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权 高列花 周 敏 李智红 欧阳庆武 张 莉
(武汉市普爱医院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33)
冠心病猝死是心脏病死亡率中最常见的病因。心脏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死亡,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进展,多在起病1 h内死亡〔1〕。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冠心病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分析冠心病人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冠心病猝死发生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理论指导。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发生冠心病猝死的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4人,女16人,年龄35~78〔平均(56.8±16.4)〕岁。急性心肌梗死诱发死亡27人,陈旧性心肌梗死5人,心绞痛患者3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人。
1.2 方法 根据资料对猝死诱因、先兆症状、吸烟史等既往患病情况及个人史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等对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症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胸片计算患者心胸比率;心脏彩超检查患者心脏功能。
2.1 冠心病猝死诱因 发现诱发猝死的因素有吸烟、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用力排便以及暴饮暴食等因素,其中有22例存在吸烟史,占总人数的55.00%;存在过度劳累诱发因素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5.00%;患病前存在情绪剧烈波动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7.50%;因用力大小便诱发猝死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50%;因暴饮暴食诱发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00%;其中不明原因有2例,占总人数的5.00%。
2.2 冠心病猝死先兆 患者发生猝死前多有胸部闷痛、心悸等心肌缺血缺氧表现,以及呼吸困难、极度乏力、出冷汗等临床症状。其中存在胸部闷痛不适感觉的患者有17人,占总人数的42.50%;以呼吸困难为先兆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50%;以乏力为表现的患者有3人,占总人数的7.50%;有4例患者猝死前出现出冷汗,占总人数的10.00%;另外有11例患者无先兆出现,占总人数的27.50%。
2.3 冠心病猝死心电图 猝死患者心电图主要有室性早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ST段持续压低 >0.075 mV、左心室肥厚、室速、室颤等改变,几乎每例患者都发生了心律失常。其中发生室性早搏的有33例(82.50%);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有3例(7.50%);束支传导阻滞10例(25.00%);ST段持续压低>0.075 mV 11例,(27.50%);有左心室肥厚表现者31例(77.50%);发生室速、室颤 35例(87.50%);心电静止7例(17.50%)。
心脏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死亡,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进展,多在起病1 h内死亡。冠心病猝死是发生心脏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有很多因素可以诱发冠心病猝死。本研究提示吸烟、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暴饮暴食、用力排便等因素均可诱发冠心病猝死的发生,其中吸烟是冠心病猝死发生最大的诱因。吸烟时患者心率加快,过度劳累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均可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收缩,心脏血流灌注减少,心肌细胞兴奋性改变,发生室颤的概率增加〔3〕。研究显示,吸烟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猝死的发生率,男性患者可能增加10倍,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增加4.5倍〔4〕。因此加强冠心病患者对吸烟的危害性的认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寒冷刺激,适度饮食,对于预防冠心病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猝死发生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出现,如心绞痛发作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肌梗死时患者出现胸骨后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等症状。本研究结果提示如果冠心病患者存在胸部闷痛、心悸等心肌缺血缺氧表现,以及呼吸困难、极度乏力、出冷汗等临床症状,要高度警惕,及早预防和避免猝死的发生〔5〕。本文还对40名冠心病猝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是冠心病猝死发生的危险指标。这与相关研究〔6〕结果一致。对患者既往病史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往往存在高血压病史,因此对于存在高血压的冠心病人,要在严格控制血压、合适选择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监测心电图,预防猝死发生〔7〕。还有研究显示,冠心病猝死多发生在上午7~11点,这与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中儿茶酚胺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室收缩能力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8,9〕。对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治疗缺血缺氧等症状,严格掌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搭桥术的适应证,对无禁忌证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猝死发生率〔10〕。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提高预防冠心病猝死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冠心病猝死发生,降低冠心病猝死发生率。
1 生部政府信息公开专题《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年调查地区剧名慢性病发病患病率和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EB/OL〕.〔2010-44-10〕.http://www.moh.gov.ca/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0/index2010.htm.
2 张 钰,杨 敏,陈 畅,等.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9;7(6):426-8.
3 曹保卫.28例青壮年冠心病猝死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3):96-7.
4 董钰柱.院前抢救心脏骤停144例心肺复苏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7;16(4):286-7.
5 Wachtell K,Okin PM,Olsen MH.Regression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during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and reduction in sudden cardiac death.The LIFE Study〔J〕.Circulation,2007;116(7):700-5.
6 蒋文平.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1):1-2.
7 曾春芳,何喜民,李天发,等.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9):36-7.
8 岑凯怡.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临床相关因素与心电图表现特征分析(附135例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2):1886-7.
9 喻俊颜.冠心病猝死及心脏复苏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7):216-8.
10 徐家文,李清群,丁继平.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0):759-6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