,引导、帮助和激励农村党员带头引进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带头调整农业结构,带头发展二三产业,带头兴办私营企业,从而带头发家致富。再次,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一帮一”等活动,帮助困难户、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古村支部针对党组织设置调整后的实际,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开展活动、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作用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建立健全了班子成员学习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村、组事务的工作制度,如党支部书记列席村两委会议制度、村民小组与村属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村组事务党员先知先议先带头制度等。建立以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管理、村属支部班子成员分组结对、党员入户联系为主要内容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同时,建立党组织班子成员考核管理制度,明确村属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为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古村党支部打破按区域设立党小组的传统做法,按党员职责设置了维稳协调、产业发展、倡导新风等三个功能党小组,健全了党员联系群众、流动党员管理、党员帮扶困难群众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以创新型党建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该村以前一年只召开几次党员大会,组建特色村党支部后,基本能做到每月一次党员会,而且随叫随到。
支部建在新农村示范点上后,如何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成为古村党支部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古村党支部运用井冈山斗争时期充分发挥“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作用的好传统,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显身手的平台,形成了一个以支部为龙头、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为两翼的村民自治体系,使平时邻里纠纷等大小事有人管,充分发挥了每位党员的作用。一是政策宣传平台。聘请部分老村组干部、老党员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引导群众了解政策,遵纪守法,维护合法权益。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通过发挥“五老”作用,发动全村群众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3800余天,自愿捐资备料折合人民币近百万元;二是村务监管平台。对土地确权、征地拆迁、综治维稳、公益事业、低保优抚等涉农涉稳事务,交由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讨论表决。成立党员群众理财小组,对村集体财务实行月审。通过村务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三是致富带动平台。鼓励支持党员能人牵头成立了葡萄协会、农机协会、竹荪协会、餐饮协会等4个协会,并成立了党小组,兴办了产业和实体,带领群众致富。四是乡风引导平台。鼓励党员牵头组建红白喜事理事会、好日子文艺队,通过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来引导、凝聚群众;五是综治民调平台。成立综治民调小组或邻里纠纷调解协会,负责化解群众矛盾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了群众矛盾和纠纷不出组、不出村。
菖蒲古村党支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培育农村党建、村落社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建设四大品牌为目标,以“三清四改”、“五通一气六普及”为抓手,狠抓了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古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古村的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依托井冈旅游,大兴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首先,倾心打造了以农家餐饮为主、农事体验为辅的农家乐旅游产业,精心培育出餐饮、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和古村田园风光四道“佳肴”供广大游客品尝,初步构建了“企业+农户”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格局,并由此带动农户开发酿米酒、磨豆腐、编斗笠、编草鞋、做麻糍、打米果等土工艺,吸引游客动手参与其中,让游客体验一次农事,品尝一回乡情。其次,精心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种植产业。利用村庄耕地的连片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定单农业模式,以示范带动为原则,以旅游观光与种植销售相结合。自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来,相继建立了“金葡萄基地”、“竹荪基地”、“木槿花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第三,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产业。引进北京威武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发展番石榴、锦鲤等观光产业,提升了古村的观赏品味;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整合鱼塘水面100亩,投放各类鱼苗7万余元,并着手在家家户户的小鱼塘上增添钓鱼台、遮阳树、垂钓小路等休闲设施,打造优质水产品示范塘,仅此一项,将为村民人均增收300元。2011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8000余元,人均增收400元。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创建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新农村建设紧迫而现实的任务。地理条件优、基本条件好的菖蒲,曾经的脏乱差,让人深深无奈。改造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成为建在“点上”的党支部的首块试金石,成为能否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以旅游兴村的首块“基石”。为此,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引领全村男女老少以“三清四改”、“五通一气六普及”为抓手,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切实改变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散和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加强了农村饮水、道路、通信、供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了乡村面貌的新变化。古村支部新农村建设开展后,拆除违法违规建筑4栋,1500平方米,拆除牛栏、猪圈、厕所、残垣断壁5000平方米,清理整治坟墓200余座,硬化主干道3000米,铺设鹅卵石巷道60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180座,粉刷墙壁22700平方米,修建水沟5000米,种植桂花、樟树、果树等4000余株,兴建活动中心7处面积2000余平方米,修建休闲场所小公园5处,新建垃圾池5座,实现了“五通一气”、“三清三改”。目前,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焕然一新。通过整治环境,不规范建筑拆除了,新的牛栏猪圈厕所建起来了,鹅卵石、水泥村道铺设了,水沟清了,墙壁白了,樟树、桂花树、果树种起来了。通过整治和改造,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原生态、纯自然的秀美小乡村亮相于世人眼前。
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主旋律之一。为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树立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古村党支部加强和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传承地方文化”的原则,古村党支部投资60余万元,新建了古村支部办公大楼,内设村情展览厅、便民服务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学习、办事的平台;并将旧宗祠予以保留和修缮,改造成为群众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并配备了彩电、VCD、报刊、书籍等软件设施,以此作为培育文明新风的一个平台,成为了游客必看的室内景点,吸引了厦坪镇其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周边兄弟乡镇的党委政府组团前来参观。村民自发组建了一支具有当地浓厚乡土文化特色的“好日子”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十余个民俗文艺节目,采取免费送戏进村的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好政策;老党员、老干部组建了菖蒲古村书法协会,即兴弄文泼墨的书画作品装裱好挂置在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充实了古村的文化气息,给村民送去了精神上的套餐。
在古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古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综治方面,创建了“无线寻呼联动报警系统”,并按区域划分每十户为一个联动体,近几年,无群众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农业方面,结合古村区域和资源优势,制定了《菖蒲古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了田园化改造,为古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林业方面,创建了林改工作基地,积极调处山场历史遗留问题,使纠纷调处率达100%,分山到户率达94%,发证率达100%,充分放活了林农的经营权,保障了林农的收益权,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全村参合率达100%。在综合创建的实施下,使示范点上形成了一种综合效应,展现出了和谐社会的魅力和风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饮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完善了计生活动室软硬件设施,制定了计生家庭利益保障制度等相关规章,积极开展了“十到户”活动和“三结合”帮扶活动;切实落实了各项优抚政策,对重点对象进行了医疗补助,并提高了优抚标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权改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学生救助等惠农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下,菖蒲古村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环保厨、挣旅游钱、享文明福”和“足不出户通八方、眼不离村看九洲、手按键盘游天下”已是古村人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古村许多农户家庭拥有了电脑和小轿车,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裕生活和现代文明。近年来,菖蒲古村先后获评“全国最具魅力乡村”、“江西省优美村庄”、“江西省文明村镇”、“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
古村党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支部建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着力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到广大农村、农民中间,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事关广大农村以至整个国家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一定要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
(二)要积极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群众需要有人去宣传和发动,大量事务需要有人去管理,各类矛盾需要有人去调处,生产发展需要有人去组织。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一直沿用支部建在行政村模式,导致一些地方党员组织不起来,活动开展不起来,作用发挥不出来,形象展示不出来,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按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具体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可以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将支部建在产业协会、建在各类经济联合体、建在企业龙头上;以新农村建设村落整治、民主管理为依托,可以将支部建在新农村示范点、自然村、村落社区上。对一些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建立党支部的自然村,可以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就近就便组建联合党支部。
(三)要积极探索设置调整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当然,支部建在自然村也好,建在产业协会也好,将面临着自然村党支部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之间、协会党支部与产业协会之间关系的协调,面临着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的整合和创新。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