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河北联合大学外语学院大学英语二部,河北 唐山 063009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东学西渐”理论来论述中国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学说,是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药。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远远没有显示具有上千年文化传承的学者和古老文化大国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吕吉瑛,2006)。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文化的软实力上。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文化强势成为一个国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大法宝。面对着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我们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保证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而高等教育则在文化发展的进程和演变中肩负着实现文化本土化的重要使命。
关于高等教育本土化的说法并不是现在才有,我们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问题的关注起源很早,因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就开始于对西方大学的移植和模仿,从日本的学制,到原苏联的文理分科,再到美国的学分制,但尽管大量的从西方引进和学习,中国近代大学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遵循了本土化的原则,从而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样化的大学发展格局(吴立保,2010)。但现今中国文化的创新却仍处于迷茫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不清楚自己的文化之源在那里。因此首当其冲需要改革的就是一些中国现有大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国近代大学精神本土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大学精神的建构必须自觉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不断吸纳世界文明的精华,从而呈现出中国气派,因此本土化的大学精神建构是大学发展的核心所在(吴立保,2010)。而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则必须首先要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让大学生们从狭窄的专业中走出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价值,传统,把自己培养成为受过教育的人,从而拥有更加完整的人格和品质(赵飞等,2011)。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学生本土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大学教育是否对学生的本土化意识有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通过找到引起差异的原因来探讨影响大学学生本土化意识的水平的因素,为如何促进高校文化本土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学生的本土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是影响高校文化本土化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的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
1)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性和本土化意识如何?
2)接受高校教育时间的长短,即年级是否对大学生本土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水平有影响?
本次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在2010年10月,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本次受测学生为63人,收回问卷63份,其中51份为有效试卷,12份为废卷,问卷合格率为76.5%。第二次在2012,5月,调查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本次受测学生为32人,收回问卷32份,其中31份为有效试卷,1份为废卷,问卷合格率为96.9%。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一共包括15个问题,前14道题目属于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第15题为简答题。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大一和大二学生,专业涵盖文理工各专业,基本能代表高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
第一阶段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乐观,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社会对于文化本土化的忽视;其次学生认识到了学校在文化本土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他们认为学校所作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学生认为高校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本土化意识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男生和女生本土化意识水平区别并不明显。但在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上男生和女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男生选择最多的渠道是网络而女生则选择了电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本土化意识时,对于男女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从而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
2.1.1 大学生对于高校文化本土化建设的观点
大学生首选的两种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的渠道是电视68.3%和网络70.7%,学校教材和教师占到了41.5%和24.4%;大学生认为现在所学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量尚可42.7%和很少48.8%;平时课堂活动中,老师讲解中国文化常识情况个别科目教师讲解56.1% ,很少讲解42.7%;如果说当前中国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可多选)学校忽视59.8%,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中国文化的氛围80.5%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学生认为学校所作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学生认为高校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本土化意识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2.1.2 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观点
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各国文化各有优势可以相互借鉴91.5%;认为中国文化有必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 80.5%;对中国文化的未来不乐观62.2%,很悲观 9.8%,不清楚10.9%;认为大学生应该在传承中国文化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92.7%;认为造成当今文化危机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重利轻义57.3%;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状况,56.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果表明首先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作为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文化传承的责任;其次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乐观,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社会对于文化本土化的忽视;最后学生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应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这一结论与我们所做的第一阶段的大一年级学生本土化意识的调查结果吻合。
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以下的三个问题上。1)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涉及中国文化的课程?77.4%的大二学生选择是,46.3%的大一学生选择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关于文化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大一的学生对课程安排还不是很熟悉;2)你认为大学生是否在传承中国文化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选择是96.8%的大二学生,90.2%的大一学生。这说明大学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了自己对于文化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本土化意识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只是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显著,高校本土化建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3)你对中国文化的未来的看法?大二学生选择很乐观的为25.8%,而大一学生为11.8%。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高校教育在改变学生本土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乐观情绪有一定的助益,尽管这种助益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学生对于本土文化发展的态度和预期。
表1
表2
因此从表1和表2整体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和大二学生在本土化意识水平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高校在本土化教育方面宣传力度不够,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师本土化意识和校园配套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文化要求;2)本次调查的学生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学生之间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差别少,因此本土化意识差距不明显。以后的调查中可以涵盖大三和大四学生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生从而考察整个高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国际化而文化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文化的本土化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其中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性则应是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次调查显示,大学教育虽然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乐观精神有所帮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本土文化发展的态度和预期。因此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本土意识方面和在校园文化本土化建设方面可提供的空间很大,大学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1]顾明远.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2]吕吉瑛.将“中国英语”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基于大学校长的视角.江苏南教,2010,1
[4]赵飞,吴先华,孟克.国际化抑或本土化-探讨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江淮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