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君张利斌江庆辉
(1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北京 100091;3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45;4江西省万年县林业局 335500)
国家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林规划研究
——以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为例
唐学君1,2张利斌3江庆辉4
(1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北京 100091;3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45;4江西省万年县林业局 335500)
通过对江西省靖安县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林景观资源现状分析,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该公园生态风景林规划进行探讨研究, 提出新的景观开发策略,以期创建多树种,生态交流结构稳定,具有区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景观生态格局。
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林;景观规划
生态风景林是指符合风景林设计要求的具有专门防护功能的林种,即兼有防护功能的风景林。生态风景林是森林公园地域内的森林植被景观,由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群落组成,是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和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基础.[1]
本文通过对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林景观资源现状特点的分析,对公园的生态风景林规划进行探讨研究。
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江西省靖安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50′~29°31′,东经115°~115°35′,公园总面积12133.0 hm2。公园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森林类型较丰富,海拔800m以下多为以壳斗科、樟科、茶科等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等;海拔800m左右有以甜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海拔800m以上为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山脊部分为以杜鹃类、短柄袍栎、交让木等为主的矮林或灌木林。
2.1 纯林为主,抗病虫害能力、稳定性差
通过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公园内植被类型中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竹林等景观分布广,公园内森林植被景观总体表现出以纯林为主,抗病虫害能力、稳定性差。
2.2 缺乏季相变化,景观较为单调
通过斑块规模分析,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等在斑块面积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林分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林分结构相对简单,缺乏森林层次变化,森林色调、季相比较单调,森林缺乏垂直结构变化的自然美,可观赏性差。
2.3 林分内部发育不成熟,森林可进入性差
受人为破坏及松材线虫危害影响,致使许多林分在下层更新发育不完全时加剧了内部种群的竞争,导致当地林分退化,林内速生种迅速蔓延,取代当地顶极群落形成倒退的植被林分,林内各层自然更新被破坏,杂灌丛生,可进入性极差,这也导致森林休闲价值难以发挥。
3.1 地域特色、适地适树原则
各种景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首先要做到适地适树,根据当地植物调查的成果,挖掘利用乡土植物,充分发挥其生态上的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和生长旺盛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其次,要规划好植物群落的合理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种植点的配置)和垂直方向上适宜的混交类型(即结构的层次性),即以天然植物群落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以地带性植被,即顶极植物群落为发展目标。
3.2 生态恢复优先原则
以保护境内山地土壤、河流周围植被、现有林木资源及恢复生态脆弱地带的防护能力为基本前提。对本境内的宜林荒山、荒地、退耕地应优先进行造林,采用适宜本地生态环境生长的生态型及经济型乔灌林木,美化森林公园环境。生态效益差、树种结构不合理的植物群落,根据林地条件、生态习性,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为原则,突出生态植物景观。
3.3 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景观都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功能与结构。因此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应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的景观特征,同时又要注意实效和可操作性,充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创造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
3.4 保护、改造和培育相结合原则
以保护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为前提,遵循改造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景观改造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当改造。充分利用原有建筑与服务设施,节省建设投资,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加快改造步伐。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树种,建设复层混交林,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5 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应充分重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它们是当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景观的可持续性是人与景观关系的协同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同性建立在满足人类需要和维持景观生态整合性之上。景观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2]景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性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景观的整体优化。
