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琴 徐广贤 汤建中
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宁夏银川市 750004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教学计划、保证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我院历来重视课程建设,现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经学院领导、各教研室主任查阅大量文献,同时参考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同时参照我院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经过多次会议研究讨论,确立课程建设的目标:打破旧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模式,以《实验诊断学》为试点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该运行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成效比较显著。
高等学校教学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课程建设更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在多年的高校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意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但也深知实际建设进展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负责制,而是满足于一门课程或有多名授课教师,一个教师或讲授多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确定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所以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缺乏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规划。一方面,时间一长会思想怠懈,丧失责任心,并且容易出现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配合脱节的情况;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方法上得过且过,缺乏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投入,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基本含义[1]是指在学部范围内,为同专业或同年级的同课程指定专一的课程负责人,由该负责人管理调度所有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和教学业务,自此该门课程的相关教师遵从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期中末考试、统一阅卷等的一套新型的教学体系。此外,课程负责人还负责召集各任课教师就各自教学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定期地沟通和交流。此种教学模式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不同,课程负责人更注重教学上的管理与沟通,是为了保证良好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兼有教学和行政角色的职务。课程负责人制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学科、进课程,进课堂,为学院的课程、专业和学科的团队建设提供更新的教学模式。
教研室是目前高校教学最基层的管理单位。这种制度在行政管理上有一定好处,一方面使得教师有一定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便于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研究。但是,《实验诊断学》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其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涉及多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如“脱落细胞的检测”、“体液及分泌物的检测”、“尿液及粪便的检测”等),涉及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以及分子诊断学等学科,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门类多(如临床医学、口腔、预防、麻醉等),不同的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也随之不同,这使得全部教学均完全由教研室教师承担难度较大。课程教学没有负责人,就会各自为政,教学无章可循,进度和教学质量从而无法保证。只有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课程负责人制鼓励教研室之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相互兼课,承担的内容可以是一章甚至是一个部分,从而打破了教研室管理的局限性,淡化教研室概念,形成一种握紧拳头的势态,能发挥教学的根本能力,服务全面素质教育。
目前检验学院实行“院科合一,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即整合检验学院和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的师资和设备资源,为学生搭建起早期接触临床和科研的共享平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实现无缝对接。依据《实验诊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授课学时会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临床教师在检验科的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固定的在校时间,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大,管理上也比较松散,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兼任教师进行良好的管理。因此这就需要授课进程要统一,大纲要统一,教师可共同备课,这样对于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学上的问题)大家还可以有个相互沟通的机制。
为完成课程建设的任务,课程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教学工作,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治学严谨;已长期担任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或多年担任该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且教学效果优良、并在该课程或相关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有突出成绩、并有志于课程建设。
基于以上要求,实验诊断学的“课程负责人”选择主要通过教师自荐或教研室提名,经广泛征求意见,学院领导审定而产生。这种选拔模式主要以对人才的感性认识和定性评价为基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指标难以量化、标准化。有研究者采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程乾生教授提出的属性层次模型( Attribute HierarchyMode,AHM)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定量评价系统模型[2]。这一模型为我们选择课程负责人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将逐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负责人的选择更趋合理。
自2010年实验诊断学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以来,该制度对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加大了对教学的精力投入,进一步推动了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解决了我院教学管理中的许多难题。具体表现在:
通过管理课程负责人,实现了专职教师和临床教师更有效的沟通。临床教师进入课堂参与教学,使专职教师尽快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更贴近临床一线。同时,由课程负责人牵头,临床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备课,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大学的教学规范是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多个老师教授同一门课程,各自随意制作,不互相学习、互相研究,取长补短,很难提高其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有利于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范,从而能够使得教学的全过程克服无人负责的局面,也利于教学成果的长期积累。
课程负责人通过统一安排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起到了关键把关作用。同时,课程负责人统一协调每位老师的教学任务,珍惜老师的有限精力和时间,发挥每个老师的优势,实现“统一与协作”,把课程教学的环节抓好,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验诊断学》考试成绩优良比率逐年上升,不及格比率明显下降。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生评生活动中,每位授课教师的得分均在90分以上。
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探索及实施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负责人制度虽然已经实施两年多,但实际上还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制度的框架和运作某种程度上还不够清晰,课程负责人应该承担职责界限不明。
第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的教学课程,一般来说要求的是大纲、进度、考试及考试方式、阅卷等都是统一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自主发挥,抑制了少数教师在教学上的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部分老师的改革精神,教学特色、( 教学)创新产生压抑,会抑制他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第三,目前还尚未完善或制定课程建设负责制的系列文件,如课程建设评价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教学工作细则以及对课程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等。
虽然有上述的不足和改进需求,但从常久看来,《实验诊断学》课程负责人制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我院传统单一的教研室主任负责的现状,还搭建了临床教师与专职教师互相学习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我院教师参与教学、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打下了基础。
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从字面上的独立的理论授课,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为了完善和深入这一工程,我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对大家都是一个期待和鞭策。
[1]杨德玲,黄群,吴悦.课程负责人制度:源起、初建、发展及未来走向[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6:75-80
[2]高辉,左国超,花海燕.属性层次模型在课程负责人选聘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