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转型

2013-01-30 03:23涂小雨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科学

□涂小雨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地位,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高高举起的又一面旗帜。“同党的七大、十五大、十六大一样,十八大也将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载入史册,并由此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历史上奠定它特殊的历史地位。”[1]

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导向和历史定位以及对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进程中的重大指导作用的认识更加明晰、全面、深刻。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的十年,也是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探索、价值导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超大规模的执政党,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人无疑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艰辛而又成功的伟大探索,全党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变迁

执政话语体系是执政党展示执政理念、实践执政纲领、完成执政目标、开拓执政资源的集体话语结构体系,是执政党向世人展示的精神旗帜,包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价值体系等,其中指导思想是执政党执政话语体系的核心,主导着其变迁与转型。因此,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执政话语体系。执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为党的执政合法性寻求价值认同与思想资源,使执政党的思想路径与发展逻辑融合于执政实践中,弥补由于执政缺陷与失误形成的负面导向,为执政的展开提供持续不断的价值解读与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话语体系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与导向,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及历史责任的认识更加客观,更加符合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实际。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实践的开始,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既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经历了许多失误、挫折,使社会主义的航船逐渐陷入迷雾,无法获得可持续探索发展的动力支撑。这里的根本原因就是执政党未能认识到自己历史方位的转变,未能使自己的革命党角色适时转换为执政党的角色,没有坚持彻底的实事求是,脱离国情、党情、民情,不能客观地在既有的执政环境中开拓新的强大执政精神资源,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逐渐丧失了说服力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反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经过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进行的一系列艰辛探索,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与改革开放之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党的历史方位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执政党意识,使党的理念与价值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相契合,与人民的愿望和期待相一致。二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历史使命,党是实现人民利益和目标的工具,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任务,这也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最深厚的基础和根源之所在。三是更加主动地认识到党的历史责任,党不仅要实现人民的利益,更要承担一个执政党应有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谋求的是长期可持续执政,那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开掘新的执政资源,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历史定位与责任。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成效的真正检验标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执政话语体系转型的新的出发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现代转型,集中表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价值,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精髓和本质。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准确的历史定位,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发展模式创新、意识形态导向重构及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反思与批判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提升执政党的执政科学化水平的宣言书和进军令,是统领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与体制变革模式的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话语体系新的转型。在执政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牢牢把握历史方位,在不断增强现代性的同时实现了体制变革模式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指导思想始终循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实现与时俱进,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实际上贯穿着两大发展主线或称为两种体制变革模式。

一种是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政权,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体制变革模式。相对于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封建社会而言,这是一种制度性的革命,也是第一种体制变革模式,这个模式可以称为革命,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体制性革命,应该说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道路确立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从1921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建立新中国)、1949年到1956年的稳定政治秩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革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1956年之后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在这一长达57年的体制变革中,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发挥了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伟大历史作用,不愧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真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独立、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此彻底改变。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体制变革是成功的。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经过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政治思想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就是我们党举起的第二面旗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从严治党管党,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可否认,在1957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甚至还有严重的错误。但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也有巨大的成就和有益的经验教训。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另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变革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辟的改革开放新道路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变革模式。但是这种变革与探索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的一种体制内变革,而不是一种制度性革命。这一探索经历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历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改革开放所开辟的新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最大的理论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实现发展转型、实践转型和执政话语体系转型的集中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科学发展观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所谓继往开来,首先是指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继承,对全党高高举起的旗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其本身也是我们党举起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针对的就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挑战,是对一些旧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的反思和超越。在执政方式上,更加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执政理念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和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相对于那种单纯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的发展模式是一种超越和回归,即回归到人本身,把人作为最终和最高评价标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付诸实践,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态的持续转型与演进。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以及未来的相当一段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更新与转型,并且这一过程不可逆转。

