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红 王 冲
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7
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建设发展需要,自2008年始,结合学校新一轮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有突破意义的尝试,闯出一条新路,解决了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为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
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规格。我校是一所省属教学服务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别为应用型,所以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的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并能适时地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基于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满足培养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专业定位,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培养范围框架内,我们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了解和研究了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我校“一二三四”办学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1],与企业共同论证并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应用性,即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提高。并按照“宽口径”的原则把计算机专业设置成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理论及应用3个专业方向,以满足IT行业和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施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在“3+1”中的“1”的环节上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破解了高校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与企业的欢迎。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主要特征是毕业生能适应职业需求。为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我们深入IT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与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我校毕业生进行交流和座谈,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符合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要有强化岗位能力的内涵,是在本科基础之上的以“工程师”层次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必须吸取一般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长处,兼蓄并顾。为此,按照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务企业与社会的思想,我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人文与工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五个”融合。
课程体系分为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课程;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课程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为目标。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学会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人,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2)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环境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中,强调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社会的协调。包括工程通识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
(3)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为目标。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
(4)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包括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课程建设和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将近年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教育模式,引进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按照CDIO的四要素,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改革[2,3]。通过融教学、学习与应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制度,“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实验和实践相衔接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项目为载体 “做中学、学中做,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理论教学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有用教育为特征,按照“实用、有效”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行业特色,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考虑了课程内的综合、课程间的融合,注重教学内容前沿性和适用性,并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引进课堂、融入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还充分地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改革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注入式”转变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学中做,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先进教学方法,达到 “教学做合一”。
(2)实践教学 以“本科规格+实践技能”,构建了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内对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进行了工程化改革[2];课外利用计算机大学生科协、校内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ACM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大赛等,以典型带动整体,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比例及获奖等级及次数逐年提高,2009、2010、2011年参加科技活动比例分别为30%、42%、48.74%;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分别为65人次、89人次、137人次;省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分别为103人次、129人次、256人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20多个,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实习模式,破解了顶岗实习难题,实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实践环节建立了相应的校企课程置换办法和管理机制,为校企联合培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收到显著效果,2006~2008级700多名学生全部通过课程置换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强化和提高,得到了学校评估专家组“破解了‘3+1’改革难题”的高度评价;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行了四位一体化改革;创新了“硬件有实物,软件能运行,带着作品找工作”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因此具备了就业的基本能力和择业的竞争资本,所培养的毕业生也深受企业的欢迎[4]。
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计算机专业要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能够进行“工学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我们除了资助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学习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外,主要通过“苦练内功,借助外力”,“送出去,请进来”的引进、培养、锻炼提高和共享等方式,加强队伍建设,经过建设,现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送出去”-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结合专业带着教改任务到国内IT企业一线,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通过挂职顶岗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以及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因为高校教师到企业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无论实践时间长短,最终还是要回校从事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回来后的实践锻炼总结工作,通过企业实践和调研的总结,将企业实践成果,融入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之中。如2009年9月~2010年6月,外派7名专业教师到哈尔滨海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挂职锻炼,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回校后,他们不仅对人才培养方案给出很好的修改意见,还结合所教授的不同课程,把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提炼成与理论相结合的项目案例用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及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二是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IT企业中从事兼职工作或通过与公司的横向合作课题、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将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派到企业中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这样不但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锻炼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请进来”-是邀请IT企业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专家、项目经理来校讲学或做专题讲座,把工程意识、企业案例和企业文化带到校园、带进课堂,传授给师生,将行业新技术引进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提高教师的实践知识面。二是共享IT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培训机构的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和讨论,参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和实习的指导。由于兼职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项目开发经验,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他们的加入不仅增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可以给学校带来行业和企业新技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进而反馈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去,使教学工作能够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均有显著提高,在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4]。由此反映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可供其他同类院校借鉴。
[1]宋有,赵国刚.特色办学·转型发展·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08日
[2]王瑞红,张枢等.基于CDIO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教学改革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253-2544
[3]韩娜,乔付等虚拟项目中的团队和项目管理[J].计算机教育,2011(1):52-55
[4]廉世民.在彰显办学特色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