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效应分析

2013-01-25 17:58王彬刘国顺罗之法
自然保护地 2013年3期
关键词:淅川县全县生态

王彬刘国顺罗之法

(1河南省林业厅退耕还林管理中心 450003;2河南省信阳市林科所 464000 ;3河南省淅川县林业局 473000)

淅川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效应分析

王彬1刘国顺2罗之法3

(1河南省林业厅退耕还林管理中心 450003;2河南省信阳市林科所 464000 ;3河南省淅川县林业局 473000)

以淅川县为例,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淅川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态方面,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6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41.32平方公里;在经济方面,全县每年将增加生态效益价值55722.23万元,林产品经济效益达1136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收入6555.7万元等;在社会效益方面,增强了社会的生态意识,保障了粮食生产,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淅川县;影响效应

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1-3]。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主要水源区,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27.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7.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6.1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栽植核桃、木瓜、柿树、桃等经济树种及林下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 研究区概况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北纬32°55′—33°23′,东经110°58′—111°53′,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2046小时,降水量804mm左右,气温15.8℃,无霜期228天。淅川县山峦起伏,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生长。

全县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2.8%,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

2 退耕还林工程影响分析

2.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1.1 生态环境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通过各级部门宣传退耕还林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意识已经从引导走向自觉和自发,群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态建设深入人心,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在全县设立10个监测点连续三年效益监测分析,表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土壤年侵蚀量明显减少,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恢复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10个退耕还林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显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3324.9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到2003年的739吨/平方公里·年,下降了78%,平均每亩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7吨;其中25度以上陡坡退耕还林地土壤年侵蚀量减少最为明显,占总减少量的74%;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退耕前2000年的1444.32平方公里下降到2008年的120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41.32平方公里。

2.1.2 生态效益价值增强

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林分结构日益优化,森林生态环境日趋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发展,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育森林资源实现了发展、生态共赢的目标,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淅川县退耕还林形成的有林地面积和相关生态效益评估指标测算,全县每年将增加生态效益价值55722.23万元,包括保持土壤功能价值2398.46万元,蓄积养分功能价值1526.14万元,涵养水源功能价值2764.57万元,吸收CO2、释放氧气价值25717.85万元,净化环境功能价值12656.06万元,保护野生动物功能价值8870.28万元,减少地质灾害功能价值138.87万元,森林景观休闲功能价值1650万元。

2.2 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2.2.1 林产品收益

除国家对7.4万亩退耕地还林直接补助以外,淅川县合理利用资源,初步形成了在西北荆关、寺湾、西簧等山区乡镇形成以核桃、木瓜、柿子为主的林果基地,面积3.5万亩;在城关、金河、上集城区和香严寺、渠首等景区形成柑桔、桃为主的小杂果基地,面积1.6万亩;在中部马蹬、老城、滔河环库地区发展以花椒为主的花椒产业,面积8.5万亩;在东南部的平原丘陵区香花、九重、厚坡形成以107、108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4.5万亩;8年以后新增木材50万立方米,产值2.5亿元,进入盛果期后,全县退耕还林地经济林年产值达1.8亿元。西簧乡新建沟村发展核桃较早,2001年以来在退耕地发展优质核桃1500亩,大部分已挂果,年产核桃24万公斤,产值120多万元,人均收入800多元;同时该村还积极在林下套种花生、豆类等低杆经济作物,亩增效200元;进入盛果期后,全村大枣年产量达48多万公斤,产值240多万元,加上已领取的退耕还林补助119余万元,该村已成为全县闻名的小康村。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积极抓好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利用资源优势,搞好林草、林药间作,增加林农收入。西簧乡柳树村曹香华在自己承包的2.8亩退耕地中套种柴胡,增加收入1500元;老城、大石桥等乡镇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实行林草套种模式,利用丰富的草资源,大力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实现以短养长,加快畜禽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发展畜牧业30万头,为林农带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促生了上集天惠牛奶、老城益源肉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2.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退耕还林后,不少群众改变了过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将完全靠天产粮的农田退下来种树种草养畜。一是调整种植模式,集中兵力在未退的基本农田上精耕细作,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多种经济,走少种、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路子。九重镇唐王桥村高散生承包土地30多亩,18亩土质差的用作配套荒山造林,种植花椒2000多株,其余的则集中人力、物力种植精品烟叶开发,亩产值由以前的5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二是闲余一部分劳力,外出打工,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蹬镇金竹河村人均荒山荒坡面积大,实施退耕还林后,该村不少农户将交通不便的荒山荒坡退下来,闲余外出打工人数比以前增加了2倍。

2.2.3 旅游业收益

将退耕还林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楚文化的历史底蕴,对香严寺景区、法海寺景区、渠首景区、龙山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对景区周围的荒山荒坡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合理配置苗木,种植大叶女贞、樟树等风景树3.2万株,栽植美国杏李、柑桔等优质经济林15种,1.5万亩,初步实现景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来淅川观光的游客,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全县交通、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2.4 富余劳动力务工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从事运输、建筑、养殖、养蚕、种植小辣椒、发展袋料香茹及木耳等行业,以增加收入。全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而富余的劳动力达0.84万人,人年平均收入1.2万元。

2.3 社会效益分析

2.3.1 增强了社会的生态意识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宣传退耕还林,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识越来越高,积极性空前高涨,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群众越来越多了,群众的生态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渐渐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效避免了“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全县林业建康、稳步推进。

2.3.2 促进了粮食生产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县耕地面积由退耕前的85.83万亩,减少到76.5万亩。但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加上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增加有效灌溉、节水灌溉、旱保田面积,及农田水利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据统计,工程实施前的粮食总产量为26.736万吨, 2008年增加到26.775万吨,粮食亩产由退耕前的311.5公斤,增加到每亩350公斤。

2.3.3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使全县农村村庄周围山头地块、道路两旁都栽植了林木,空气变得更清新,环境变得更优美,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去处,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3 结论与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淅川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态方面,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6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41.32平方公里;在经济方面,全县每年将增加生态效益价值55722.23万元,国家退耕还林补助12673.89万元,木材销售收入达59739.6万元,林产品经济效益达1136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收入6555.7万元等;在社会效益方面,增强了社会的生态意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保障了粮食生产,促进了林产品加工业的壮大,推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退耕还林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以及思想、物质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4],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随着农业直补力度加大和粮价的上涨,退耕农户积极性受挫,有些地方有复耕倾向;受经济形势影响,退耕农户增收乏力;产业效益偏低,后期管理不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据此,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改进和完善:一是提高补助标准,并适当加大经济林的比例 ;二是启动重点区域退耕地还林任务;三是增加基层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四是出台退耕还林工程相关主伐政策。

[1] 崔绍芳,王继军.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影响效应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1):206-211.

[2] 杨亚娟,刘政鸿.陕北地区退耕还林十年植被恢复变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3,(2):54-56.

[3] 白灵,曾宇.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2):132-134.

[4] 刘盈盈,姜志.德安塞县退耕还林背景下退耕区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分析[J].北方园艺,2013(06):198-200.

F062.2

B

1004-7743(2013)03-0013-03

2013-05-08

猜你喜欢
淅川县全县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淅川县发挥协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措施
淅川县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淅川县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生态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