三、科学发展观与意识形态导向的重构

苏东剧变以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重大挫折,面临严峻的困境,被西方讽为僵化、保守、暴力、偏执、没有前途的意识形态。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认为,自由主义战胜了君主制、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再也找不出比自由民主理念更好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2]P1。似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将一统天下,人类将以这种意识形态来终结自己的历史。关于历史的终结,其实马克思早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P31-3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意识形态上始终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判断政治上是否正确,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其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党的指导思想虽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实现与时俱进,产生了许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根基仍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维护和践行,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关键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关键词,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是一个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结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不一定符合实践环境的变化,但其最核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公有制、共同富裕等仍然具有强烈的感召性和吸引力。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者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原则下的社会发展目标。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就象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我们党执政三十年的时候,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同样,在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的时候,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也同样需要不断深化。包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即改革开放是不是需要反思?改革开放的负面效应如何克服?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即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否会引起社会主义改变颜色,以及后来的姓公姓私等问题的争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每推进一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一些,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更有力更加强一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P9。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在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起到说服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就必须抓事物的根本即抓住人的本身,把人作为意识形态关注的中心,就必然会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从快速提升社会物质财富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发展社会主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导向的转型,即转到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和谐,转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的目标上来,人成为发展的中心、目的、归宿和最高准则,人的价值在一切价值中处于最高地位。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发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目标,也是过程和方向,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精神上的一面新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浓缩和深化,其根基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涵的价值导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代性和说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执政发展目标,尊崇自由平等理念,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我们党在社会层面力主推行的价值理念。这表明,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弹性和包容性进一步扩大,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在不断实现新的现代转型。

总体来看,在意识形态导向上,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兼容、包容、宽容,在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处理重大挑战时应付自如,富有弹性,充分发挥了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主流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清晰准确的历史定位,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形势、新的科学回答、新的水平、新境界这“四个新”的表述,是对科学展观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实现现代转型的深刻阐释。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形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新的论断、新的解读、新的部署。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地一时的束缚,而是要要有更加开放的世界眼光、兼容并包的政治胸怀、敢为天下先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引领中国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实现更大发展的法宝。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往往给人一种居高临下、训导说教的感觉。由于脱离了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由于不能真正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广泛一致的认同。我们平常所讲的统一思想,也绝不是指的全国全党一个声音,铁板一块,不允许别的思想、理论、言论有其存在的自由和价值。我们有些干部不愿意听不同意见,压制不同意见,唯我独尊,这实在不是共产党干部的作风。毛泽东曾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你?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5]P310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就是鸦雀无声。”[6]P144-145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有强烈的理论自信。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其真正的基础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要坚持了这一条,我们就无往而不胜,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四、科学发展观与普世价值目标的反思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质疑甚至围堵。在冷战后仍然高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的只剩下五个国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尤其受到西方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良好态势和重大成就,面对中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活力日益迸发,西方社会近年来又举起了所谓以“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为核心的普世价值的大旗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限制和打压。在西方社会看来,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共产党执政是反民主、反自由、没有人权、没有平等的畸形的人类发展形态,是与人类的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的。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到底怎样才能发展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很有必要站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转型的高度,对西方在全球强行推进的所谓普世价值目标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我们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由于历史的传承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并未被真正广泛认同。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切奋斗的目标,就是争取人民民主、自由。各国的政治制度同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条件下的民主,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和举措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充分、全面和普遍的实现,民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奋力前进的旗帜。西方社会所推行的民主,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在政治体制上的所谓三权分立,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其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具体实现方式。而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民主,则是更高类型更先进的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民主问题上,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也同样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将会依据我们的国情、历史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去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任何主张照抄照搬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的所谓民主主张,历史证明都是行不通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珍视自由的价值,并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实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向往的最大化的自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开辟了最广阔的空间,这是近代以来无论其他哪一个政党、哪一种政治力量、哪一个政治派别、哪一个政治精英都无法实现的宏伟目标。在社会主义旗帜的感召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与独立,中华民族的振兴终于有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过程中,在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入推进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改革开放是我们坚定不移、始终不变的历史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不是受到了限制,而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国内推进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国际上积极推动和谐世界,倡导互利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世界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实践经验。实践证明,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人民民主专政,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制度与理论的要求,中国人民的自由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受制于人。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才是中国实现真正自由的坦途。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并号召的,全党同志要用坚持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在人权问题上,西方社会一直攻击我们没有普遍真正的人权。实践证明,他们这种攻击完全背离历史事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最大的人权。在人权问题上,首先有一个国权的问题,没有国家的独立,广大人民的人权是没有任何保证的。这是我们在人权问题上的一个最根本观点。另外,中国人民目前最大的人权就是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的政治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发展、把人民的幸福、把人民的权利的实现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的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目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幸福、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也是人民争取的,而中国共产党人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在人权问题上,背离人民的要求,漠视人民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物质利益,都将会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无情抛弃。

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实现人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力争取的宏伟目标。不管以何种目的和用心来攻击中国共产党人不重视民主、自由、人权、平等,背离所谓普世价值观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宏伟历程中,我们也遭受到了许多挫折和失误,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但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个理论自觉、制度自觉、道路自觉的党,更是一个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未来无有坦途,挑战前所未有,但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我们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与风险,克难攻坚,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李君如.十八大的最大亮点: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J].学习论坛,2012(12).

[2]〔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科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科学拔牙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