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华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2011年5月下旬,义县某养羊户有7只山羊羔突然发病,数分钟内死亡2只,2~4h内死亡3只,2天内又死亡2只,病死率100%。死亡的山羊是膘情较好的2月龄大羔。死亡分散在圈舍、放牧途中和放牧地。发病后畜主自行购入阿莫西林进行治疗,但无效果。该群山羊膘情较好,以往没见任何疾病,也没打过任何疫苗和驱过虫。羊只平时采食良好,全天放牧不补料,饮水即在沟塘边的积水坑。
羊群在放牧过程中有的山羊羔突然发病,病初相继出现2只山羊离群倒地抽搐,很快死亡,无明显症状。有2只山羊,肌肉抽搐,磨牙,口涎增多,眼球转动,倒地,四肢做划泳运动,随后头颈显著抽缩,2~4h内死亡。有1只山羊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3~4h内死亡。有2只山羊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初步态不稳,以后倒卧,继而昏迷,在2天内衰竭死亡。
死亡的山羊尸体腐败迅速,腹部臌胀,可视黏膜发绀。剖检3只,真胃膨满,充满食糜,在胃底腺区有出血,黏膜坏死、溃疡。小肠黏膜出血,特别是浆膜下严重出血,浆膜表面呈暗红色,似血肠,切开肠管见黏膜呈暗红色血样,肠黏膜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肿大、软化有波动感,有2只是一侧性,另1只是两侧性的。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增多,渗出液呈澄黄色透明,暴露在空气后不久凝结呈胶冻状,心脏扩张,心肌柔软,心内膜、心外膜呈点状或斑状出血。有1只羔羊的肺充血、水肿,肺的被膜下有出血点。胆囊扩张,积有多量淡绿色稍黏稠的胆汁。
3.1 试验材料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羊的心血、肝、脾、肾脏等病料。
革兰染色液、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肝片肉汤培养基、绵羊血琼脂平板培养基、牛乳培养基,上述染色液和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备。微量糖发酵管,购自上海医化所,产气荚膜梭菌定型血清,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试验动物用豚鼠,购置医学院动物中心。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形态学检查 无菌采集病死羊心血、肝、脾、肾,进行涂片和触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3.2.2 细菌分离培养 将无菌采集的心血、肝、脾、肾病料分别接种在肝片肉汤及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上,在厌氧环境中,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8~24 h,观察细菌培养特性。取上述培养物涂片镜检,观察细菌形态特征。
3.2.3 纯培养 钓取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上典型菌落,划线接种于绵羊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8~12h。
3.2.4 生化试验 将绵羊血琼脂平板上细菌分别移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果糖、淀粉发酵管及牛乳培养基,37℃培养8~12h后观察结果。
3.2.5 肠毒素检查 取病死羊回肠的内容物100 mL,加4倍生理盐水稀释,充分混合后,3 000r/min离心10min,取其上清液分别给2组豚鼠腹腔注射0.2mL,0.5mL,每组5只。观察其发病死亡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肠毒素存在。同时设3只豚鼠为对照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5mL。
3.2.6 毒素定型试验 用前述回肠内容物上清液各0.4mL分别与A、B、C、D型产气荚膜梭菌定型血清各0.1mL混合,置于37℃恒温箱内中和50 min。其后分别给5只试验豚鼠腹腔注射。同时另外给3只豚鼠单独注射0.4mL回肠内容物之上清液作对照。
3.3 试验结果
3.3.1 细菌形态学检查 经100倍油镜检查,涂片上均见有两端钝圆,革兰阳性大杆菌,单个存在或2~3个菌体相连的短链,有荚膜。
3.3.2 细菌分离培养特性 肝片肉汤培养基 经37℃培养8h后,肝片肉汤浑浊,有气泡产生;培养24h,管底形成白色沉淀物。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 经37℃培养8h后,形成圆形或圆盘形中央隆起的浅灰色菌落,有溶血环或双溶血环。取上述培养物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阳性大杆菌,与病料涂片上的细菌形态一致。
3.3.3 生化试验结果 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产酸产气,不分解甘露醇、淀粉。在牛乳培养基上产生“暴烈发酵”现象。上述生化反应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生化特性。
3.3.4 肠毒素检查结果 注射病死羊回肠内容物上清液的2组豚鼠分别于4h和10h后死亡,对照组健活。说明病死羊肠内有肠毒素存在。
3.3.5 毒素定型试验结果 注射A、B、C型血清(抗毒素)+肠内容物(肠毒素)的豚鼠和只注射肠内容物的对照组豚鼠均先后死亡,只有注射D型血清+肠内容物的豚鼠存活。据此可判断肠毒素为D型。
4.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诊断本次疫情为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山羊肠毒血症。
4.2 当羊群中出现本病时,立即转移到高燥的地区放牧。避免喂食蛋白质过多的饲草、饲料,及鲜嫩多汁牧草,避免在沼泽地或水田放牧,放牧时避免饮坑沟中不清洁积水。
4.3 在常发病地区,应定期注射羊肠毒血症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