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怀松 胡 俊 赵廷昌
细菌性果斑病属世界性检疫病害,在我国西瓜、甜瓜生产及制种地均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造成大田西瓜和甜瓜减产甚至绝收,防治上应重点加强种子处理和苗期管理。
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西瓜和甜瓜上最重要的毁灭性种传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属世界性检疫病害。该病自1965年首次在美国报道以来,在世界上许多西甜瓜产区已相继发生为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报道,随后在新疆、海南、内蒙古、北京、山东、吉林、福建等地发生并呈上升趋势,造成大田西瓜和甜瓜减产甚至绝收(彩色图版1),给西瓜和甜瓜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加强种子处理和苗期管理。
西瓜和甜瓜幼苗、成株和果实均可发病,瓜蔓、叶柄也可被侵染。
病菌感染西瓜子叶,造成水渍状病斑,可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病斑。随后感染真叶,形成不明显的褐色小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成株期,叶片病斑呈多角形、水浸状,叶脉也可被侵染。病斑背面常有菌脓溢出,干后变为一层薄膜,发白发亮。病斑可融合成大斑,颜色变深,呈褐色至黑褐色(彩色图版2)。典型的病症是西瓜果实向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水渍状斑块(彩色图版3)。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发病中期以后,病菌可单独或随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变成水渍状。发病后期受感染的果皮经常会龟裂(彩色图版4),并向内部腐烂。有些品种果实受感染后,在果实上仅出现龟裂的小褐斑,而无明显的水渍状斑块,但病菌已侵入果肉组织,造成严重的水渍状病症。病斑上常有粘稠、褐色的菌脓溢出(彩色图版5)。接触地面的果面无病斑。
病菌感染甜瓜子叶,造成水渍状病斑,并沿叶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病斑(彩色图版6)。成株叶部病斑圆形、多角形及从叶缘开始的“V”形,病斑水浸状、灰白色,后期中间变薄、穿孔或脱落(彩色图版7)。叶脉也可被浸染,并且病斑沿叶脉蔓延。病斑背面常有菌脓溢出,干后变为一层薄膜,发亮。甜瓜果实上病斑初为水浸状,圆形或卵圆形,稍凹陷,呈绿褐色(彩色图版8)。轻时只在皮层腐烂(彩色图版9),严重时内部组织腐烂;有时果皮开裂,果实很快腐烂。
2.1 采种时种子处理 采种时种子与果汁、果肉一同发酵24~48 h(小时)后,随即以1%盐酸浸种10 min(分)或苏纳米80倍液处理种子15 min(分),接着彻底水洗、快速风(晒)干。
2.2 播种前种子消毒处理 种子处理是防控细菌性果斑病的关键。西瓜、甜瓜种子或用于培育嫁接苗砧木的南瓜或葫芦等种子都要进行药剂消毒处理,具体方法:用质量好的,如华北制药当年生产的72%硫酸链霉素1 000倍液浸种30 min(分)后催芽播种;也可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1 h(小时),或1%盐酸浸种5 min(分),或1%次氯酸钙〔Ca(ClO)2〕浸种15 min(分)后,紧接着用清水彻底冲洗3~4次后再催芽播种。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一定要把握好。无籽西瓜种子不可用酸和福尔马林处理。
2.3 幼苗期防病 西瓜、甜瓜出苗后可用2%春雷霉素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500倍液+农用硫酸链霉素3 000倍液进行预防保护,每隔7~15 d(天)喷雾1次。
幼苗发病初期,用50% 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水溶性粉剂800倍液,或200 mg·kg-1新植霉素水溶剂,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水溶剂1 5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也可使用53.8%氢氧化铜(可杀得)干悬浮剂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微粒粉剂1 000倍液,或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喷药时应做到均匀、周到、细致。每隔7 d(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
2.4 成株期防病处理 发病初期可用幼苗期使用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控,但要注意西瓜、甜瓜幼果对铜制剂(可杀得、加瑞农)敏感,应控制使用浓度。
生产田应及时清除病残体,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 a(年)以上的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对细菌性果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应用地膜覆盖和滴灌设施,降低田间湿度;适时进行整枝、打杈,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合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植株生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禁止将发病田中用过的工具带到无病田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