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光学
前锋小流域位于信阳市罗山县南部的彭新乡,在淮河二级支流九龙河上,流域面积为20.4km2,流域内山势高峻,河谷幽深,沟壑密度为1.9km/km2。该区土壤瘠薄且质地疏松,水土流失面积为10.53km2,占总面积的51.6%,平均侵蚀模数为2202.6t/km2,年土壤流失量为4.49万t。流域人口密度为106人/km2,治理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年人均粮食402kg,人均纯收入1457元。多年来利用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省水土保持补助费、补偿费等工程项目进行高标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水保、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流域地处深山区,地质构造复杂,自然条件恶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流域内地形支离破碎,沟壑密度大,地质构造多为强风化花岗岩、片麻岩,表土为松沙和粘粒花岗岩,抗冲性差,加之山高坡陡,降雨量大且集中,在水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2)流域内人口密度高,土地利用不合理,如采石、修路、乱砍乱伐、陡坡开荒、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等建设活动破坏地貌植被,乱弃废土、废渣,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由于多年的陡坡开垦、乱砍滥伐及近年来开发建设活动迅速发展,山林变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抗蚀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塘堰库及河道淤积,其蓄水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塘堰库及河道的抗旱和防洪效益的正常发挥,致使自然灾害增多。如1998年汛期,流域内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小流域内水冲沙压农田80多亩,15间房屋倒塌,水利工程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320多万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
根据流域的自然特点,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从上到下形成了有效的防护体系。山上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疏林补密等措施,培育和恢复植被,形成第一道防线;山坡采取修水平梯田,营造水保林和经济林,形成第二道防线;沟道中修建谷坊、塘堰库拦蓄泥沙,形成第三道防线。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搞好生物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对流域内161hm2坡式经济林(板栗)开挖水平阶、水平截(排)水沟和纵向排水沟与出口处的大塘相接,确保长期发挥经济效益;(2)在流域内17hm2荒山种植经济林(板栗)套种茶叶;(3)对318hm2次生林及稀疏林补植、改造,采用经济林与速生林混交的办法进行;(4)封山育林 346hm2,强化山林管理,恢复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在封育期内,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设专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奖罚严格兑现,确保封山育林的顺利进行。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高质量、高标准的治理原则搞好工程治理,主要采取如下工程措施:(1)流域内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且不稳定,将其改为梯田,梯田改造的标准为地面宽不少于2m,内侧设0.4m×0.3m排水沟,沟头设沉沙池;(2)在沟道内修建塘堰,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对库容小于1000m3的塘堰不进行单项工程设计,按以下标准施工,高2~4m,顶宽0.6~1m,迎水坡1∶1.5,背水坡1∶1。施工时,先清理好基础,挖基础1~1.5m,清除杂草,夯实填土。
前锋小流域经过五年的综合治理,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群众的积极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项规划治理任务按期、按设计标准完成任务,基本体现了“以水土保持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治贫致富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了生产条件,并产生了明显的水保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具体实施,增加了地表植被,有效地拦蓄泥沙,减缓洪峰,保持了水土,减少了塘、库淤积和水冲沙压农田,各项工程经受了不同频率暴雨洪水的考验,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调查,治理后比治理前同频率暴雨的径流量减少30%,水冲沙压的农田面积减少80%,年土壤侵蚀量减少了850t/km2,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经过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连续治理,治理区内的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37.5%,纯林地和稀林地逐步实现乔、灌相结合,荒山、荒坡基本消灭,并加强预防监督工作,保护治理成果,从而有效控制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控制了水、土、肥的流失,保证和扩大了灌溉面积,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较大地提高了粮食单产。据调查,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4800kg/hm2提高到现在的7680kg/hm2。
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产品结构,增加了粮食产量以及农副产品种类,丰富了当地市场,保护、积累了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同时减少了塘、堰、库及河道的淤积,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