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的和平观建构

2013-01-30 03:23朱康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国和平世界

□朱康有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1]P47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以清晰的全球视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目标做了深层的理性思考,显现出博大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关怀,准确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心声,顺应了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愿望。

一、建设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层面的必然延伸,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涵盖了世界经济与政治,对我国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是解决人类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基础,因此“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2]P96。十三大报告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列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之中,之后历次党的全会报告都不断确认,作为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军事、外交等政策的基本依据。

和平与发展既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还是世界各国政治家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当今世界处于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关键性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和平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但总体上看,国际形势仍然对我国有利,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一些地区热点虽然反复出现,甚至发生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但不会酿成新的世界大战。我国周边环境尽管面临新的复杂因素,但总体缓和,邻国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性在上升。

综上所述,“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1]P46,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

(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政治经济变动的结果。在这一趋势下,大国之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努力寻求共同利益汇合点,力求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解决问题的倾向仍在发展。另外,随着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新干涉主义”,主张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其自强与联合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

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国际分工深化、生产全球化、世界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使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面联系与融合。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搞文化渗透,试图把自己的政治观念与价值观念推向全球,按照它们的意志建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人类需要的是平等、互惠、共惠并存的经济全球化,以往那种以邻为壑的零和游戏规则,虽然有时还受到某些国家的青睐,但其应用范围和运作方式已经受到了严格限制。各国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如果使用战争手段打击对方的伤害超过了通过战争所能获得的利益,那么用武力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不大。

(三)和谐世界顺应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进程中,战争与和平总是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争及战争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人民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20世纪上半叶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热战”结束不久,随之陷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虽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得以避免,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人民,期望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应当指出的是,和平与发展是大的趋势,而不是现实的情势,胡锦涛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3]P995。要想消除不稳定因素,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进行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多元共存而不是一元独霸。和谐世界才是人类光明的未来,它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模式。

和谐世界是中国对理想世界的诠释。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力量与魅力,增强了我国在全球体系中的话语权,向世人展示了尊重其他国家主权、发展模式和文明的另一种外交政策模式,“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1]P46,表达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和平、发展、平等、公正等普遍价值的共同追求。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整个地球上生活的人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P47。所以,这一理念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潮流,感召力巨大,能够争取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二、和谐世界理念下的维护和平新观念

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先例。以“和谐世界”理念化解国际社会的困惑,就成为我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战略选择。

(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我们的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党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总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还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具体的外交方略。这一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和谐世界首先应是和平与安全的世界。正如胡锦涛所说:“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3]P995为了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确保和平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这就要求在政治上各国必须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并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对话、加强合作。

各国的安全不仅体现了本国的独立性,而且受到国际社会系统安全的制约。过分强调军事安全,试图通过谋求绝对军事优势来达到绝对安全,不符合时代潮流。“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1]P46需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在重大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上展开对话协商;超越“零和博弈”传统思维,通过平等合作实现安全利益的共享,防止冲突和战争。

(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1997年中国明确宣示“做负责任大国”,2006年向世界声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此后在诸多重要国际和国内场合也日益频繁地以“负责任大国”指称自身。这表明,“负责任大国”成为新时期中国对自我角色的基本认知。[4]

通过与其他大国达成彼此对对方大国地位的尊重,形成具有共同利害关系的伙伴关系,建立及时沟通和交流的畅通渠道,突出彼此间共同利益目标的一致性,中国避免了因自身崛起而与其他大国形成对抗或冲突的局面。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互相帮助,互利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1]P48,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不当头、不扛旗,避免了重新走上与西方国家对抗、谋求激烈变革国际秩序的老路。中国已经加入并积极活跃于几乎所有重要的多边国际机制,表明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增多和相互依存的加深以及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认同。中国以和平谈判、协商一致的方式解决了与大部分邻国的领土争端,“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1]P48,主动倡议并成功建立了一些新的、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地区合作机制,对原有多边地区合作机制的参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际上,中国“秉持公道,伸张正义”[1]P47,捍卫原则,不谋私利。中国负责任不是为了取悦于某些国家,看某些人的脸色行事,“只埋单不看账”,而是要看是否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否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一些违反原则的错误行径,中国说“不”也是负责任的表现。[5]尽管目前中国就国际责任问题还与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国家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四)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基本上是对内剥削、压迫,对外殖民、掠夺的过程。按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西方现代国家、世界性大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日益贫困、落后、边缘化的历史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在逻辑上也是互补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就必须摒弃近代以来后起大国依靠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崛起道路。从客观上讲,全球资源基本上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后起的大国能否成功地和平崛起,取决于它与现存霸权大国的关系。当霸权大国处于力量鼎盛时期,后起大国对它发起挑战和争霸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导致后起大国的崛起中断甚至完全失败。同时绝不能忽视的是,当霸权大国的战略意图是摧毁后起大国的生存环境和核心利益时,后起大国的奋起抗争是完全必要的和正义的,这种抗争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崛起的战略机遇和条件。从主观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我们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政府曾庄严宣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6]P11近代以来我们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凌辱之苦,感同身受,不会再采取殖民和掠夺的方式进行扩张。

