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贤,史秋梅
(1.河北省昌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昌黎066600;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科院,河北 昌黎066600)
2011年7月,秦皇岛市昌黎县刘台庄某养殖户饲养的500只水貂发生了一种以腹泻、便血为特征的急性病例。饲养员曾采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新霉素饮水,百毒杀消毒等措施,但收效甚微,不能控制病情发展,3d内死亡水貂53只。该貂群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确诊为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水貂出血性肠炎,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了病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该病发生于断奶前后的幼貂、1~2月龄的仔貂,成年貂及老年貂很少发病。病貂体温不高,腹泻,呕吐,排出水样粪便,有的水貂见有血便,有的吐血后死亡,病貂粪中有长短不一的黏膜组织。出现症状后一般1~3d死亡,有的4~6d死亡。对死亡的水貂进行尸体剖检,主要病变在消化道。胃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胃肠内充满棕色黏液,腹水增多,肠道臌气明显,肠黏膜脱落不全,肠壁菲薄,充满气体,盲肠内有大量血块,直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颌下淋巴结肿胀,肝脏呈土黄色、质脆易碎,有坏死灶;脾脏轻微肿胀;心肌呈淡红色,心内膜有点状或带状出血;肺脏表面大量出血;膀胱积尿。
2.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新鲜病死水貂肝脏、脾脏、心血、肺脏分别进行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均见有数量不等的革兰阴性单个、成双的中等大小杆菌。无菌取上述病料接种普通琼脂,37℃培养24 h,在麦康凯琼脂上见到生长良好、光滑、边缘整齐、均匀粉红色、不透明的菌落;伊红美蓝琼脂上为黑色有金属光泽的菌落;血琼脂培养基产生溶血环。镜检均为革兰阴性菌,两端钝圆的小杆菌,疑似大肠杆菌。
2.2 生化鉴定 将细菌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各种微量发酵管中,37℃培养48h,结果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蕈糖、果糖、蜜二糖和棉子糖产酸产气,甘露醇、木胶和阿拉伯胶产酸产气;山梨醇出现迟缓发酵,不发酵卫矛醇、侧金盏花醇、赖氨基酸和水杨素;不利用柠檬酸盐和尿素;甲基红、吲哚、ONPG、氧化酶试验阳性;石蕊牛乳试验红色;V-P试验、明胶液化试验阴性;TSI反应模式为:斜面产酸/底层产酸产气,不产生H2S。
2.3 动物接种试验 选用10只健康小鼠做动物试验,分为2组,每组5只。第1组用分离菌24h肉汤培养物,腹腔注射,每只0.2mL;第2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结果第1组小鼠24h后出现精神沉郁,腹式呼吸,有的口腔出血,24~72h全部死亡。剖检见到小肠黏膜岀血,肠系膜血管充血;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心肌弛缓,冠状沟周围有出血点;有的脾脏肿大,有散在的出血;肾脏皮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用肝脏和心血等涂片镜检及接种普通琼脂分离培养,结果所得细菌与2.1和2.2所述形态和生化特性相同。第2组全部正常,无一发病。
通过以上综合诊断,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2.4 血清型鉴定 将细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上,37℃培养12h,用灭菌的石炭酸生理盐水2mL反复冲洗普通杆菌的O抗原。取10mL待检的抗原滴于载玻片上与已知的标准血清混合,同时取10mL石炭酸生理盐水与抗原琼脂斜面,使细菌溶于其中。把斜面里的石炭酸生理盐水倾倒于小试管中,121℃2h高压灭菌,制成大肠混合作为对照,3min内观察有无凝集现象。结果显示,该菌的血清型为O23。
2.5 药敏试验 选5种常用抗菌药,用常规纸片法对分离的绿脓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其对头孢拉啶、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荮性。
首先将发病水貂进行隔离,对食槽及饮水槽用5%漂白粉彻底清洗消毒,笼舍、粪便等用5%热火碱进行喷雾消毒;粪、尿等排泄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病貂与假定健康貂隔离饲养,对病死貂扒皮后焚烧、深埋。调整饲料,选用新鲜、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全价的饲料。根据分离菌及药敏情况进行治疗。对已发病的貂选用敏感药物头孢拉定,肌肉注射,每日2次;另外用左氧氟沙星拌料饲喂。治疗3d,病情得到了控制,病貂基本痊愈。
大肠杆菌是水貂肠道中的一种常在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当水貂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呈现致病性。在气候突变、管理不当时,幼貂容易受寒感冒,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环境中和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容易入侵机体,造成水貂发病,所以在养殖中应加强管理,尽量投喂新鲜饲料。
发病后选择高敏药物来治疗,本试验所做药敏试验中只有头孢拉啶效果较好,其他药物抑菌效果均不理想。15种抗革兰阴性菌药物中毫无作用的竟达7种,这可能与养殖户长期不规范用药有关,因此水貂发生大肠杆菌病时应认真找出各种诱发因素,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敏药物治疗,不能盲目用药。
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经常清洗水塔并进行饮水消毒,同时断奶后的幼貂、仔貂食物全部熟喂。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1] 布坎南 R E,吉本斯 N 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M].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译,8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