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西湖景观的造就

2013-01-27 00:53
中国水利 2013年18期
关键词:苏堤钱塘武林

邓 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100048,北京)

杭州西湖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将近2 000年的悠悠岁月里,西湖,从一个海湾的泻湖,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成为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济运水库,到 “人间天堂”、世界文化遗产地,贯穿着水利工程对景观的影响与塑造,体现着人与自然长期良性的互动。

古时西湖还是与钱塘江相连的一片浅海海湾。约在2 000年前的汉代,由于泥沙的淤积,杭州的陆地形成,西湖脱离海湾始成泻湖。东汉时,功曹华信筑防海大塘,西湖与钱塘江涌潮最后才被隔绝,因此唐代以前西湖均称为钱塘湖。历代杭州官民防海抗潮、筑堤浚湖,长期不懈努力,使西湖最后形成,逐渐定型、稳定。西湖形成至今,几番兴治,面积总体上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与泻湖易淤积的地质特点有关。西湖的演变史,贯穿着“淤塞—疏浚—淤塞—疏浚”不断循环的过程。自唐至清较重要的西湖疏浚治理工程就有23次,如果没有历代疏浚整治,西湖早已湮没。

唐时,杭州城地近江海,地下水味咸苦,不宜饮用。唐代宗时(763—779年),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内主持修建了相国井、西井、方井、金牛井、白龟井和小方井六井,其实是六处储水池。掘地为沟,井底埋设瓦管、竹筒引西湖水入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食”,基本解决了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

唐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杭期间,他主持了两项相辅相成的大工程:开挖六井及浚治西湖,沟通了西湖与杭州城市及京杭大运河的关系。经过实地考察和周密调查,白居易于长庆三年(823年)主持修建了拦湖大堤,“始筑堤捍钱塘湖 (西湖时称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该堤大致位于今宝石山东麓向东北延伸至武林门一带,时人称“白公堤”,今之“白堤”当时称白沙堤或沙堤。大堤工程由湖堤、涵洞、溢洪堰等组成,增加了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库,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联合使用,灌溉钱塘 (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土地千余顷,解决了运河航运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之争。湖堤建成,白居易专门撰写 《钱塘湖石记》,说明了筑堤的作用、灌溉的方法,亲自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规定大雨季节要严密防范溃堤;水位过高时由预留的“水缺”泄水,再高时同时启放水闸和水涵。如今圣塘路口的水坝亭子上,还立着这篇《钱塘湖石记》。而最早出现有记载的“西湖”名称,也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五代和北宋,对西湖进行了多次整治。其间苏东坡两任杭州父母官,两次修理六井、治理河道、疏浚西湖。元祐五年 (1090年),更上书宋哲宗《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作出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提出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之后苏东坡集资3.4万贯,动用了20万工,疏浚西湖。在施工中,将疏浚中挖出的淤泥葑草堆为长堤,便筑就了今天的苏堤。如今的苏堤春晓仍然是驰名中外的西湖胜景。经过三四个月的疏浚和治理,西湖恢复了景观,由涌金门以西湖水灌注城中盐桥河,城内诸河与运河有了西湖可靠的水源保证,又无江潮泥沙淤积之患,显示了治河理论水平与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南宋时,杭州作为都城,城区人口已超过50万人,居民用水仍取于西湖,有专门沉砂与净化水的设施。当时城内河渠既作为运河的输水线路,又是京杭运河向城内的延伸。

元代以后多次修治中以明代杨孟瑛主持的成效最为显著。正德三年(1508年)3月,杭州太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 亩(15 亩=1hm2),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淤泥,一部分将苏堤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呼之为“杨公堤”。

由于泥沙淤积,陆地继续向大海推进,杭州城的地下水水质逐渐淡化,西湖向城内供水作用减小。在西湖的开发中,利用天然风光、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旅游事业日益兴旺,如今西湖已由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转化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水利工程对西湖景观的造就,从来不是挖湖修堤这么简单,西湖的两次重要重塑在唐宋。唐朝,治理西湖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宋朝的设计者则是大文豪苏东坡,虽然当时治理的初衷是民生,但是从西湖的整体到细节,无不体现诗人的审美和情怀,即便是一条长堤一座小桥,都成了千年不变的审美标本。白苏二人为西湖树立了一个美学意义上的标杆,以后的历代主政者也都以白苏二人为摹本,进行西湖的人文塑造。西湖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文化理念,而西湖的人文美则渗透了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

[1]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本.宋史·河渠七[M].北京:中国书店,1988.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苏堤钱塘武林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苏堤漫步(外一首)
苏堤杂花
观钱塘
白居易写诗
叮铃铃,叮铃铃
观 潮
我喜欢
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