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大国无疑负有特殊的责任。在以民族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现代国际社会,大国关系始终在国际格局演变方面起着重要的带头和牵动作用,一部国际关系史充满了大国关系演变的痕迹。大国如何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世界是否有安宁。后冷战时期“多极化”格局下,大国之间出现了“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类的新形式。在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新思维、新发展,不能再像历史上那样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夺势力范围,开展军备竞赛,相互恶性竞争,导致你死我活的“零和”结局。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相处之道,就是合作共赢,可以将其称为“新型的大国相处之道”。

三、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中国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世界,树立良好的表率作用,使世界各国加深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并最终积极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

(一)积极弘扬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

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新理念。翻开中国历史,很多史实证明中国强大起来以后不会称霸,不会威胁到其他国家。今天,和谐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不仅没有对世界造成冲击,还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历史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为贵”这一命题铸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性格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和”,反对“同”,主张“和而不同”。以此来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国内团结,也有利于善待友邦,更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对内,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深知惟有团结统一,方能谋求民族、国家内部的和谐;对外,与其他民族、国家和平相处,把“万国咸宁”、“天下太平”作为崇高的理想境界,最终实现“协和万邦”而不是统为一邦。

“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人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其精髓就是充分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协调发展,从而能为建立生态型的和谐世界提供相互联系的价值基点。关爱自然、顺任自然、利用自然,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发展。

“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理想。社会是一个隐含着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共赢。为了使整个人类和世界各国的利益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伤害,一方面需要用国际法则来规范各国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用互爱互利的普遍伦理来劝导。

(二)充分发挥国际机制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制度化作用

和谐世界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但理想的实现需要机制的建构与实施、制度的支撑与保障。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略。充分发挥现有国际机制尤其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形成系统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

和谐世界本身是由制度和秩序构成的,有秩序才能有和谐。尽管现存的国际体系和制度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体现了大国的观念和权力,但它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应该在维护和尊重现有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从理想的国际社会的构建来看,离开具体存在于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国际机制,和谐世界的建设就会落空。一些国际机制具有系统性、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标志着国际行为规范和国际法原则的成熟,为建立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要以具体的程序和制度作为保障,使多样性、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机制成为实现和谐世界的重要平台。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1]P47,构成一个极具张力的新的外交方针,是一种紧贴时代脉搏,契合中国和世界现实需要,可以获取广泛支持的仁智之举。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信,中国不论是从其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还是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看,其发展都会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三)努力实现建设和谐世界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双赢发展

内政和外交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面对并综合考虑的整体性战略。“两个和谐”体现了内政外交良性互动的新思路,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体系的内涵从国内与国家间层面扩展到整个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个和谐”的核心是“和谐”,本质相同,只是所指目标不同。这一思想把坚持“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1]P48相结合,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与“互利共赢”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兼容”相结合,把坚持“自身特性”与“国际角色”相结合,把坚持“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相结合,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很好地统一起来。

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实现国内社会和谐,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目标。和谐世界的构建则能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两个和谐”构成了完整的认识体系和价值评估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构建和谐社会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提供坚实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基础;建立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合乎逻辑的延伸与重要外部条件。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部分国家利益得到了强化,一部分国家利益分化为世界共同利益。中国自身的和谐也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谐是以力量的增长来实现的,不能指望强势一方的战略让步来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理想和目标。只有国内和谐社会构建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构建和谐世界。只要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构建和谐世界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6(1).

[5]乐玉成.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十点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猜你喜欢
大国和平世界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大国气象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博弈·和平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期盼和平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