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磊 苏 娜 苟永慧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可能为患者感染HIV病毒后,严重影响机体的血脂代谢及凝血功能,同时还可以刺激体内炎性介质的释放〔1〕,使得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HIV阳性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我院及友邻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HIV阳性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2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AMI)组,分别27、25和20例。UA组男19例,女8例,年龄55~70〔平均(63.34±5.21)〕岁;STAMI组男18例,女7例,年龄58~75〔平均(66.24±6.51)〕岁;NSTAMI组男 14例,女 6例,年龄 54~73〔平均(61.51±4.42)〕岁。三组性别及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
1.2 检查方法 于患者入院时立即抽取肘静脉血,迅速将血液标本送至化验室,进行CRP检测,同时在患者入院4~6 h时再次抽取肘静脉血,迅速送至化验室行cTnT测定。检验仪器均应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
2.1 三组CRP水平比较 NSTAMI组CRP水平〔(39.45±5.04)mg/L〕明显高于 UA 组〔(16.04±3.09)mg/L〕、STAMI组〔(31.20 ±3.01)mg/L〕(t=-17.876,P=0.000;t=-6.453,P=0.000),同时STAMI组CRP水平明显高于UA组(t=-19.678,P=0.000)。
2.2 CRP与cTnT相关性 所有患者的CRP、cTnT含量分别为〔(27.81 ±10.40)mg/L〕、〔(0.29 ±0.20)μg/L〕。CRP 与cTnT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即CRP越高的患者其cTnT也越高(r=0.686,P=0.000)。
CRP是机体自身所产生的一种微量炎症反应蛋白,是参与机体免疫的一种重要物质。生理条件下,该物质在体内含量极少,当机体受到急性或亚急性损伤时,CRP在体内的含量可大幅度升高,以激活机体的补体系统。CRP血清浓度与机体的炎症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2〕。当患者感染HIV后,因体内的脂类代谢及凝血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引发机体产生炎症性反应。脂类代谢及凝血功能异常,使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动脉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大幅度上升,而炎症反应对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动脉内血栓形成有诱发作用〔3〕。使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机体的损伤。而CRP因在炎症反应时在血中的含量明显提高,所以对于急性冠脉症状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4,5〕。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的患者冠状动脉内破裂斑块的形态不同致CRP含量不同〔6〕。cTnT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其在血中的含量可间接反映患者心肌损伤程度〔7〕,其含量越高,提示心肌损伤程度越重,由此而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越重,导致反应机体炎症反应的CRP也随之升高。综上所述,在HIV阳性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检测血中CRP含量,对评价HIV阳性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严重程度有积极作用。
1 李 莉,卢洪洲.HI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5(10):523-5.
2 Maseri A.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 and ischemic events-exploring the hidden side of the moon〔J〕.Engl L Med,1997;336(7):1014-6.
3 Haverkate F,Thompson SA,Pyke SAM,et al.For 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on thrombosis and disabilities angina pectoris study group.Produc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protein and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in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J〕.Lancet,1997;349(12):462-6.
4 刘海波,高润霖,陈纪林,等.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00;5(15):364-5.
5 颜京瑞.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09;29(1):19-20.
6 刘海波,高润霖,陈纪林,等.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130-1.
7 杨振华,潘柏中,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