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镇 王德阳 邢曜耀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影像科,江苏 无锡 214060)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是HCC临床诊疗和预后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 CT(MSCT)在HCC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探讨HCC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内科收治的HCC患者(HCC组)48例,回顾螺旋CT表现。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5~82〔平均(57.5±8.6)〕岁。入院后均常规行甲胎蛋白(AFP)与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诊断均符合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与体重减轻。其中无症状12例,上腹疼痛11例,全身不适7例,发热6例,厌食4例,体重减轻10例,出血4例,黄疸2例,肝性脑病1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8.3±3.5)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均无心、肺、肝、脑、肾疾病。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标准 (1)排除近3个月内消化道大出血者及使用升高血细胞药物者;(2)排除严重感染、肿瘤破裂者,以及使用过血浆、血小板者;(2)排除可能引起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过高的因素,如肿瘤(HCC除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
1.3 方法 CT仪器采用进口的日本东芝4排螺旋CT机(Aquilion4)。采用挪威奈科明造影公司生产的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Omnipaque)。扫描前嘱病人饮清水500~1 000 ml,并指导训练呼吸。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放松。扫描参数:扫描模式螺旋 1.0 s,层厚3 mm,螺距 0.875∶1,重建间隔1.25 mm,电压120 kV,220 mA,进床速度8.75 mm/s,扫描时间0.7~1 s,距阵512×512,视野(FOV)350 mm ×350 mm,对比剂浓度300 mg/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掌背静脉或肘前区浅静脉注欧乃派克(上海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00593),固定速率3.0 ml/s,总剂量按1.5 ml/kg计算。注射完毕后30 s对所选肝脏肿块最大直径的相邻四层靶层面行动态增强扫描,层厚10 mm,电压120 kV,250~300 mA,进床速度10.0 mm/s,螺距为1。注射完毕后70 s以同样条件作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肝下缘。对于较小的病灶可采用2~5 mm薄层无间隔连续扫描与增强〔2,3〕。适时调节窗宽及窗位,以保证肿瘤包膜对比度。
1.4 图像处理 将原始数据传入GE-AW4.0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1 两组CT腹腔血管显示率比较 HCC组腹腔血管的显示率为81.5%(391/480)明显高于正常组腹腔血管的显示率〔96.0%(192/200),P<0.05〕。
2.2 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结果 HCC组48例中,双期扫描结果肝肿瘤包膜呈完整或不完整环形线状高密度影14例,未显示有明显包膜13例,其中肝动脉期肿瘤包膜表现为高密度15例,低密度10例,无明显包膜23例。肝门静脉期肿瘤包膜表现为高密度32例,低密度4例,无明显包膜12例。肝动脉期无明显包膜、门静脉期肿瘤包膜表现为高密度11例,肝动脉期肿瘤包膜低密度、门静脉期肿瘤包膜表现为高密度7例,低密度3例,无明显包膜2例,肝动脉期肿瘤包膜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无明显包膜2例。
2.3 两组腹腔各级动脉轴位、MIP、VP情况比较 HCC组腹腔各级动脉轴位、MIP、VP血管受侵例数、级数三者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MIP受侵例数、级数最显著,VP次之,轴位血管受侵不容忽视;正常组腹腔各级动脉轴位、MIP、VP血管显示良好,三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HCC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HCC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40~49岁群体,男性多于女性〔4〕。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体征,常见右上腹疼痛与体重减轻,部分伴有发热、浑身无力、消化道出血、黄疸、肝性脑病等症〔5〕。据报道,极早期HCC病灶切除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为93%,早期HCC病灶切除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为54%〔6〕。早期诊断是HCC临床诊疗和预后的关键。但由于肝脏是实质性脏器,密度差异不显著,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分辨其解剖结构改变与病理学变化。近年来,随着MSCT等众多软件的快速开发和高分辨率扫描技术的普及,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不断提高〔7〕。较之常规X胸片,CT具有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等优点,易于显示肝内细小结节及网织状间质性病变,可早期发现HCC各型的特征性表现,明确肿瘤大小与合并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掌握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帮助疾病分期,从而决定预后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已成为诊断HCC的首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本研究结果表明,螺旋CT平扫时,肝肿瘤多显示为低密度改变(这可能与肝门静脉供血减少使得HCC以外肝实质性低密度改变有关),部分和改变周围肝组织显示为等密度,极少数呈高密度。MSCT增强扫描时,HCC血供丰富,扫描动脉期肿瘤增强明显。小的病灶可见均一增强浓染,大的病灶因内部间壁导致血管结构不同,显示出不均匀的增强效果。当造影剂增强,肝门静脉期肿瘤显示为低密度改变时,较螺旋CT平扫病变范围稍有缩小,边界更为清晰。这与肝癌主要依靠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主要依靠门静脉供血,时相不同所导致。此外,当肝动脉与门静脉短路,动脉期增强显示为HCC与部分周围肝实质高密度征象时,提示肿瘤浸润门静脉。CT平扫时,HCC包膜呈肿瘤边缘低密度环状带。CT增强扫描时,HCC包膜呈肿瘤周围环状增强。HCC的鉴别诊断:(1)血管瘤:螺旋CT平扫时肿瘤显示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显示为早期边缘强化,且增强区域可见进行性向病灶中央扩散;(2)转移性肝癌:多见有原发癌病史者,病灶常为多发,螺旋CT增强扫描时显示为病灶中心低密度,边缘高密度,但低于肝实质,病灶呈“牛眼征”改变;(3)肝脓肿:一般情况下,早期肝脓肿与HCC螺旋CT扫描均显示为低密度占位,大的肝癌中央可见坏死,这点与肝脓肿相似。二者的鉴别主要依据螺旋CT增强扫描后病变的特性差异〔8〕;(4)肝硬化结节:临床上将结节明显强化诊断为HCC,但当结节仅轻度强化或血管造影见轻度染色时,则较难诊断。此时应借助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螺旋CT平扫时肝硬化结节较正常肝组织密度高;螺旋CT增强后结节强化效果不如正常肝组织明显,呈均一低密度或密度相当;肝门静脉内未见癌栓形成。综上所述,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对HCC肿瘤供血动脉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度,可为肝病变的程度、范围提供准确诊断依据,是HCC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影像学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1 邢古生,王 爽,欧阳汉,等.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4.
2 丁 可,刘满荣,杨新官,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平扫为等密度的肝细胞癌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685-8.
3 肖运平,梁 斌,肖恩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富血管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673-6.
4 常 进,郭一清.肝脏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4):526-8.
5 徐桂军,朱建友,翟慎国,等.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4):253-6.
6 朱旭娜,苏 丹,柯谢东,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癌与肝内静脉血管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的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9;22(1):30-3.
7 卢贺峰,金吕祥,张雪松,等.16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9):3708-9.
8 吴嘉兴,梅铭惠,邱维加,等.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7):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