4.1 规划总体思路
通过因地制宜地实施“造、补、改、疏、育”等生态经营措施与手段,森林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明显提高,总体上生态风景林以针阔混交林景观为主,阔叶林、竹林等景观均占一定比重,从而达到春日山花烂漫,夏日绿树成荫,秋日色艳果香,冬日绿意盎然的森林季相景观,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2 生态风景林规划
4.2.1 马尾松林景观规划
马尾松林,树种单一,景观单调。为提高森林景观价值,马尾松林景观改造,主要从增加色彩和树形变化入手,增加针阔混交林比重,降低现有针叶林比例,即“裁针增混”。适当补植落叶阔叶树种和珍稀树种,营造以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间种的植物可选择麻栎、小叶栎、刺槐、合欢、栾树、木兰科、槭树科等树种。林中还可栽植胡枝子、华山矾、映山红等灌木,使之形成复层的群落结构,促使其逐步演替成针阔混交林,在水平和竖向结构上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
4.2.2 杉木林景观规划
杉木自行调节和自行施肥的能力较差,消耗地力较大,因此需对部分杉木林采取间伐的方式逐步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以改善林地土壤,并恢复土壤肥力。为此,在不破坏其地带性植被的要求和前提下,为提高区域内的景观多样性,增强各功能系统在生态过程中的有机联系与整体协调发展,增添景观的美学效果,采取“裁针保阔增混” 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部分杉木林经人为调控逐步演替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可形成杉木与檫树、紫树、木荷、南酸枣、苦楝、黄柏、杜仲、楠木、拟赤杨、油桐等的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其物种多样性,使其抗病虫害能力和稳定性增强。
4.2.3 竹林景观规划
竹林具有独特的景观,纯林林冠整齐,色调一致,林相整齐,单层郁闭,并且有独特的韵味。竹林小径中可配植梅、樱花、桂花等,使春有吐艳的樱花、夏秋有飘香的桂花、深冬有早春傲霜的梅花,丰富了竹径的四季景观。可选择的伴生树种有枫香、木荷、枳椇,灌木可配置乌药、冬青、映山红、紫金牛等,草本植物淡竹叶、景天、苔草等。
4.2.4 其它硬阔林景观规划
其它硬阔林主要由苦槠、米槠、甜槠、青冈栎、小叶青冈等组成,在抚育和林分改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保留好原有的硬阔林,同时增加柿树、桃、梨等的观果、观花植物,以进一步美化和彩化周边环境,在形成特色景观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注意对藤本及地被植物如紫藤、络石等的保护和开发,因其生长力旺盛、生命力强,能起到良好的固土作用及景观效果。结合景点的特色及季相的特点,力求形成春夏秋冬,不同季相的森林景观效果。
“春”——花:增加常绿树种的数量,形成基调,同时在林缘种植早春灌木及花卉。上层选用常绿、春天开花的木兰科植物如:深山含笑、白玉兰等。中层大片种植桃、梅,以丰富色彩,在光照充足处种植樱花、紫荆等。下层植白鹃梅,林下引种映山红。同时可形成桃、梅的专类园。
“夏”——荫:主要栽植浓荫植物,重点配置色叶微差树种。在绿色背景下,力求丰富的绿色系列变化。选用的植物有:广玉兰、厚朴、石榴、紫薇、木槿、合欢等,可用杜鹃(映山红)作春夏景的过渡。
“秋”——艳:以增加色叶树种的数量为主(其中以秋叶黄色的植物为主),同时增加桂花的数量,形成整体性较强的景观效果。在秋景区域中以枫香、乌桕、槭树、银杏等为主,达到万紫千红、层林尽染的艺术效果。
“冬”——翠:以松、竹、梅为基调树种。其中“松”以马尾松、罗汉松为主,“梅”以腊梅、梅花为主,以雪松展现枝条及表达雪景。
4.2.5 灌木林景观规划
灌木林分布在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缓冲区内。对于核心区内的灌木林,因其坡度较高,应以发挥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为主,林相改造主要配置阔叶树,增加其稳定性和防护功能的发挥。抚育和林分改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保留好原有的小灌木,同时增加黄栀子、映山红、黄栌等观果、观花和观叶植物,形成优美的景观空间。
生态风景林建设不是简单的荒山造林,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同时,在现有的退化植被基础上建设生态风景林要确保不破坏现有植被,并且还要保证建成的生态风景林森林群落必须具有稳定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使其处于稳定状态,不能被群落外的物种侵入,从而演替为其他群落类型。可见,以单纯的造林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生态学中的群落学理论、演替理论、潜在植被理论和景观斑块效益理论可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是生态风景林建设的理论基础。[3]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用地范围内的林地均具有风景林的意义。对现状良好的森林景观进行保护,同时结合造林和森林抚育工程,加强林地景观营造,以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树相结合、规则式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植物群落多样、层次错落、季相丰富,林缘线与天际线起伏变化,形成富有魅力的景观效果。
[1] 梁招雀,郑小红等.旗峰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林改造设计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10,(6):129-131.
[2] Forman R.T.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5(10).
[3] 王希华、王良衍等.生态风景林构建技术的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9): 61-64.罗经衍.谈东钱湖风景区山林的林相改造[ J].中国园林,1998, (4): 39-40.
[4] 邓鉴锋.西樵山森林景观改造的生态景观效果调查[J].广东林业科技, 2005, (1): 1-5.
[5] 张荣盛.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问题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9): 94-97.
[6] 周根苗,但新球,邓成等.龙山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改造模式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7,(12):40-42.
S731.3
B
1004-7743(2013)03-0051-04
20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