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

2013-01-25 17:26李娅陈波
中国林业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

李娅,陈波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224)

林业产业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

李娅,陈波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224)

伴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完成,如何更好地增加林区农户收入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众多省份对林下经济进行了有益探索。从我国林下经济发展沿革入手,梳理出我国各省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针对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后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林农作为林地经营的重要主体,如何实现林改后林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林农收入增长,同时有效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需要破解的重要难题。林下经济是依托林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对野生动植物、食用菌等进行采集利用,以及在林下种植、养殖项目复合生产经营的循环经济[1]。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用了四个“事关”进行强调,即事关林改成败、事关生态建设、事关农民增收、事关林业长远。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林下经济生产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从林下经济发展沿革入手,梳理出我国各省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针对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林下经济发展沿革

我国林业立体经营形式出现时间较早,结合其他学者研究成果,认为我国林下经济发展沿革大致可分为初步发展阶段、转型发展阶段、探索发展阶段以及全面发展阶段。

1.1 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该阶段是我国林业理论探索最为活跃的时期,各种林业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包括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林业分工理论和生态林业理论等。此阶段林下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数量、规模均较小,一些地区出现林粮间作、林渔、林鸭、林参、林蛙、林菌等林下经营模式。

1.2 转型发展阶段(1998—2003年)

自“南北洪涝灾害”后,林业所具有的重要生态效应日益显现,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一些重点传统林区的“木材经济”受到较大制约,过去依靠“木材求生存”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林业发展需求,林区经济开始变型转轨,林产多种经营和林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发展重点集中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1.3 探索发展阶段(2003年—2009年)

2003年6 月,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实施,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林业思想日臻成熟。具体表现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非公有制林业蓬勃发展;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全面展开,林业规模化步伐明显加快;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迅速发展,林下资源产业化开发伴随成长,一批典型模式相继孵出。这一时期,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林下经济发展较快。

1.4 全面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全国各林区相继实施林权改革后,农户成为林地经营的主体,在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促进当地农户增加收入是各级职能部门、学术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各省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以此来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未来林下经济发展将面临着空前有利的政策环境,这有利于各地发展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林下经济将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经济状况不同,造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一些省份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典型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林下经济生产方式大致可划分为种植、养殖两大类:林下种植模式包括林草牧、林药、林油、林菌模式;林下养殖模式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以及林下特种养殖模式、林下混养模式等。

2.1 林下生产经营主要模式

2.1.1 林草模式

在林下套种诸如多花黑牧草、紫花苜蓿等耐阴性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在一些相对高大的速生林下种植牧草,方法简便易行[2]。

2.1.2 林药模式

在林下可以种植诸如贝母、玉竹、玄参、半夏、草珊瑚、金银花、金线莲、杭白菊、何首乌、绞股蓝以及霍山石斛等药材,能够充分利用林下较为宽阔的空间,同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一些适合种植上述中药的地方,积极发展林药模式,有助于促进当地农户收入提高。

2.1.3 林油粮模式

在一些耕地利用已经饱和的地区,可在林下发展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由于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通常情况下不与林木争夺水、肥,有利于实现作物与林木共同生长;也可种植诸如小麦、谷子等农作物,由于该类作物会与林木争夺水、肥,使作物产量和林木生长量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1.4 林菌模式

由于真菌具有特殊的并近乎苛刻的生活特点,限定了其生活的地区。在一些适合其生产的地区,根据真菌生活习性,人为创造有利于其生活的小坏境,充分利用林内蔽阴、湿润、凉爽的生态环境,培育促繁平菇、鸡枞等真菌,由于真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农增收。

2.1.5 林下混养模式

根据动物之间所具有的互利互惠原则以及不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在一些地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林下混养模式,如林鸡兔、林羊鸭等,不仅有利于改善生物生态链,还有利于充分利用能量和空间环境,取得更高经济效益。

2.2 各省市林下经济典型模式

2.2.1 北京通州区“永乐店循环利用”模式

北京市已发展林下经济5 485.67 hm2,主要涉及通州、房山、门头沟等10个远郊区县,涉及农户4万多户[3]。在通州区永乐店镇地区,当地充分利用森林管护砍下的枝杈、木材加工剩余的木屑等作原料,在林下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和家禽养殖,废弃的菌棒和家禽粪便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料,这一循环利用的林业发展方式被称为“永乐店模式”。

