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冰,张 辉
(1.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46)
在临床上慢性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以及慢性肾衰贫血、消化系统病变等,以上症状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且由于病情迁延临床疗效不十分理想[1]。近几年中医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使得其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本文从慢性肾病与调肝、慢性肾病与理脾、调肝摄精、健脾疗法对肾病治疗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有学者指出,肾病为络病,肾小球毛细血管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络脉。肾病同肝相关主要表现在肝的调血、调气功能,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肝主疏泄”。肝藏血,因血运周身,所以肝藏之血必运于诸经。《素问·五脏生成》中有言:“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肾之血络受血才可以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肝的疏泄功能处在正常状态,血脉可以正常循行,此时肾的血络则可以受血如常;如果肝失去疏泄功能,则血行不畅致使肾络瘀血[3]。因此,对于肾病血瘀证者单纯用活血化瘀进行治疗一般疗效不十分理想,需调肝活血,如血府逐瘀汤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可对其采取调肝助气化、促水行、利小便等原则展开治疗,并应对使用疏肝理气药予以重视,如枳壳、柴胡、厚朴花、广木香、苏梗、佛手、陈皮等,以达到同时调畅肝气和肾气的目的。同时还需对活血给予重视,可给予丹参、赤芍、郁金、玄胡等调畅肾络,保证肾气血正常运行,这对于病情趋向缓解具有很大帮助[4]。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丹溪心法》有云:“水肿本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充分表明在对水病进行治疗时理脾的作用十分显著。有学者指出,肾气亏虚会导致肾失封藏、精微外泄,这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导致的。脾的重要作用为补益先天[5],益气健脾能够保证肾气的充沛,从而使其闭藏之功更好地发挥作用。若是脾气不升则会导致胃气不降、气机升降失常、肾气之运行发生紊乱、清气不升,从而导致下泄尿浊。在慢性肾衰患者中经常会出现面色萎黄、纳差、唇甲色淡等阴血亏虚之象,这与脾的化生存在一定联系。慢性肾病表现出显著水肿时,补脾治疗能够达到利水运化的效果,使水肿得以消除,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主运化”[6]。若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蛋白尿、血尿,则补脾治疗能够实现统摄血液的效果,不会导致肾络中精微外泄,对于消除蛋白尿和血尿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该类患者采取大剂量党参、黄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上述症状。对于慢性肾衰患者而言,其经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下肢浮肿、纳差等症状,这主要是受到脾胃升降失常的影响[7]。
针对慢性肾病患者采取调肝摄精法进行治疗时包括有养肝法、疏肝法、平肝法。如果蛋白尿患者存在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月经不调、善叹息、脉弦等肝郁之证,可采用疏肝法进行治疗,如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等;如果患者出现眼目干涩、胁痛、月经量少、视物模糊、烦躁潮热等肝血或是肝阴不足症状者,可用养肝血或滋肝阴法进行治疗,如四物汤加枸杞、牛膝等,也可用杞菊地黄汤随症加减;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失眠、多梦易怒、腰痛膝软、舌红少苔、颜面潮红、脉细数以及血压升高等阴虚阳亢证症状时,则可用平肝潜阳法进行治疗,如天麻钩藤饮随症加减治疗[8]。
在采用健脾法对慢性肾病进行治疗时,主要包括有健脾和胃以利水湿、健脾升清减少蛋白尿,健脾益气以生血统血3个方面。
在对慢性肾病进行治疗时,调理脾胃法临床疗效显著。调理脾胃可使胃纳脾运功能得以恢复,实现化生营血的效果,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肾性贫血也可得到显著改善,不补血而血自补。对于肾病型水肿患者,其发生原因主要为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症的降低,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失去平衡,此时患者会出现四肢、胸腹腔高度水肿,同时还会表现出胃肠道黏膜水肿现象,主要表现为腹泻频作、呕吐、纳食减少,患者痛苦不堪,无法耐受。并有多数患者对利尿药不敏感,即便采取抗凝、扩管、激素以及利尿药等治疗,水肿消除效果依旧不明显。在中医理论中此乃脾虚不制水、湿困脾土、脾胃升降失司、分清别浊无权所致。应从中焦入手,采用健脾和胃、利水清肿方法治疗。调理脾胃可以改善运化水湿效果,然而渗湿利水又能够促进脾土不被水困,进而使健运功能得以恢复[9]。
蛋白在人体内属于精微物质,无法流失。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认为,尿中大量蛋白的出现为肾小球滤过屏障所引起的一种病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蛋白尿之说,但是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大量蛋白尿患者经常会出现神疲身倦、乏力、脉弱等诸脾气虚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中医讲脾主升清,机体精微物质的化生与敷布均需依赖脾气的生理功能。如果脾气虚弱则升清摄精无权,精微物质发生下流出现蛋白尿。曾有研究指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六君子汤加芡实、黄芪、莲肉、山药、金樱子等固摄之品,可使治疗有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临床上慢性肾炎肾衰患者贫血属于一种常见症状,且合并显著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以及泄泻等症。现代医学认为,贫血为蛋白丢失所引起的营养不良,晚期则主要是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量降低,红细胞寿命发生显著缩短所导致。脾胃为后天之本,营血生化之源,气旺则生血,脾可以统血摄血,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可采取归脾汤随症加减治疗,针对存在牙龈或者是鼻腔出血者可在归脾汤基础上加二花炭、荆芥炭、鹿含草等止血药,以改善疗效[10]。
[1] 麻明仁.任建华老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J].光明中医,2010,14(4):332-334.
[2] 王伯成,郭胜.左归丸加味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6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15(12):374-376.
[3] 顾振强.健脾益肾敛精法治疗肾病蛋白尿体会[J].淮海医药,2008,14(5):476-478.
[4] 王庆其.学习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之体会[J].中医文献杂志,2008,17(2):457-457.
[5] 熊友仙.调理脾胃法在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中的运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4(8):319-321.
[6] 胡燕.“轻以去实法”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10,14(1):786-788.
[7] 张小平.试论肾实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5(5):445-446.
[8] 吴同玉,李宇涛,李灿东,等.从“脾在液为涎,肾为唾”探讨糖尿病肾病病证与唾液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1,17(22):665-667.
[9] 张金良,高尚社,杨建宇.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回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4(23):691-693.
[10] 张保东.大黄在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简析[J].中医杂志,2009,17(S1):377-378.