2.2.2 山东、山西等省“林下特色种植”模式

山东荷泽市建立了51个13.33 hm2以上的示范点,在林下大力发展牧草、中药材和蔬菜7.13万hm2;郯城县林业局开展银杏林下种植菜用百合获得较好效益。山西省壶关县发展林下苜蓿牧草种植,已建成优质苜蓿基地1 333.33 hm2,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改良土壤、林地环境,提高林地可持续生产能力,还为奶制品企业提供了优质、绿色的饲料。

2.2.3 河北省“平原林业”发展模式

河北省平原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杨树造林面积达23.9万hm2,由于造林2~3 a林地即郁闭,一般的经济作物无法间作生长,而以耐荫高产食用大百合为主的种植模式以及林菌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4]。河北邱县积极发展林鸡、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模式,面积已达2 000 hm2,每公顷年收益1.5万元,形成“以地生财、以林养林”的平原林业发展模式。

2.2.4 云南省“依赖资源型”发展模式

云南省具有“山区多、少数民族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多”等特点,该省纳入天然林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集体林地面积较大,生态公益林所占比重较高,使得农户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受到众多限制。目前,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丰富的野生资源,例如野生食用菌、野生药材、野菜、野果等的采集加工,其中,野生食用菌采集已成为山区农户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2.2.5 贵州、河南、四川等省“林下养殖”模式

“林下牧养”蛋鸡项目在贵州省山京畜牧场和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大东坡养殖场进行试验,利用林地规模化牧养蛋鸡取得了显著成效[5-6]。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农科所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指导蚕农利用桑园,采用轮牧方式,集中发展林地放养生态土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林下养鸭、林下养鹅、林下养羊、林下养牛、林下养蛙以及林下养殖金蝉等“林下养殖”模式在浙江泰顺县司前镇、吉林省桦甸市二道甸子镇、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河南濮阳县等地区也进行了有益尝试。

2.2.6 浙江省“林下种树”模式

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实施坡地桃形李林下套种茶树替代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坡地的植被面貌等优点[7];天台县在柿树林下开展柿茶复合立体经营模式;临安市在杉木林分和毛竹林分下套种杨桐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大田苗木繁育相比,利用森林的自然蔽荫和林下特殊的温湿小气候环境,开展林下三尖杉、红豆杉、香榧等绿化苗木的繁殖与培育,具有增加林木的成活率,减少育苗工时、棚阴材料费用等优势[8-9]。

3 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地区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各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下经济普遍存在“开发规模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产品缺乏品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

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促进林下种植、养殖等模式发展的具体措施,为林下经济经营者提供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积极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为其创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10]。同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大户、示范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公司+社区+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千家万户从事林下生产经营[11]。发展林下经济,应在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下,切实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条件、气候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及种植品种、养殖模式及养殖类型,最大程度上增加农户经济收益[12]。

[1]赵英辰,李华西,王宇.林下产业成为促进林农增收“热点”[J].中国林业产业,2006(12):16-18.

[2]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2007(2): 18-19.

[3]李金海,胡俊,袁定昌.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关于发展城郊型林下经济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8(7): 20-23.

[4]贡克奇,李宗领.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途径[J].河北林业科技,2007(S1):21-23.

[5]惠永华,牛金涛,王路,等.蛋鸡“林下牧养”受青睐[J].中国牧业通讯,2010(20):53.

[6]许殿明,张小雷,黄铁强,等.毕节地区大规模林下饲养蛋鸡的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2010(2):39-40.

[7]俞红卫,王锡东.桃形李林下套种茶树的水土保持效果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6(4):29-30.

[8]邵可满.香榧胚芽接容器育苗林下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03(1):20-21.

[9]李士坤.三尖杉繁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79-82.

[10]韩杏容,黄易,夏自谦.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贵州省桐梓县为例[J].林业经济,2011(4):85-90.

[11]彭凤高.加强林业专业合作和建设,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发展[J].中国林业经济,2012(4):13-15.

[12]徐卓,刘芸,尹小华,朱小龙.西南喀斯特山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9-65.

[责任编辑:郑德胜]

Study on Main Development Models of Under-forestry Economy in China

LI Ya,CHENBo
(College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Southwest 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

With the comple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how to increase peasant household’s income in forest areas becomes one ofthe urgent problems.Manyprovinces have made useful explorations of under-forestry economy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under-forestry economy,the main models ofunder-forestryeconomywere summarized,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bsequent development were given accordingtoits’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existed.

under-forestryeconomy;development model;status;countermeasures

F323.4

A

1673-5919(2013)03-0036-03

2013-03-27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课题(JD2011YB1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1154);西南林业大学校级科研启动专项(111037)

李娅(1981-),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博士,讲师,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研究。

陈波(1973-),女,云南省腾冲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林业经济、会计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林业经济发展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land produces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